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人问“陈佩斯老师的回答都用繁体字”,他本人是这么回答的

【本文来自《张仲麟:美国航空业一开年就撞上5G“灰犀牛”,全赖航空局尸位素餐?》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镜无疾
  • 确实,他可能没意识到,认为“写繁体字”是“装逼”,意识上其实默认了一种前提,即写繁体字是一种高级行为。

嗯。以前有人在知乎提问,为什么陈佩斯老师的回答都用繁体字。对于这个问题,陈老师也给了回答,特别值得一读。

500

知乎上的很多朋友留言問我為什麼寫繁體字,其實公司的小朋友也好奇這個問題。《戲台》馬上要去加拿大演出,回國後的全國巡演工作也很緊張,在出發前,與各位朋友分享。

我近十七八年都是儘量的用繁體字,不認識的字就查,然後用手寫版在電腦上寫字,不用拼音。即使有簡體字,我也會把簡體字變成繁體字。我們寫慣了簡體字再去寫繁體字的時候,心裡會很急。一開始,肯定所有的人都會心裡犯急。但別著急,克服自己,慢慢的進入,你會覺得繁體字特別漂亮,會感受到字的美感以及手寫時候的那種美感。

如果你再結合每一個漢字的意思,了解這個字的來源時,你會覺得更奇妙:繁體字原來和象形文字有關,它和你要寫的事物的本體有關。下筆一寫出來,就能感受到被文字描述的物體。比如「豬」,原為「豕」,甲骨文裡就像一隻豬躺在那兒。寫「龍」的時候,真像繪畫的龍一樣。所以我覺得寫繁體字會給你一種美感,會潛移默化的增強每個人的創造力。

而且當你知道字意時,繁體字就不會錯用。簡體字有很多的同音字,我們在選擇同音不同字時,在選擇時我們會混淆用錯。繁體字更接近象形文字,相對於簡體字,它在字型上更具象也更接近物體本身。比如蘭花的「蘭」,比如烏龜的「龜」。從繁體字可以找到文字描繪的東西原本是什麼樣子的。

我研究喜劇,要知道遠古時的人們有沒有笑聲,戲劇活動有沒有給人帶來笑聲。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優孟衣冠」一節,就記載春秋時期叫孟的藝人在朝堂上裝扮成故人諷諫楚王的事。當朝大臣們對優孟的知情和楚王的不知情而形成的差勢,優孟的戲弄權威,都是現在也在使用的喜劇技巧。再向前推演,在沒有戲劇活動時,人類是否有笑聲呢?戲劇的前身是巫覡的祭祀活動,祭祀時要擊鼓踏歌,而金文中「喜」字就包含了擊鼓踏歌之意:「壴」是鼓,「口」是大笑時的样子,巫覡祭祀時的熱鬧景象就出現在我眼前。

那「笑」在繁體字中時怎麼體現的?把時間往前推到大篆、金文、甲骨文的時候,「笑」字又是怎麼樣的形態。比如歡樂的「歡」,左邊是「雚」,右邊是「欠」。古代雚是什麼?是貓頭鷹,象形文字特別形象的描繪出貓頭鷹蹲在樹上,一對大眼睛尖尖的喙。「欠」古寫下面一個人頭上三道撇,金文、甲骨文都是這樣的形態。「歡」字表示貓頭鷹歡快的叫聲,用貓頭鷹的叫聲比擬人類在快樂時發出的聲音。還有一個字「悅」,心字旁加「兌」,古寫「心」就是畫了一個心臟,中間一個點還是個心眼,「兌」就是說話,把話說到心眼兒裡,就能讓人愉悅,特別好玩。

於是,我們從漢字就可以確定幾千年以前的人類是有笑聲的,是有笑行為的,是有創造笑聲的行為活動的,這就可以把喜劇、戲劇的歷史向前推很長很長時間。

正是我有許多喜劇的問題,要去歷史中、從文字記載中找答案,就能找到古人是怎麼創造笑聲的,古人是怎麼抖包袱的,這時我就感覺和古人有了聯繫,發現今天的戲劇活動都有古人的影子,很多東西我們現在還在用,就特別有意思。

再舉一個例子,「悲」,「非」與「心」。「非」是什麼?是折斷後的鳥的翅膀。正常的翅膀是什麼樣子呢?是「羽」。鳥在飛翔時遇到疾風暴雨,翅膀折了落在地上掙扎、痛苦的樣子就是「非」。現在生活中宰殺禽類動物的時候也要把翅膀擰過來抓住,「非」字就記錄了這種狀態。心裡的感覺像一隻折斷翅膀的鳥,「悲」矣。這是我從介紹甲骨文的書籍裡讀到的,對我很有啟發。

我的職業的元祖是「俳優」,「俳」是「人」與「非」,從文上裡就透出一個來自遠古的信息:那時的俳人表演的謔戲就有「悲情內核」的存在。

這就是我使用繁體字、學習繁體字的一些收穫與啟發。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