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这个地方融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历史上的名人最重要的其实是皇太极
【本文来自《沈阳只有“张作霖”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沈阳这个地方融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历史上的名人其实最重要的是皇太极而不是什么张大帅。
但是皇太极能不能宣传这个有点说不清楚,还不如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可以宣传的
其实从明末清初那个历史时期来看,皇太极算得上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了。
表面上看,好像努尔哈赤一生战无不胜,但是实际上如果没有皇太极,后金政权当时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了。四处征战年年欠收,国力越打越弱。到了努尔哈赤临死前9个月的时候,先是攻打宁远未竟全功,被辽东的毛文龙趁机突袭辽阳,不得不仓促撤军,回师辽阳。回去后,毛文龙早就撤兵了,白跑一趟。马上又接到了支持林丹汗的蒙古人攻打与后金结盟的蒙古部族。努尔哈赤不得不再次出征救援,获胜后回到沈阳就死了。可以说那个时候后金几乎是天天打仗,每战必胜,但是越打国力越弱。到了皇太极上台,后金都快完蛋了。但是这个情况整个大明可能只有毛文龙清楚,其他人基本上都不知道,在他们看来后金作战非常骁勇,很难战胜。所以因为毛文龙的牵制而稳守沈阳一线的袁崇焕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实际上当时的大明朝上到皇帝下到袁崇焕都远远低估了毛文龙的战略性作用,也就意识不到当时后金政权风雨飘摇的实际情况。
当时在后金最困难的时候,给后金提供粮草的主要是两个势力,一个是晋商利用蒙古人向后金贩卖粮草,另一个是袁崇焕利用蒙古人向后金贩卖粮草。没有他们的支持,后金挺不过来的。
但是这一切随着皇太极的上台而扭转了过来,皇太极采取了以和平稳住袁崇焕,对林丹汗采取守势,同时以和谈为名,警告袁崇焕不得支持林丹汗。从而稳住西线与北线,从而集中兵力重点打击毛文龙,迫使毛文龙退守海岛后,举兵征伐朝鲜,迫使朝鲜不得不臣服并进一步孤立毛文龙。
在和谈中,皇太极假意投降,但是他说因为毛文龙经常袭扰而受损,所以不杀毛文龙投降就无法进行。这个有可能是袁崇焕偷偷暗杀毛文龙的关键因素。结果当然就是东江镇土崩瓦解。后金政权从此再无后顾之忧,并在稳定袁崇焕的同时,再次集中军力重点打击林丹汗,万里追杀,最终在青海消灭林丹汗部。蒙古各部不得不臣服。从此后金成为新一代的草原霸主,后金再也不需要死磕山海关了,万里长城处处都可破关而入。这才有了明末后金入关。
到了崇祯如梦初醒,杀死袁崇焕后,关外局势已经彻底失控。松山战役后,大明朝最后一点最精锐的部队也被彻底葬送,此时的大明其实已经无力回天了。而此时,大明朝重金打造的所谓”辽东铁骑“还在那里老老实实地与后金互不侵犯呢。
这个时候其实天下已定,大明实际上已经无力回天了。他们既没有钱也没有军事力量。后金取代大明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很多人还在纠结李自成没有守住山海关,其实真实情况非常残酷,此时无论李自成怎么做都是必败无疑。后金本来也不一定非要从山海关入关。此时无论做什么都是无关紧要的了。都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其实这都是故事罢了。后金取天下何须别人来引呢?大明此时只是个空壳罢了,一推就倒。
但是,皇太极认为此时取天下过于仓促,难以稳守天下。所以才有了后来后金三次入关,这三次入关与第一次又不一样。第一次主要是为了瓦解大明的抵抗力量。但是后面三次重点是挖空大明的国力,同时充实后金国力。这个决策在政治上是非常了不起的。否则明末很可能再次出现像南宋一样的南北割裂对峙局面。
从以上这个轨迹来看,基本上黄太极就是后金政权起死回生的关键人物。同时代大明的各个势力没有与之可以匹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