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去大三甲工作,她奔赴伊拉克救治新冠重症患者

  无国界医生的工作,绝非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

  撰文 | 万顺顺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当刘一云告诉家人决定申请加入无国界医生(MSF)的时候,家人认为她是一时冲动,肯定没想清楚。

  但这个想法早在她学医时就产生了。博士毕业后,刘一云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一次,她听朋友提起想加入无国界医生,意识到这件事情并非遥不可及。2017年底,刘一云在无国界医生官网提交申请,顺利通过简历筛选、电话面试、现场面试。

  2020年9月,她辞去了上海瑞金医院的工作,在疫情高峰期奔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金迪(Al-Kindi)医院,接受为期4个月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任务。

  帮助的,未能帮助的

  那是伊拉克新冠疫情的第一波高峰期,每天有将近4000例新增病例,每周有大约500人死亡。无国界医生在金迪医院设立新冠肺炎治疗病房,专门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这类项目在无国界医生中比较少见。在医疗资源落后的地方,构建ICU病房的难度很大,这也是刘一云等待项目派遣的时间比较久的原因。

  项目上的工作强度完全不输国内ICU。“当地的新冠疫情非常严重,所以ICU病房里的24张床位基本上每天都是满的。”而在上海,刘一云和同事们共同负责12名病人。

  其次,工作时间相当长,每天早上7点多,从无国界医生住处集合出发,8点到达医院,一直工作到下午6点左右,才下班离开医院。中间有半个小时午饭时间,其他时间刘一云都穿戴着防护装备,呆在病房里。

  “说老实话,第一天在医院看到的防护设备,只有一件一次性的反穿衣和防护帽、N95口罩、一个面屏。全部穿戴好后,我怀疑是不是有什么东西还没有穿。”刘一云说。

500

  刘一云医生(中间)和当地同事。©刘一云

  不过,刘一云说在项目上工作了4个月,没有被传染上,说明这些保护措施还是有效的。她对团队内当地的医务人员强调,一定要按照要求穿戴好这些防护措施。但是医院内陪伴的家属不都会戴口罩,“我们要不停地提醒他们,把口罩戴好,注意自我保护。”

  无国界医生除了医疗工作外,还要培训当地的医生,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他们,以及观察当地医生缺少的技能,把他们纳入无国界医生人力资源部的培训课程里。

  无国界医生驻华代表薛广建表示,必须强调的是,国际员工不一定比当地医生更厉害,不要出于“我是来指导你”的态度。国际医生在某方面的技巧上比不过当地医生,是很正常的。

  无国界医生在项目地通常90%以上的员工都是从当地招募。伊拉克巴格达的新冠项目有2位国际医生和2位国际护士,其余十多位医生和三十多名护士是本地人。

  由于当地没有重症医学专业,这些本地人基本上都不具备ICU相关的监护、治疗的知识和经历,刘一云负责对他们进行培训,“团队里的医生都非常努力和好学,培训一两个月左右,基本可以担负起ICU住院医生的职责。”

500

  刘一云(左)为伊拉克同事演示如何为一名新冠肺炎病人做相关检查。© Ghada Safaan/MSF

  进入项目前,当地重症患者死亡率接近100%,到10月份降至80%。对她来说,最困难的事是面对病人的逝去。在接收危重症患者的ICU工作了7年,刘一云已经见惯了死亡。但在伊拉克这个项目上,第一次看到这么密集的死亡,她陷入怀疑,自己来这边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薛广建表示,这是每位无国界医生都会经历的一道难关。如果在此前工作的医院,这些医生有把握将患者病情稳定下来或者治好,但项目地没有这方面的条件,没办法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来自当地的医生和患者的鼓励和肯定,给了刘一云继续下去的动力。“绝大部分人患者和家属都非常配合治疗。有的家属会说,不管结局怎么样,他们都很感激我们离开家乡,来帮助他们。”

  到了12月,刘一云任务进程的后期,专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新大楼得以启用,这栋大楼里有单人病房和足够的呼吸机,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降到60%。

  在任务当中,最牵挂的和最难以顾及的都是家人。刘一云还记得,圣诞夜当晚,团队成员都换好衣服,准备参加内部举行的一个小party。她突然接到朋友电话,奶奶突发急性心衰,已经住院了。

  “在周围的欢声笑语下,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当时很焦虑,甚至想是不是要马上回国。因为爸妈一开始怕我担心,没有跟我讲,到后面病情比较危重,才给我的朋友打电话求助。后来我联系了熟悉的同事,让他帮忙收进ICU。”

  好在奶奶病情比较快地稳定下来,她继续为期4个月的任务,没有中途退出。

  刘一云表示,这是所有无国界医生最大的担忧:家人出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赶回他们身边。

  没有绝对的安全

  无国界医生需要到天灾、战乱、瘟疫等危险的地方工作。怕家人太担心,刘一云不敢告诉他们自己是去伊拉克。

  出发之前,刘一云也有过害怕,她在国内没有面对过新冠病毒,上海的新冠感染者集中在定点医院接受治疗。但决定加入无国界医生前,她已经做好思想准备去危险的地方工作。

  “既然全世界这么多医务工作者愿意奔赴新冠疫情严重暴发的地方,我觉得我也可以。我相信无国界医生会尽全力保证我们的安全。”

  “很多人对无国界医生都怀有浪漫的想象,去了前线,会发现只是在做一些很机械、有危险的工作。”薛广建说。这位驻华代表曾作为项目支持部门,探访无国界医生在阿富汗的救援项目。离他们10多公里的酒店发生大爆炸,将他从睡梦中惊醒。

500

  无国界医生驻华代表薛广建。© 杨丹

  无国界医生会对项目任务的危险等级进行分类,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守则。

  大部分项目都有中等程度的风险,中风险区的各项规定包括实施宵禁、只能在住所和周围结伴行动、遵守当地文化风俗等。

  在高风险区,成员行动会被严格管控。比如,不能离开居住的院子,每天在住所和医院间两点一线,由无国界医生的车辆接送。

  “所以有人参加了无国界医生项目,去到某个国家,他们从机场去到项目地,然后在项目地的住所和医院间活动,最后再从机场离开。”薛广建说。

  无国界医生尽可能给前线人员足够多的真实信息和数据。出发之前,有任务前培训,包括出发前需要准备的物品、心理上如何面对压力下的工作、当地的情况,以及无国界医生的组织架构等基本信息。

  “刚到项目地点,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会一一做简报,介绍当地和项目的情况、工作任务。在任务期间,至少有两次安全方面的培训,详细地讲解伊拉克项目的安全规范,发生危急情况的处理方法。”刘一云说。

  除了必要的安全措施,无国界医生会不断和当地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冲突各方都保持沟通。确保他们能接纳无国界医生在当地的工作,并且承诺尊重医疗设备和医疗人员。

  “另外我们在当地工作保持高度的透明度。除了病人的隐私,其它信息会尽可能跟各方公开。我们也会尊重当地的文化。当地员工会提供各种文化简报,介绍当地文化和局势。这些员工也是无国界医生和当地社区很重要的沟通桥梁。当地员工觉得国际员工尊重他们,他们就会把这些信息带回去。”

  “我们会严格落实安全措施和规章制度,尽可能保障每个人的安全。但无国界医生毕竟是在高风险区工作,我们做不到百分百的安全保障。”薛广建说:“申请者需要清楚地了解他们所经历的风险,因为每个人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不一样,他们自己的决定很重要。”

  人道主义的良心

  无国界医生工作的地区有各种非政府组织,包括做扶贫、民生发展的组织和重建和平、解决冲突的组织。但无国界医生的角色始终是提供医疗援助,而非解决问题的机构。

  在薛广建看来,无国界医生的工作内容相对比较狭窄。“当卫生系统濒临崩溃,我们提供紧急医疗援助,为当地培养医生,项目时间通常比较短。”

  无国界医生必须保持中立和不偏不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进入冲突地区,也无法保障人员的安全性。

  目前,中国内地有超过30人加入无国界医生,包括此前媒体已经报道过的屠铮医生、赵一凡医生、安娜医生、蒋励医生、邹纬医生、阿依夏·那万医生等。

500

  视频截图来源:赵一凡《为什么说医生是最伟大的职业》一刻talks演讲

  “这些无国界医生对人道救援和医学充满热情。”薛广建表示,和其他地区不同,中国内地申请加入无国界医生的都是非常资深和专业的医生。

  根据无国界医生官网上的招募要求,无国界医生需要有两年的工作经验、在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有专业资格证明、能够用英语或者法语进行工作。

  除了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外,其他前线医疗人员还需要修读热带病学课程,这点可以在申请通过后再考虑。

  除了专业技能,面试中无国界医生会重点考察医生的综合素质,判断是否适应前线工作,包括能不能尊重多元文化、能不能遵守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以及安全方面、保持中立原则的敏感度。

  无国界医生在执行任务期间,每个月有约922欧元的补助金,这笔钱直接汇入个人银行账户,还有以当地货币发放的每月津贴。但这笔钱并不丰厚,只是用于补贴家用或是待业期过渡。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国医师队伍总数达到386.7万人。和这个数字相比,中国内地加入无国界医生的前线救援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薛广建认为这和无国界医生在国内的知名度以及整个东亚区都更注重家庭有关。如果是外科医生,在国外的工作时长相对短一点,为3个月;如果是其它科医生,项目时长可能为半年甚至9个月。

  为了参加无国界医生项目,直接从医院辞职的,刘一云并不是孤例,不过更多的医生会选择和医院商量好停薪留职。

  刘一云辞职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我在国内工作了很长时间,对我来说,未来5-10年的工作状态和这几年差不多。我希望我的人生有一些新的挑战和变化。另一方面,我没有出过国,很想去国外看一看,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发生什么。”

  离第一次项目已经过去一年多,刘一云还想去更多的地方,帮助更多遭受困难的人。她说:“去哪里做医生都一样,只是面对的环境和疾病有差别。去需要医务人员的地方做我的本职工作,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无国界医生全球各地的工作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无国界医生的护士穆罕默德在金迪(Al-Kindi)医院里由组织运营的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护理病房内查看病人状况。

500

  ©Hassan Kamal Al-Deen/MSF

  在新冠肺炎侵袭也门之前,亚丁的医疗系统已因持续五年的战争而崩溃,无国界医生在当地关注为伤者提供医疗护理、母婴保健和儿科护理。

500

  © Maya Abu Ata/MSF

  在喀麦隆西北地区巴门达(Bamenda),一名年轻的农夫被武装人员袭击、折磨,他的手、胳膊和大腿一共中了五枪。他挺过了重伤,得到路人帮助,最后在无国界医生支援的医院接受两次手术后脱险。

500

  © ALBERT MASIAS/MSF

  2021年阿富汗局势变化的严峻时刻,无国界医生继续留守该国,为人们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图为昆都士急救创伤病房内,医疗团队正在进行外科手术。

500

  © EVANGELINE CUA / MSF

  位于阿富汗赫拉特的营养喂食中心里,病房内非常拥挤,60张病床收治了84名病人。

500

  © Sandra Calligaro

热门评论 2

  • 薛广建“截至2019年底,中国医师队伍总数达到386.7万人。和这个数字相比,中国内地加入无国界医生的前线救援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中国有300万医师可人口还有有13亿。中国人均医师并不多,再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相当于医院),不从你这渠道派遣就是较少了,全世界有几个在自己国家医疗资源紧张的还紧张的情况下向外派遣医疗队。

    做人要厚道,不能为了自身组织发展罔顾事实只强调对自己有利的说法。
  • 公众号医学界完成C轮融资,融资方为美国资本。发表这样罔顾事实的文章确实正常。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5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