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该干点正事,把蒋氏父子接回家吧
看到几个杂碎在“慈湖陵寝”撒野,如鲠在喉。
每年的二二八各种闹蒋成了小岛的保留剧目了,相关人员很是配合,蒋校长生前毕竟也曾是在各大欧美列强的元首面前谈笑风生的人物,现在却被各种宵小搅得灵魂不得安歇,归来吧,我浙的奉化是你永远的家。
因为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加上一生都身处政治漩涡,所以蒋的信仰比较复杂,信佛、信王阳明、也信基督,退居小岛之后,每次开会对着党内大员必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拿这一套道统对抗大陆的“共产主义”。后来到了台湾也许是年龄大的缘故,信基督越来越虔诚,在凯歌堂做礼拜可谓风雨无阻。每天起床后,就和宋美龄一起洗漱然后诵读《圣经》,每每念道耶稣时,就脱帽向东方深鞠躬。
在他的《荒漠甘泉》的读后感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必须承认宇宙之中,有一位神在冥冥之中为之主宰。”不知道蒋校长是否问过自己,丢了大陆,这是不是神的主宰?
不管怎么说,蒋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的人,虽然手捧圣经,还是一个地道的民族主义者,而且很有家庭观念,忠孝仁义念兹在兹。
校长生前曾经为自己选过墓地,对于彼岸世界也曾有过安排。据说安排过三个位置,都在大陆,一个是老家浙江奉化溪口镇所谓 “弥勒佛的肚脐眼”的位置,也就是西翠屏山的一片松树林;另一个是西口的仁湖;还有一个便是南京的紫金山。而且他挑的是中山陵和明孝陵中间的位置,嘱咐手下,修墓的时候,要修的比朱元璋的墓高一点,但不能高过中山先生的墓。
1969年夏天校长遭遇车祸之后,元气大伤,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1970年的6月,他的日记中出现了“病不能记事”一则,1971年冬天之后开始便血,双手发抖,两腿无力,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1972年他就任第五任“总统”,搞冲喜,也没搞太成功。1975年4月5日晚接近凌晨零点的时候,“蒋总统”溘然长逝。
尸体在进行防腐处理四天后,在荣民总医院进行了“小殓”。校长身穿蓝色长袍,黑色马褂,胸前配有“采玉”大勋章,左“国光”,右“青天白日”,宋美龄亲手将他平时喜欢读的书一起下葬:《圣经》、《四书》、《唐诗》、《三民主义》和《荒漠甘泉》,除了这些,还有平时他用的手杖和礼帽。
马英九谒陵
灵柩当时摆放在灵堂的正中央,灵台四周缀满雏菊,深褐色的楠木棺材坐北朝南。因为蒋生前信奉基督教的缘故,白花拼成了十字架,缎带上写着:“介兄夫君美玲挽敬。”
中午的时候,他的灵柩在国父纪念馆停了一会之后,暂厝于慈湖。
什么叫暂厝?暂厝就是把棺椁临时停靠,并没有下葬,换句话说,蒋校长的葬礼一直处于进行时但还未完成的时态中,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台湾有“国葬法”,但没有给他搞“国葬”仪式,而且也没有类似于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等类似祭祀活动。
这里有两个问题,1 为何暂厝?2 为何选择慈湖?
“厝”这个慎终追远的方式也是浙江的民俗之一,按照落叶归根的原则,人死异乡而又没有归葬老家的,即予以浮厝方式处理:灵柩的四个角要垫高,离地三寸,给人以“浮”的感觉。这样负责迁移灵柩的子孙就不用在破土了。
入土为安并且葬在奉化溪口老家,是蒋校长生前最大的心愿之一。1973年3月底,蒋曾嘱咐身边的亲属说:“我死后,灵柩暂厝在慈湖,这里最像我的老家奉化溪口。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南京紫金山。”
而且慈湖这个名字也是蒋介石取的,位于台北市南60公里,这里山高林密,蒋介石还曾谋划把这里当台北的小“陪都”,一旦有什么战事,这里也可以作为紧急疏散地。
建筑面积超过1600平方米的“慈湖宾馆”就坐落在这里,采用的是四合院的布局。考虑到特殊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还在慈湖宾馆不远的地方为蒋建造了一个防原子弹的防空洞。防空洞都用特殊材料做成,固若金汤。蒋死后的“安灵礼”就是在慈湖宾馆完成的。
蒋死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尸体如何防腐,技术人员把他的身体打了四个洞,注入了福尔马林溶液。而在蒋经国死后,由于防腐技术得到了提升,只给他打了两个洞。
蒋逝世后,岛内很多民众极为悲痛
1998年蒋经国死后,也采用了暂厝的方式,陵寝距离蒋介石的慈湖约两公里,里面有蒋经国的遗物,还有蒋介石的画像,一副对联: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陈水扁上台后,两蒋陵寝逐渐被改造成了旅游景点,给游客开放。还搞出了很多戏码,比如“蒋公生活一日游”,增加三军仪仗队换班等。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杂碎们在两蒋陵寝胡闹,安保力度很差,而且负责护卫的人有“合谋”的嫌疑。其实1975年蒋介石去世的时候,派驻的官兵有49人,包括一个少将,12名校官,规格是可以的。
后来蒋经国给他父亲的陵寝又扩大了安保规模,增加到了85人,包括一名少将53名校官,和13个士官,还有十几个临时工。
不过李登辉憋着坏,上台后撤掉了少将,把校官的数量也砍去了一半,驻兵人数也不过才30多一点,这就给现在的杂碎闹陵寝埋下了伏笔。
大陆对两蒋归葬问题一直持开放态度,1982年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曾提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应该安迁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