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不是鱿鱼游戏,审美会随着民族复兴改变

本片非常完整地告诉大家,有时候知识分子做出来的东西,你要琢磨琢磨再看。如果不能琢磨透了,真不推荐看。

本片评论,从几个不同的层次来谈:
1、传统文化,
2、团体意识,
3、个人奋斗,
4、电影角色崩塌,5、审美与文化霸权,
6、编剧的自我重复。

一、传统文化

本片说弘扬传统文化,但实际上是在扭曲和解构传统文化。《雄狮少年》中传统文化的展现方式主要有两种:(1)作为主线叙事内容的醒狮文化和广东市井生活文化,(2)作为影片元素出现的传统文化碎片。

(1)醒狮文化的扭曲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舞狮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核是“自强、喜庆、健康、向上的”,我觉得类似于“狮魂”,是中华文化中“与天斗、与地斗,求人和”,“外争”而“内和”的表现。

狮头、狮尾,谁更牛?在舞狮中并不重要。舞狮好看,需要两个人合二为一,默契配合才可以。舞狮不论南北,往往会加上练拳、练功,但功夫不是为了争斗,而是为了让狮子有精气魂。

《雄狮少年》处处喊,“我不是病猫”,但圣头总是独走于赛场,这本身就极其讽刺。

两只狮子跑得快,一只没有下身,一只没有脑袋,真奇怪,真奇怪。

《雄狮少年》偷换了舞狮的内核,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转为了“鱿鱼游戏”的大逃杀内核、人民互相伤害,给观众欣赏的斗兽内核。每一个人为了胜利都不择手段,互相伤害,拳打脚踢,没有一点热爱舞狮的样子。因为他们不再是遵循狮子的内心,背负“刘关张”的仁义、智慧、义气、勇敢的精神。当然,不可否认,也许主创认为,不够拳拳到肉,比赛不够精彩……

武馆的狮是不叫“狮头”,因为“狮”字谐音“尸”,很不吉利;通常都叫“圣头”,“圣人”的“圣”字,代表神圣及吉祥。“三圣狮”,则指的是刘、关、张。

如果看过《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你一定能够清楚地找到《雄狮少年》醒狮比赛的原型。但是《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的背景是清末,列强瓜分我国,神州陆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利用满清朝廷直接来压迫人民,对于满清来说,中国地面上除了满蒙之外,就没有人有平等权力(就不算人),而清朝的民众还处于愚昧无知的阶段,尚未有能力开眼去看世界。

《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中,黄飞鸿苦战之后,夺了金牌,说出下面这段话:

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刚才天青花炮一响,如果没有天灯挡枪的话,胜负归谁,还真没人知道。现在金牌在我黄某的手上,并非我赢了。大人为了大显我民声威而办的这场狮王争霸,死伤这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以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的,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这金牌,留给您作纪念吧!

黄飞鸿清楚的知道,这场互害的狮王争霸,没有胜者,也明明白白地指出了自强道路,配合《男儿当自强》的主题曲,将电影的主题升华起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反观《雄狮少年》,每一个参赛的队伍,同样互相伤害,结果却是主角“阿娟”的狮头异处,挂在朝天柱上,各个选手大呼“厉害”。为了争名夺利,不惜一切手段,这真的是舞狮的精神?

那是谁把阿娟的脚踩烂,又是谁把其他选手踢下水的?

狮子脑袋掉了,被斩首示众,挂在最高处,真的牛吗?

而且从《黄》中就看出来,醒狮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养家糊口,跟舞狮子并不冲突。而舞狮子也不耽误上班时上班,偶尔晚上、周末、请假去舞狮子,也很正常。当然也有专业舞狮子的,也能养家糊口,没必要人生二元论,上班就不能舞狮…

(2)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扭曲

除了舞狮之外,《雄狮少年》里还有N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几乎每一条都是扭曲和解构的,在反向输出不良的概念,在这里我就借着我的记忆,举一些例子。

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 ,在片中,是同村恶汉霸凌主角阿娟时,穿在身上的T恤,配合黑色的底色,可以理解为“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而且在影片中,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毫无仁慈、欺凌弱小、肮脏无礼、说话颠倒黑白、不讲信用。如果,一个人一辈子看得第一部电影是《雄狮少年》,他再看到五常时,想到的是正面形象吗?

京剧元素,“生旦净丑”中,丑角的地位最高。因为丑角在中国历史上,屡屡针砭时事,在君王面前明是非,行君臣大义,家国大义,妆容丑但心最清。比如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优孟衣冠”,再比如刘赶三教慈溪做人,杨鸣玉骂李鸿章卖国。这点在京剧中也多有体现,比如《三岔口》,双方都是好人。当然,丑角也有真丑的,比如西门庆…

本片里,阿娟的狮队练习赛对手,三个人中两个脸上用了丑角元素,不但配角到没台词,而且所作所为是真的丑。负面用法,说错也没错,但是京剧元素就用这一次,只有负面,不太喜欢。

李白诗歌, 阿娟作为李白的狂热粉丝,只说了几句李白诗词,就再无下文。李白在这里就是工具人,阿娟如果真的是李白的中二粉丝,那么,李白诗歌的力量呢?豪情呢?跟舞狮比起来,哪个更有力量。这里李白诗歌,只是工具,想让观众去理解,为什么咸鱼强态度180度的转弯,却连一首完整的都没有…

“李白错了吗?”“他错没错,跟我有什么关系?”其实导演也是知道的。

佛,佛是糊涂的。“都是我没说清楚!”“不不不,是佛糊涂。”

二、团体意识

团体意识,在《雄狮少年》中是怪异的。本片里的团体,除了主角的咸鱼队和家庭,几乎都是不怀好意的。(用对抗动作,击打和疼痛体现。)

而咸鱼队的男主阿娟,单飞了……

家庭的意识,似乎只有“负担”,没有帮助。一开始,阿娟的家庭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缺位的。他是留守儿童,他逃课也没人管。阿猫和阿狗似乎也是如此。

当阿娟的家庭完整了,他父母回来了。但带给他的,只有负担。父亲重伤昏迷,他被迫去打工赚钱。离开家乡和狮队之后,他才真正的成长了。技术如此、身体、力量也是如此。

咸鱼强,在结婚组建家庭之前,十里八乡最强高手,结婚之后,被迫卖咸鱼养家。而水平不如他的师弟,开了武馆收了徒弟,还能出去度假散心……

家庭成了负担、狮队也是负担。有了狮队,咸鱼强就不能送咸鱼。他的媳妇阿珍就要在送咸鱼的时候,被人念念叨叨。阿强就要背负上沉重的包袱。

单身一辈子最爽?

包括最后的“绝杀”,都要拆队友,实现三段式舞狮,才能实现……

我以前以为,只有香港导演北上拍《女排》的时候,搞出个人主义的东西去解构集体主义。《雄狮少年》居然能做到直接去解构家庭和团队……就挺强。

三、个人奋斗

一般好莱坞电影不是“个人奋斗”,就是“回归家庭”。

《雄狮少年》没回归家庭,主角离开家庭了,心灵上(照片里)团聚。那主角完成个人奋斗了吗?似乎有,又似乎没有。阿娟仍然是打工仔,只是去了上海。他所完成的个人奋斗——壮举,只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也许这就是主创们的“现实主义”,那就是努力也没啥意义,奋斗也没啥改变。

阿娟其实多读点儿李白的诗,激发内心的正能量,直接去打工——也没啥变化。

而在另一边,开着豪车的另一个阿娟,给他的一切命运波澜,都随着富二代的出现,变成了镜花水月,黄粱一梦,然后春梦醒了,冬雪化了,一切了无痕迹。

这样的奋斗,你想要吗?

我希望我的奋斗能带来改变。

四、电影角色崩塌

电影中,所有人物几乎都立不住,情绪转折都是180度,甚至是560度的。

豪车女阿娟,鼓励一个被霸凌的留守儿童参加危险(极限)运动,实现自己的梦想。忽然在看台围观,跟男友亲密互动,忽然在赛场里给主角敲鼓。

阿猫的荷尔蒙冲动,也就是冲动一下,随后就绝了…再无波澜、个性,似乎只要披上狮尾,就如同带上紧箍咒的孙悟空,再无法去动真情,只能让紫霞仙子飞上太阳…除了脸之外,他再无缺点,举着师傅打上半场,举着改变了身形体重的男主打下半场,配合绝无瑕疵,堪称超级工具人。

阿狗吃得多,就贪图舞狮大赛管饭,明明舞狮大赛管饭,为什么阿娟还要送外卖给对手?对手高傲到不吃赛会的晚饭?

师傅师娘的情感互动成迷。相爱因为舞狮,师娘婚后不让师傅舞狮。师傅不再舞狮,突然被李白打动,开始教舞狮,教着教着,便自己舞狮……

对手前一场互相战斗到“落水前”的最后一刻,互相攻击到踢出脑震荡、踩断脚掌,下一刻看到主角站在高台上,竟激动地给他打鼓助威。或是冲下场地,扶住即将倒塌的比赛场地,看着主角冒生命危险作死。

同村欺凌了男主十年八年的陈家队,忽然给男主举起了大拇指。

烘托这些大转弯的,是一首又一首的音乐,摧枯拉朽去带节奏。音乐超牛,但是有些太足了。

五、审美与文化霸权

与其说是,导演辱华了。不如说,导演其实不太会说话,或者说,说得比较不合适。除了脸之外,各种场景做得不错,动作也做得不错。

除了脸,片中出现的审美元素,包括《黄飞鸿系列》《少林足球》《长江七号》,但是在脸上,出现了所谓的阶级审美——谁有钱谁好看。

500

也不是纯有钱就好看,是谁有“足够”的钱,谁好看。

穷就奸诈,富就慈善……

穷如主角,“钱永远不足”,那眼便开始偏了,迎合东方主义刻板印象的东方主义罢了。

所谓文化霸权,便是欧美利用经济优势,掌握了“高级”的定义,去给消费者强加他们的“审美”要素。

真正的“高级人”用什么包,用什么化妆品,画成什么样,都由他们掌控。

那么他就要区分是不是“顺服这套体系的人”给奖惩,怎么区分?自然是,给其他人安一套平时很难达到的“高级美”。没有雀斑,画雀斑。眼睛睁开,不行,不高级。眼角正常平着,不行,不高级。

就比如说,把印第安人的宗教概念“瓦坎达”安给非裔和非洲人…印第安人抗议了,黑人兴高采烈的接受了……这就悲哀了。

高级?什么叫高级?美,是怎么高级的?——奢侈品广告的“高级”

高级就是附加值高,就是卖的贵,就是智商税。

曾几时何,中国经济不行的时候,我们消费市场小的时候,这套“高级”理念,只涉及到“海外华人”。所以我们对此并未有什么反应。现在我们开始有了反应,一方面是经济上复兴了,一方面是自己的审美崛起了,还有一方面是全球化带来的。

(20世纪,蒋介石都去美国抗议傅满洲了。后来二战爆发,这套东西都转而强加给日本了。华人形象,达到了人的标准——让白人演不难看的中国人。虽然现在看,这也是歧视,但在当时,已经算是“人”了。)

现在不流行高级了,因为有抗议。所以,现在流行多元。

多元,什么叫多元?谁指定的多元是什么样?——《花木兰》《尚气》的“多元”

多元就是附加值高,就是卖的贵,还是智商税。仍然是他们指定,换汤不换药的。我们不吃这一套。我们审我们的美就行,清楚我们的美,不给不喜欢的美消费,就可以了。

多元,我们指定我们的多元。

有消息说,《雄狮少年》要去法国参奖。我没意见,给个奖,也没啥意见。这样争议越大,觉醒的人越多,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能让多几个行业从业人员明白,能让多几个中国人明白,其实是个好事情。

六、编剧的自我重复

编剧的作品,换个体育项目,主线内核都一样。

虚幻的泡沫,努力最终换一个开心,什么都没改变,绝望的现实,人有回忆就够了,阶级跃升是没戏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