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爸爸去世,他们开始欢呼
作者| 窈窕妈妈
几天之前,一位叫毛星云的程序员去世了。
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大概不知道他是谁,但在游戏开发的圈子里,没有人不认识他。
他是程序员,游戏开发大神,虽是90后,却已是中国游戏行业中一颗闪耀的星。
公司评价他,“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一直以来非常优秀,专业能力突出,数年连续获得高绩效。”
获得过“微软最有价值专家”的荣誉,还有很多高质量技术分享,出版图书帮助过许多迷茫的从业者。
他身怀绝技,却虚怀若谷,年纪轻轻却被很多业内人士尊称大哥。
他事业成功,家庭美满,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几天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去世后
评论区留下1000句脏话
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去世令人遗憾。
但在毛星云离开后,却被一群家长在网上群嘲,让我始料未及。
有人说他的离开能拯救无数家庭和孩子,是功德一件。
有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他牺牲自己,成就全世界的孩子。
没有脏话,却更让人毛骨悚然。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对一位并不认识的死者出言不逊?
就是因为他的职业。
毛星云生前是一名游戏开发者,他的工作就是设计、制作游戏。
游戏这个关键词,无疑触碰到了部分家长的痛处。
在这些家长看来,太多孩子因沉迷游戏,以致荒废学业,误入歧途,所以他们对游戏开发者没有一点好感,甚至是厌恶和记恨。
甚至有人说,游戏开发者死有余辜,意外离世完全是遭了报应。
这或许是最近一段时间里,看到的最让人寒心的言论。
我从未想到,一个如此优秀的年轻人去世,却还要遭受如此多的非议和挖苦。
那些恶意的谩骂和诅咒,还都是来自和他并无半点交集的人。
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这件事传播很广,在一个家长群里,有人说出的话更加恶毒。
他说,“死了就死了吧,害人不浅,这是老天爷收的。”
如此幸灾乐祸的态度,令人不适。
有人看不下去,在群里回怼了他,不出意外,两个人发生激烈争吵。
最后,其中一位家长选择退群,事情才告一段落。
这样的争论,真的可气又可笑。
有人说,他干点啥不好,偏偏开发害人的游戏,活该被骂。
但一个坚持自己梦想,并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的年轻人、无数父母眼中最优秀的孩子,到底对那些出言诅咒的陌生人,做了什么呢?
孩子们沉迷游戏,家长觉得是游戏的问题,毛星云开发游戏,家长就觉得是毛星云的问题。
我不禁陷入沉思: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家长如此痛恨游戏,以致于对游戏相关的一切进行无差别攻击。
游戏,真的是十恶不赦的东西吗?
如果没有游戏,孩子们就能全部变得优秀?
或许在为毛星云抱不平之前,我们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真相。
孩子自甘堕落
真的是游戏惹的祸?
前段时间,河南发生这样一件事儿——
两个孩子因为沉迷游戏,总是喜欢偷偷拿奶奶的手机玩。
游戏有防沉迷,他们就在网上买账号,想在游戏里变强,他们就悄悄买装备。
买装备的钱哪里来?
奶奶手机绑定了银行卡,但手机付款有人脸识别,他们就以考试为由欺骗奶奶扫脸付费。
没人关系他们玩什么,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几个月。
直到姑姑查看手机时,才发现手机绑定的银行卡里20万元早已被两个孩子挥霍一空。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家里仅有的20万元,竟是孩子父亲的死亡赔偿金。
孩子的爸爸车祸去世,三年后终于拿到了赔偿,奶奶一分钱都不敢动,平时连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没想到全被孩子充了游戏。
她崩溃大哭,甚至想到了寻死……
这一代的孩子,和智能设备一起长大,被网络世界、网路游戏紧紧围绕。
游戏,似乎是和现在的孩子们紧密捆绑着的。
他们年幼和稚嫩,也恰恰成了被网络诱惑,并误入歧途的原因。
今年6月,一12岁女孩沉迷游戏,一年内花光爷爷半年积蓄3万多元。
疫情期间,11岁男孩玩游戏,在得知付款密码后,用妈妈搬水泥赚来的钱充值游戏,4万块全部砸了进去。
还有一位11岁的孩子,因为沉迷游戏,产生了幻听,在深夜爬上阳台,差点从楼上跳下去。
……
在网上随意一搜,类似的新闻标题触目惊心。
游戏,显然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众矢之的,呼吁关闭游戏的人数不胜数。
想到这,我似乎明白那些人为何对毛星云抱有那么大的恶意了。
如果说游戏之于孩子是精神鸦片,那毛星云之于家长,就是生产鸦片的死敌。
作为一个宝妈,我从不否认孩子游戏成瘾的负面影响。
但是,先不说完全关闭游戏不可能,即使真的关闭游戏,孩子就能变得优秀吗?
最近这段时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未成年玩游戏,规定内容的严格程度前所未有。
未成年人,仅周五六日和法定节假日,可每天玩 1 小时网络游戏;
严格落实游戏实名注册和登录;
加强对网络游戏公司的监管。
消息发出后,家长们很开心,好像孩子们的春天终于来了。
但欢呼雀跃之后却发现,这些举措并不能完全解决孩子们沉迷游戏的问题。
未成年有防沉迷,他们就去网上买成年人注册的账号。
爸妈的手机拿不到,那就去玩爷爷奶奶的手机。
实在玩不了游戏,他们就去刷短视频,看直播,一样不学习……
国家出手整顿游戏,只是为孩子的成长出了一份力,但这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家长们就不需要再做什么。
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依然在父母身上。
如果孩子沉迷游戏,就要关闭游戏,沉迷视频,是不是要关闭短视频,沉迷直播,时不要又要取消直播。
是不是似曾相识?
只要教育失败,那些家长总有理由怪到别人身上去。
80年代,怪武侠小说;90年代,怪电视,到了21世纪,怪网络,怪游戏,怪手机……
总之,孩子有问题,从来不找自己的原因。
然而事实是,只要孩子不想学习,他总能想办法不学习。
娱乐方式有太多种类,它们都是表象,是幌子。
孩子不能养成好习惯的根本原因依旧是家庭教育,是家长的约束和引导。
把教育想得过于简单,把责任甩锅给外界因素,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
批判游戏开发人员,更是离谱。
不思进取的孩子背后
是不思进取的家长
《小欢喜》中说,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深以为然。
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归根结底是父母教育方式的映射,那些一味怪罪游戏的家长,无非是给自己找了个推责的借口。
而在沉迷游戏的孩子背后,一定是陪伴缺失、耐心不够、教育不当、从未跟孩子一起面对问题的父母。
教育方式得当,很多问题真的就迎刃而解了。
在河北有一位宝爸,因为疫情不能出门,于是在家专心陪娃。
买来各种玩具,并用这些玩具和儿子一起拍摄电视剧,并且已经拍出200多集。
这位爸爸和儿子一起行动,选地点,做模型,起名字。
既陪伴了孩子,又充实了自己。
在河南郑州,有位80后的爸爸为了防止女儿沉迷手机,给女儿手工打造了120多件玩具。
这些玩具可玩性强,造型精美,环保耐用。
最重要的是,孩子从来不会闹着玩手机游戏,而是在这些玩具中享受爸爸的陪伴。
有没有认真的陪孩子,其实做父母的自己心里最清楚。
高质量的陪伴不需要高超的技术,也不需要多大的能力,而是一颗敢于承担责任的心。
江西一位爸爸为了让孩子们有个玩耍的地方,在自家车上做了一个游泳池。
有了更好地玩耍放松的方式,孩子们才会个更容易摆脱虚拟世界的束缚。
而一味的指责,批评,只会让孩子加重逆反心理,更加沉迷游戏世界。
优秀的父母总是在反思自己,而不是怪这怪那,怨天尤人,更不能自己做不到,却严格要求孩子。
家庭教育不当甚至缺失,即便不是游戏,其他东西也可能趁虚而入。
相比于抵制游戏,更重要的还是家庭氛围,高质量的陪伴和引导,如果孩子的心灵一片空虚,总会找东西来填满。
对孩子的教育也将陷入僵局。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做优秀的父母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也需要努力修炼。
编辑 | 彼年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