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37次,我明白了考公务员的重要性”
有人说,宇宙的尽头是婆媳斗争,而我觉得,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现在“考公”已经不单单指考公务员,更多的是人们经历某些事情,面对现实而“妥协”下去的想法。
以下三个不同人的例子,将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
01
“买房前我期待未知
买房后我想要安稳”
小刘-男-27岁-外企软件开发工程师
我本以为人生很顺利,但突然来的变动,让我血压一下子上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空洞感,思考在大城市打拼的我到底图什么?
我从初中毕业后,人生道路就越走越顺,一路高歌猛进,大学毕业进了某500强外企,拿着不错的薪水。
几年后我在北京郊区付了首付,父母出大头,我出小头。
和女朋友在一起7年,该把之前的承诺付诸行动了,顺便开始准备和女友求婚的事儿。
但拿到手的钥匙还没焐热,项目砍预算裁一批人,很“荣幸”,我是其中一个。
虽然拿着一笔让外行人羡慕的补偿金,但我已经没了当初的那抹热情,如果现在有一个工作机会能够让我安稳地还上房贷,我一定竭尽所能。
家人能够给你机会,但房贷不会。我有时候常想,如果大学毕业听父母的安排,找一个“铁饭碗”,至少现在不会如此狼狈吧。
在意气风发的年龄,我喜欢摒弃“安稳”,愿意以无限的勇气去直面风险。但当风险来临时,我又开始期望安稳。
后来发现,我想要的其实是在安稳的前提下去追求一些刺激感。
有退路的挑战,更加令人充满信心。没有退路的挑战,遇到一点挫折,再爬起来显得有些困难。
02
“相亲37次
每一次相亲
都在徒增我的挫败感”
小郑-男-29岁-销售主管
我大学毕业后就没闲着,不是忙事业,而是忙相亲。这几年,我大大小小相亲了三十六七次,母胎solo的我在奔三之际极度渴望爱情。
“见过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唯独没遇到过喜欢我的”我常这么和朋友调侃我自己。
我一毕业就来到了广州,从事销售岗位很多年,管理着不到十人的小团队,收入还算可观,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根本不值得一提。
老家相亲不看你具体做什么工作,粗暴地分为“铁饭碗”和“临时工”。
我收入不比其他白领低,干我这行虽然看起来没那么光鲜亮丽,但好在我挣的钱能够养得起我的爱好,我喜欢潜水、滑雪,但似乎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
有的人很直接,上来直接问“你是公务员吗?”
问得我是既心酸又无力,心酸的是之前的努力在别人看来都是泡影,想给对方解释自己时,又显得不知从何说起,说什么都没有意义。
销售这个岗位在他们看来更是临时工中的临时工,是那种一言不合就睡大街的不稳定。
慢慢的我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已经被一次次相亲所掩盖,现在每一次相亲,都在徒增我的挫败感。
有时候在想,我是不是应该放弃现有的一切,去选择一份让其他人满意的工作,我也不清楚如果那样做,最后的结果是否会后悔。
难道我现在的成绩和爱好,都不如去老老实实地当一名小科员?
03
“你考上了
我和你爸脸上都有光”
小伟-男-26岁-自由职业摄影师
年关将至,这是我不回家过年的第三年,也是躲着亲戚的第三年。
自打刚上大学,父母就开始给我灌输考编、考公的思想。他们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老师。而我必须要和他们一样,不然就是不孝顺。
但我没听他们的,走上了自由摄影师的道路。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父母很不情愿,和我冷战了半年之久,最后实在拗不过我,才稍微松了手。
但每到过年时,亲戚就成了父母的说客,轮番对我灌输铁饭碗思想。
一会儿举例我哪个姐姐在哪个局工作,哪个哥哥又负责哪一块儿的,好像我就像个无业游民似的,惹得他们数落。
饭桌上一刻也不得闲,亲戚聊天都是围绕以上的话题。
而父母只是手里抓着筷子,安静地听亲戚们高谈阔论,自己却插不上话,时不时附和着笑上几声,眼神里充满了羡慕。
我有时候在想,我是不是真的该为父母着想一下,去尝试他们为我指的道路,让他们眼神里也充满光呢。
04
说在结尾
关于体制内,我们和老一辈总是持有不同的观点。记得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不孝有三,无编为大”,虽然是段子,但简单几个字,写尽了我们与长辈的代沟。
其实仔细想想,考公、考编不过是人们期待安稳的一种具体形式,我们潜意识里总把安稳看做我们面对一切问题时的底气,好似考上一个公务员,这辈子都充满着无限的安全感。
安稳这种东西,不是一个职位就能够给予你的。而只把目光停留在安稳上,将永远无法摆脱遇到困难时逃避的心理。
安稳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排在安稳之前,那便是“勇气”。
我们在成长中,积极是必要的,当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寻找安稳,来进行依靠。
我们需要的是用勇气去打破自己内心“需要依靠”的那种逃避心理,只有将困难克服,才是寻找安稳的万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