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发朋友圈的人,身上有这三种特性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自从世界上出现人类以来,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
社交,从古至今贯穿历史脉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社交,就没有现如今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人类还处于黑暗森林之中,没有交流,只有陷阱。
小时候课堂上,想尽浑身解数,丢纸条、打手势、装咳嗽,目的就是为了和其他人聊上几句,有时候被发现了还会拎起来罚站,可见社交在我们生活中充当的角色有多么重要。
初入互联网,我们像进入了伊甸园,对其中的一切充满好奇,无时无刻都在发表着对这个世界的种种认知。然而随着长大,我们的话变得越来越少。
近两年有一个话题“为什么现在人都不发朋友圈了?”
确实,现在朋友圈分成了两拨人,一拨人每天能发七八条,另一拨一年也更新不了两次动态。
为何会形成如此大的悬殊?当然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觉得没什么好发的,在这里我不作过多的解释。这次仅讲讲身边的例子。
不发朋友圈的我期待高质量社交
“人再深居简出也难免与人交往。”——艾·迪斯雷利(英国作家)
微信,现在不单单是一个通讯软件,它在商业上发挥了极大的价值。现在不管走到哪,做什么业务,都会让人们扫一扫,关注公众号、添加好友等。
我们的通讯录慢慢被中介、微商填满。打开朋友圈,是铺天盖地的刷屏广告、未曾谋面的人频繁转发的早晨鸡汤,投不完的票。
慢慢的,朋友圈已经失去了“朋友”属性,逐渐演变为“商业”圈。
之前我们期待的是和朋友分享日常生活的琐事与美好,现在面对的都是陌生人,再美好的生活,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展示起来,都显得怪怪的。
干脆关闭朋友圈,躲一个清净。
当日常生活中高频地接收对自己无用的垃圾信息时,我们便越来越期待高质量的社交。
不发朋友圈的我想要保留自己的隐私
“与世隔绝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与人交往是在所难免的。”——艾默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社会,社交无时无刻都在发生。我们不愿意让不熟悉的人猛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潜意识会认为其带有攻击性。
但,不想去做无意义社交不代表没有社交需求,我们不再对着朋友圈的中介和微商抒发自己的情感。干脆戴上面具,借着掩饰,在其他平台展现真实的自我。
在刷微博时常看到有人吐槽“朋友发现我的微博账号了,怎么办,好丢人”,不在朋友圈冒泡的朋友,很可能活跃在另一个你不知道的平台中。
想要说一些心里话时,我们总喜欢讲给陌生人听,就像参加假面舞会,你不知道我的名字,我不知道你是谁。同样,也没有威胁。
不发朋友圈的我与其说错,不如不说
“社交的秘诀,并不在于讳言真实,而是在讲真话的同时也要不激怒对方。”
社交难吗?难!人心隔肚皮。而互联网时代,绝大部分的社交都在手机上进行,现在人心不仅隔着肚皮,还隔着手机屏幕、网线,甚至几百公里的空气。
我们生活在社会,学着察言观色,思考语言上的艺术,但当这一切都在文字上进行时,又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隔着屏幕,我们真的很难从一句话中体会到对方的语气深浅。
往往很简单的一句话,容易产生不同的结果。慢慢地,大家已经厌烦了这种要无限考虑别人的感受。容易产生误解的话,干脆不说。
同样,在别人看来,也是极容易误会自己的。
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因为不发憋屈,发了矫情。
逐渐大家已经失去了分享欲,买了东西发出去怕惹来嫉妒。因为工作倒苦水,又容易被人反感。以至于每当发朋友圈前,都要事先考虑一下大家看了会不会误会,会不会戳到谁的痛处,又让谁眼红嫉妒。
发朋友圈的代价太高了。
“人与人之间相交往的结果就是把责任感强加在人的身上,一种不得不参与别人问题的任务。”——穆尔
当社交成为负担,人人都变成了哑巴。
社交是相互的,听多了朋友的吐槽总是会累,当下次你半夜突然心情不好时,也应该关心一下朋友的作息,社交是积极向上相互引导,不是相互折磨让自己变得更糟。
大家为什么不愿意发朋友圈了,也许他们正在和朋友一起旅游,一起去看了最近心心念念的电影。
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发朋友圈的频率来评价他,社交不仅存在于朋友圈中,在现实中的社交是无比重要。
朋友圈没有营业,或许是在静静地享受生活,多和真实朋友见面,杜绝无意义社交,将耐心留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