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的朝鲜战争电影的一点想法
新春将至,明天《水门桥》就要上映,近期还有张艺谋《狙击手》将要上映
那么关于这两部电影,还没看,我先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或许大家观影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
我们办公室里的几位讨论《水门桥》的时候就认为,从以前徐克的电影可以感受得到,这位怪才最优秀的电影片段都是在天马行空放飞自己的时候拍出来的,比如《智取威虎山》后面地下跑道抢飞机的桥段。
但如果要加上符合历史现实的限制,对于老怪来说就很难弄好。
偏偏水门桥就是这样。
历史上水门桥其实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我军的几次爆破和破坏其实都应该算是小分队破袭,或者叫特种作战。
其实长津湖之战中很多我们今天所说的桥段都是来自于西方视角对此次战役的记载,水门桥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条,我们可以注意到美军对于水门桥是如何被三次爆破是没有详细记载的,我方记载中也仅有比较分散的记载,包括第三次爆破战斗中爆破组有3人牺牲,4人受伤。
应该说这是由于水门桥本身地理位置相对暴露,相对而言容易被渗透,而所谓水门桥本身其实也就是大坝的一部分,仅仅是一段路面,也比较容易被破坏。
实际上美军从长津湖撤退途中也不仅仅是一个水门桥,而是有若干座铁路桥和公路桥,我军都对其进行了破坏,但是美军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之下,都进行了修复。
另一个问题是,在当时严寒条件下, 双方实际上都被寒冷折磨得很厉害,而后勤保障几乎为零的我军当然受到影响更严重,著名的冰雕连事件就是在这期间发生的。所以实际上我军能够采取的战斗行动规模和实力都很低,所以只能寄希望于通过破坏桥梁,延迟美军行动,以严寒为武器尽可能增加美军行动困难和增加其损失。
其实如果我们当时能够在水门桥实施比较大规模的行动,那么美军修复桥面本身就不可能了,但很可惜,战斗精神和不怕牺牲无法完全克服客观困难。
所以如果水门桥美军没有修复,他们的选择就是全军只能步行通过,但留下所有重装备和车辆,以及大部分重伤员,实际上陆战一师等于被全歼。而当时作为一个备用计划,美军还提出过用空运方式撤退,至少可以运走大部分伤员,但是重装备等于还是要全都损失掉——即使进行破坏,还是会有不少落入我军手中。
但是最后凭借着强大的工业实力,美军还是得以用车辙桥修复桥面并带着重装备逃离。
在徐克的演绎下,这段历史会如何表现,我们还是要等电影上映,从目前发布的一些片段来看,我很担心这部影片会把我军第三次炸桥行动里面一百多敢死队员反穿棉袄,分散隐蔽接近,在敌人一个坦克营眼皮底下成功炸桥,还只有3人牺牲,4人受伤的“巧仗”给拍摄成了我军乌央乌央的人群硬冲敌人猛烈火力的“硬攻”——如果我们当时真能这样的硬攻,美国人根本就不会有机会修复桥面。
其实水门桥战斗比较适合按照当下流行的“特种作战”的套路来拍,而不是“人山人海”的大场面。
不过大概在今天电影人的想象当中无法把穿着破衣烂衫,拿着三八大盖的9兵团往那个方向去想象吧。
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水门桥》还是有可能拍摄的中规中矩的,至少它里面对于这段桥本身的考证还是不错,目前的剧照和历史照片都基本符合,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还是有所期待的。
至于《狙击手》呢……
我还是不敢有过高期待,毕竟我军用“狙击手”这个词的时代都已经是80年代了,你要让老谋子用广场舞大导演的思路去拍好一个高度专业性的题材本身有点期望过高了。
基本上这就应该是一个神剧套路大串联——就和之前《风声》一样,看起来好像什么什么都用心去做了,但是基本的思路不对劲儿。
当然电影还没上映,就做如此批评本身也有点托大,咱们啊,还是等着瞧吧。
希望这篇提前影评能翻车。
今天年三十,祝愿大家虎年新春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