说到历史和文化我可就不困了。。。来聊聊韩国的韩是哪来的

【本文来自《韩网民情绪激动,文体部长灭火:不会就“韩服问题”向中方抗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说到历史和文化我可就不困了。。。来聊聊韩国的韩是哪来的。

古中国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就有韩国,但不是现在这个半岛韩国。但为何半岛韩国也会称自己为韩呢?确乎很少有人知道半岛的这个“韩”字到底怎么来的。我花了蛮大的气力去研究这个事情。

一般性的回答是因为“三韩人”,李朝的高宗就说自己王朝起身于三韩之地,这个没错。李朝的创始人李成桂是王氏高丽旧将,而王氏高丽的创始人王建则是新罗旧将。而新罗人正是三韩人,尤其是辰韩的代表群体。

三韩分为辰韩、马韩、弁韩,他们算得上是半岛渔猎和农耕的土著,而与自北南下的扶余人或濊人和貊人有明显区别。中国最早关于半岛韩人的记录应当是《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曰“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我对这句话很有疑问,为什么不使用别的字,而一定非得是韩,一定非得是容易混淆于战国韩地的韩。

韩濊强盛,濊人我知道。韩人是什么人?韩人尚白。对,别的不说,尚白的不会是来自北边的东濊和西貊,他们都还穿兽皮粗麻呢。能穿白衣的一定是农耕区有纺织能力的人,在古中国,与此类似的是殷商人。《史记·殷本纪》说“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吕氏春秋·应同》说“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殷商和半岛有联系吗,当然有,那就是众所周知的箕子朝鲜。箕子是帝乙的弟弟,纣王帝辛的叔父。《论语·微子》讲“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箕子因为忠谏而被囚为奴,直到武王伐纣,他才得以回到封地。箕子的封地在哪呢?《史记·宋微子世家》说“箕子者,纣亲戚也”,裴驷集解引马融曰“箕,国名也。子,爵也。”《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曰“晋人败狄于箕”,而杜预注“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箕城正位于周封韩地(韩地在周初即称韩,而不是到春秋战国才称韩,《诗·大雅·韩奕笺》讲,韩,姬姓之国)

那么箕国也不再是箕国,而成了姬姓之国韩地,箕子只有遁走。汉代的史书和地理志一般称箕子走朝鲜之地。这里有个疑问,就是箕子及其封地人民(箕氏集团)怎么去的朝鲜。从河南往河北经辽东入半岛北部,这将是个漫长而极其危险的旅程。但是如果从齐地(山东)入海,那么就非常简单,海上直线距离至今都是最佳路线,也就是孔子最喜欢念叨的这条海上流亡风景线。

而如果迁徙群体从海上抵达朝鲜半岛,其最近距离登陆点恰恰是今天的仁川一带。这是不是足以解释历代中原政权为何直称半岛为韩而不是别的名称呢?是不是也可以解释为何韩人与殷商一样尚白呢?是不是可以解释箕氏集团的始发地与抵达地的关系呢?而箕氏集团为何不能播及朝鲜半岛北部及辽东呢?这是因为此区域多山地,是诸多古老族群活动剧烈的争锋区域,更不适宜农耕。

而箕氏集团所代表的由中原韩地迁徙而来的社会群体的最大特征是农耕文明,今天的韩国出土文物显示那个时代的半岛中南部,恰恰有着当时传入的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烙印。由此,在汉代典籍里指称卫氏朝鲜以前的箕氏朝鲜为韩国也就不足为奇

而“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这句话说的正是,当时东汉末年郡县辖下的韩人(迁徙入半岛的箕氏农耕遗民)、濊人(北部活跃的濊人、貊人)因为桓灵时中原颓丧而势力增强,而汉郡人民大量流入韩国(半岛)。

所以,辰、马、弁等半岛土著人被称为韩也就不奇怪了,这也就是三韩的由来,更是新罗的起源。相对于新罗人或者说三韩人这些土著来说,百济是后来入侵至白江的北方族群(百济不是马韩)。而韩人才是半岛追溯到箕氏朝鲜的最早土著,在那个天地里,除了韩人之外,便是北方山地活跃的濊人和貊人。

现在,山西韩地与半岛韩地,终于可以关联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