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说县中的人才流失问题

一、 县中的人才为什么会流失?

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高处,即使没有往下流,也有“势能”。要么把低处垫高,要么把水泻到低处,否则这个“势能”是不会消失的。

以前,之所以县中有人才,并不是县中的人才没有“势能”,只不过是大小小的“水坝”重重“阻水”的效果,而县中不过是一个个“堰塞湖”。

那么,当一个个“堰塞湖”被破开,我们能单纯地说这是坏事吗?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水往低处流的“势能”是不会凭空消失的,没有势能的水也不是县中想要的。

从全局的角度来讲,不论做什么,都必须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人才分散在各个角落或许才是真正的“流失”。

那么从县中的角度看,注定要成为被牺牲的对象了吗?世上的事,往往“左右为难,就是左右逢源”。既然是县中,就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找人才。

二、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一说人才,很多人(尤其是教育系统的人)就知道高学历,其他的一概不论。俗话说:“行行出状元”,除了高学历,人才就没有其他表现形式了吗?反过来说,高学历的人就一定是人才吗?即使是人才,是县中能用的上的人才吗?研究生到县中去,真的能发挥他的能量吗?

如今的学校,老师普遍是从学校出,入学校教,极度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这样的教育,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教育与生活工作完全脱节,学生学无所用的情况十分严重。要改变这种情况,无疑需要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可是,学校之间人才流动的“堰塞湖”打开了,社会与学校之间人才流动“堰塞湖”还没有打开。"唯证是举"的格局固若金汤!

三、 县中有没有条件招揽人才?

县中的条件没有大城市的条件好,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县中既不可能改变“水往低处流”的规律,也不可能“垫高”自己到大城市的高度。

但是,县中可以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吸引适合自己用,又渴望进入县中的社会人才。这些人才,或许没有高学历,但不代表他们没有能力。也正因为没有高学历,他们也不会成为大城市“挖墙角”的对象,相对而言更稳定。

就拿足球举例子吧,南美向欧洲足坛输送无数的优秀球员,是不是南美的足球水平就下降了呢?没有!南美足球水平没有下降的原因是他们有条件给球星丰厚的回报吗?不是!是因为他们不许球星流动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的足球环境,提供了产生球星的土壤。

如果县中一如既往,既没有大城市的条件,又不愿敞开大门,只想着拥有“人才”,不是痴人说梦是什么?教育者固步自封,照样会落后。

四、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县中,其实不仅仅是县中,包括县域经济,都需要正视自己的劣势、找到自己的优势,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能发挥人才的优势,才能长久。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