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我爱上了这群「黄轩」

作者| 小乔

来源 |  视觉志

  没想到,2021的结尾如此震荡。

  “明星出轨”

  “主播逃税”

  ……

  满屏的失德与违法,透露人性的自私与可怕。

  让人灰心。

  而与此同时,电影院里一部关乎1亿人命运的影片,正悄然上映。

  与这一地鸡毛形成了强烈对比的是:

  片中那些人的高尚与奉献,感人至深却又无人知晓。

  他们是《山海情》里,千千万万个“黄轩”。

  有个共同的名字——第一书记。

500

  什么是第一书记?

  简单来说,就是被选派到村里工作的优秀干部。

  从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大概有300万驻村干部,分布到全国贫困地区。

  他们要做的事只有一件:

  扶贫。

500

  为此他们竭尽所能。

  调研、思考、实践、尝试、摸索、调整……

  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努力与牺牲。

  有的人甚至将生命都留在了那里……

  最终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而只有看了他们的故事,你才知道这胜利多么的来之不易。

  01

  西藏宗措村。

  33岁的旺青罗布,来自拉萨。

  在这里做第一书记两年了。

  刚来的时候,他很难想象:

  在大城市里吃一顿饭的钱,可能相当于这里一家人一整个月的收入。

500

  提高村民收入,是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调研,旺青罗布发现养羊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他和村里其他干部商量,成立合作社。

  将村里的羊统一饲养,找销路,卖掉之后再给村民分红。

  但施行起来,很难。

  首先,村民们不愿意这样做。

  他们过惯了穷日子,而改变意味着承担风险。

  其次,养羊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每一个环节都要确保万无一失。

  比如小羊刚出生的时候,非常脆弱。

  被羊群踩踏、嘴里有污秽物、遇到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夭折。

  村里的干部们就一起住到羊舍里,轮流看守。

  甚至嘴对嘴给小羊做人工呼吸,帮它们排出污秽物,并保持体温。

500

  即便这样不眠不休,还是有两只刚出生的小羊死掉了。

  看到这情景,在场的人都哭了。

  因为他们深知羊对老百姓来说,是命根子。

  每一只都代表一点脱贫的希望。

  而困难远不止这些。

  羊需要吃饲料。

  旺青罗布打听过,从拉萨运饲料过来,运费一趟就得好几千。

  为了省下运费,给村民多发点钱;他就和村里的索朗书记一起,开车跑几十公里,自己把饲料运回来。

  忙活了一整天,省下1万多,后来都发给村民了。

500

  通过他们的努力,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他们终于知道“第一书记”是做什么了的:

  “他会帮我们把羊卖到拉萨。”

  这种朴素的认知与信任,就是对他工作最好的回报。

  第一次分红的时候,村民们拿着卖羊赚来的钱。

  脸上洋溢的笑容,说明了一切。

500

  02

  四川博作村。

  前第一书记胡小明,卸任后主动申请,再次回到这个地方。

  博作村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

  当他第一次来这里时,被这里的贫穷落后惊呆了。

  尤其在教育上。

  整个村子几百户人家,最高学历只有两个初中生,其中一个做了村书记。

  大部分的孩子连汉语都不会说。

500

  没有教育,观念自然跟不上。

  老百姓不想让孩子去读书,因为觉得看不到未来。

  孩子年龄一大,听说可以打工赚钱。

  但往往是在还没走出去,就又回来了。

  因为不识字,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甚至连出村的车票都不知道怎么买。

  在这种情况下,胡小明深知要想脱贫,根源上是观念要先脱贫。

500

  要搞教育。

  他在村里建了两所幼儿园。

  “不读书,就是聋子瞎子”。

  他就这样挨家挨户地劝说,把孩子送过来读书学习。

  一个都不放弃。

  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博作村的辍学率降为0。

  曾经的文盲村,从过去最高学历初中;

  现在已经出来5个大学生了。

  03

  贵州坡头村。

  这是个被大山包围的村子。

  人出不去,希望进不来。

  就连喝水这种最基本的事情,对村民来说也是奢侈。

  徒步去挑水回来,来回要4个小时。

  要是赶上天气寒冷、行动不便,就只能接雨水来度日。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说的就是这样的地方。

  要救这些村民,唯一的方法就是异地搬迁。

500

  驻村第一书记刘恭利,把上小学的女儿送进寄宿学校后,一心扑在这里的工作上。

  而易地搬迁,就像《山海情》里演的那样,一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


  对村民来说,感情是复杂矛盾的。

  对于他们出生的地方,一边恨,一边又觉得自己无处可去。

  “生在哪里,就该死在哪里。”

  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500

  因此,村里有的老人甚至抄起拐杖,打上门劝说搬迁的刘恭利和驻村工作人员。

  对于这些困难,她从来没放弃。

  因为她甚至与贫穷做斗争,从来是“你死我活”。

  这场战争,一定要打赢。

500

  此外,对村民的生计问题,她更是绞尽脑汁想办法。

  村里有个叫陈世伟的男人,因为事故双目失明,左手只剩下两根手指。

  失去劳动能力的他,还有两个女儿要抚养。

  生活没了希望,他经常不想活了。

  刘恭利就开导他,帮他想办法。

  先是送陈世伟去学习按摩技术,又帮助他开了个小店。

  现在有了技术,可以养活自己和女儿的陈世伟,有了好好活下去的希望。

  就像村民们过得越来越好的日子一样;

  他相信通过努力也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04

  影片讲的例子,还有很多。

  但都只是第一书记们工作的一个截面。

  他们的故事是说不尽的。

  比如抓教育的胡小明,同时在村里搞产业升级。

  建养鸡场,让村民们的钱包逐渐厚起来。

  比如帮村民就业的刘恭利,在安置点修公路、搞基建,事事紧盯。

  一条条破旧的毛路,都换成了宽敞的水泥路。

500

  而他们奉献得太彻底,以至于经常忽略家人。

  胡小明的名字,村里没人不知道。

  除了他自己的母亲。

  因为得了阿兹海默症,儿子又常年驻守工作岗位。

  即便儿子在自己的病床前,她都认不出来这是谁了。

  当记者问他这些时,他只是摆摆手:

  “这个不说,这个不说。”

500

  与胡小明并肩奋战的罗洪书记,担负村里四个孤儿的抚养重担。

  在他给这些孤儿们过生日的时候,他自己的孩子,其实也在盼着他回家。

  雷厉风行的刘恭利,提到对女儿和母亲的亏欠,忍不住流泪了。

  她女儿每次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妈妈什么时候走”;

  而她母亲摔倒、手部骨折,刘恭利也只是在家门口远远地看上一眼,又忙着回去工作了。

500

  对于家人,他们满是亏欠。

  但同时又相信,家人会理解,更会为了自己而骄傲。

  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不能退缩的道路。

  05

  还有一些人,将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这个工作。

  黄文秀,毕业返乡。

  帮助深度贫困村通水、电、路;教会村民们学习新种植技术。

  在山洪暴发时,她返回村子查看灾情,却在途中不幸遭遇暴雨洪流而牺牲。

  年仅30岁。

500

  冯永成,在扶贫岗位坚守16年。

  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牢牢刻在了村民们的心上。

  2018年,他因患癌症去世。

  在生病的日子里,他曾说自己该做的工作都做了,没有遗憾。

  留下的最后一条朋友圈,让人泪目。

500

  文伟红,驻村6年,帮助4个贫困村摘帽。

  在工作中因触电不幸牺牲,年仅45岁。


  在文书记去世的那个晚上,村里的大坝上站满了送别他的人。

  村民哭着说舍不得他。

500

  还义务扶贫的退伍老兵王新法;

500

  云南90后扶贫干部王秋婷;

500

  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字……

500

500

500

500

500

  到2019年,全国有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他们为了理想,为了责任,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一生。

  他们的离去令人痛心。

  但人民不会忘记。

500

  这就是为什么要记录这些的理由。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曾了解,那这些牺牲就没有意义。

  就如纪录片的结尾所说:

  “如果有一天孩子们问我美好从何而来,我会告诉他们关于奉献的故事。”

  如今,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但这并不是结束。

  后面还有乡村振兴,还有更多的硬仗要打。

  依然还会有一批批的接力人,挺身而出、继续奉献。

  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燃烧自己。

  他们值得被记录。

  他们应该被看到。

  他们应该比那些虚假的“榜样”,获得更多的目光。

  图片来源:

  微纪录片《第一书记》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

  这些真正的英雄

  他们的奉献

  值得被看到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