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确实早实现了“汽车自由”,但对比近两年内地的生活水平,已经慢慢开始不够看了
【本文来自《不少讀者質疑我們數據造假,我說點真實情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台湾省这位先生好!
我也讲讲我的观察,数据不一定精准,请见谅。
之前那位先生说台湾汽车保有量是700万辆,并没说你们汽车保有量少,其重点是说你们的车龄比较高,平均达到了23.3年。
其实,这两点是统一的,符合台湾的现状。
一方面台湾汽车保有量高,源自台湾毕竟富裕更早些。想想看,自今年往前推二三十年,那会儿还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大陆的经济才开始腾飞不久,甚至都还没有加入世贸组织,记得就在那十年(或其前后几年),台湾一个省的GDP可以达到大陆GDP的三四成那么强,而两地人口数又相差悬殊,其间的穷富差距可想而知。想必那会儿,台湾应该家家户户都普及或者开始普及汽车了,这至少要比大陆这边开始普及汽车早个二十年。所以台湾人均汽车保有量比较高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时,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平均车龄比较大,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数据也实在是有点对不起“3万美元的人均GDP”吧。
说句不好听的,台湾依靠早富裕,确实是攒起来一笔财富,基本实现了“汽车自由”吧,但是也仅此而已。相比大陆最近两年才刚刚达到的“1万美元的人均GDP”的生活水平,台湾现在的生活水平确实不够比的。我们若是再展望十年,台湾估计啥都比不上大陆好了。
我们且拭目以待!
因为持有汽车与否,跟生活环境与开车通勤的向性强相关。这并不是你买车与否就等于有钱与否的正相关关系。
就像《爱情公寓第三季》里,悠悠和关谷在结婚前纠结买车还是买房,这是大多数城市中产的真实处境。当买车的消费潜力被另一种消费需求给锁定与压抑的时候,自然汽车自由就会受到限制。
其次,在大城市公共交通通勤相对发达,能解决日常出行问题,购车的消费需求自然会让步给其他。而像美国那样一家几辆车的情况,也是郊区化与公共交通弱化的结果。
我可推断,随着城市去中心化、郊区化发展,且汽车价格的多元化,中国老百姓的汽车持有率还会上升。不过我是不会无聊得拿这点去证明这是我们收入提高了,人均GDP上去了。归根结底,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了。
把买市中心天价房的钱分流到一辆小轿车上,就像我把胡桃300%的爆伤减少50%,然后堆一些元素精通,这叫“消费结构调整”,不叫“GDP裸增”。
把这点拿来秀优越感,恰恰说明台湾同胞们在“找自信”这块真的是捉襟见肘了。
还是那是那几句话,早点回归,一起戏雕,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