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讀者質疑我們數據造假,我說點真實情況

【本文来自《今年台湾人均GDP将突破三万美元大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士鸿
  •     而台湾票房呢,台湾2017年前十名票房,只有不到30亿台币,总票房大约四十亿台币,7亿多人民币左右 

        大陆票房,是台湾票房的80倍。而中国人口只是台湾70倍。 

        说明每个中国人花在看电影上边的钱,高于台湾。 

        这和两岸人均汽车销售一模一样,中国的人均汽车销售量,也高于台湾人均汽车销售量。 

        但是台湾,号称他人均GDP3万美元,高于大陆人均GDP一倍。 

        这不符合逻辑啊,难道台湾人,不买汽车也不看电影吗,那怎能说人均达3万美元呢?

        任何一个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没有像台湾这样满街机车的。中国大陆各地区马路上看到也是汽车多于机车,或者可以说大陆人民币严重低估,所以不能反映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但是可以看看人均GDP同样1万美元的马来西亚,人家的街道上也不可能像台湾那样满街跑著机车。

        台湾年汽车销售才30万台,保有量却高达700万台,可见平均车龄达到23.3年;试问,23.3年车龄的车还能开吗?可见台湾数据严重造假!

        台湾汽车年销售量,即使算人均都低于大陆。2016年中国大陆人均汽车销量高达每万人203辆,比新加坡高,更是中国台湾111辆的近两倍。

        试想一下,一个人均GDP3万美元的地区,连人均汽车销量都输1万美元的地区?

        答案只有一条:就是台湾GDP的数据是造假的!

        证据五:大量台劳外出务工!

        约200万台湾人,占台湾总人口约1/10的人(占劳动力人口比重更高),去人均GDP只有台湾二分之一的大陆沿海打工。而且是因在大陆沿海领的薪水比台湾高。足以说明,台湾所谓GDP严重造假,不然的话也不会去一个人均GDP只有台湾一半的地方打工,并且领到比台湾更高的薪水。

        看看,只有东南亚劳公去台湾打工,哪里有台湾劳公去东南亚打工?原因很简单,因为台湾薪水比东南亚高。

        但是台湾人为何去中国大陆打工呢?原因同样很简单,因为他们在中国大陆领的薪水比台湾高,而且高不少。试想一下,如果薪水一样,会有人愿意出远门去外地打工吗?我想哪怕只是高一点,都不愿意外出打工,只有薪水高不少,才会愿意去。

        证据六:人均GDP多两倍,但是人均薪资却不比大陆高!

        台湾人均月入7000元人民币,却自吹人均GDP3万美元,这么低的薪资,人均却很高,谁信?

        台湾大言不惭的号称人均GDP3万美元,按照人均收入水准来看也就是1万美元的样子。

        如果再考虑物价房价等因素,台湾物价比大陆高1到2倍的事实,实际上,两岸生活水准是差不多的。

        难道台湾人仅仅靠一个冰冷的3万美元这个数字意淫来获得优越感,而不想想自己在台湾岛内长期低薪不能涨的心酸?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台湾的GDP严重灌水,严重虚高!

"台湾年汽车销售才30万台,保有量却高达700万台,可见平均车龄达到23.3年;试问,23.3年车龄的车还能开吗?可见台湾数据严重造假!"

你在不同地方貼同樣的文,大概你深信不疑吧!

我就有一輛廿多年的休閒車,怎麼不能開?我還特別愛開這輛4輪驅動的,在海邊沙灘跑,不怕陷入沙子中。我兒子不愛住校,天天開30公里路去上大學。

我家5人,有4輛汽車3輛機車,我自己要用兩輛大車,一輛是貨卡,載挖掘機用的,我有年紀了,沒力氣拿鋤頭,用怪手鬆土移土整田地,為了載這怪手,買輛貨卡。另外開輛休閒車,平時代步,爬山,爬山用具就丟車上,一團亂,太太受不了。

我太太開輛新車,年初買的,和她出門,就開她的車,免得她罵我的車太亂。

3輛機車,一是我自己用,一是我太太和大女兒用的,要去巿區,通行方便,好停車。還有一輛是我兒子開車到大學後,在大學附近短途騎乘用的。

這樣不知你有沒有比較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機車?多數家庭都有汽車和機車。

雖沒前面浙大女老師描述的,開保時捷去田裡那麼誇張,那是少數案例

但確實柏油路是舖到田裡山裡,只要上谷哥地圖沿道路看實況路景,便知真假

我常去爬山,要上谷哥看看要爬的山附近道路狀況,我可以開到哪裡,停在哪裡,怎麼爬一圈回到停車處。

拼湊一堆數據資料,質疑造假,不如他日若還有開放來台,自己來一趟看看吧!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热门评论 30

  • 退休的修车匠老杨 我本性阳,无谓悲伤......
    小区就有外嫁台湾的女性,也知道有几位亲戚朋友的女儿嫁到台湾,她们回娘家时我有过交谈,了解到的信息是,台湾民众的生活水准与广东这边差距不大。小区那位在台湾生有两个儿子,大陆这边有一套房子,台湾那边有两套房子,还有车,她本人没有工作,老公前年死了,但是生计无忧。今年初想回大陆定居,回来后套房空调彩电厨具全部更新。两个儿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开学半个月后,儿子不习惯这边的教学方式,闹着要回台湾,国庆节前一家子又回台湾去了。不是想说明什么,就是那女人临走前跟邻居们告别时说的,那边生活压力没那么大。
  • 说下个人判断,台湾实际生活水平和大陆苏州、无锡、常州、东莞、佛山、中山这类二线城市差不多,处于中国和亚洲其他部分的头部,显著超过亚洲主要一线城市(北京、上海、东京、首尔、新加坡等)。
    关于实际生活水平,我只看两个东西,一个是人均居住面积、另一个是剔除轻型自动车以后的汽车千人保有量。台湾人均居住面积47平米,在国内仅次于浙江、江苏等省份,千人汽车保有量300多台,跟佛山、东莞相当,不过车龄有点高。
    台湾人讲小确幸,我大概能够理解,他们确实有那个条件,房子够大,车的数量也基本够用,基础设施到位了人就不用太努力了。
  • 国乂研究 不求振聋发聩,但求有所启迪。
    台湾省这位先生好!
    我也讲讲我的观察,数据不一定精准,请见谅。
    之前那位先生说台湾汽车保有量是700万辆,并没说你们汽车保有量少,其重点是说你们的车龄比较高,平均达到了23.3年。
    其实,这两点是统一的,符合台湾的现状。
    一方面台湾汽车保有量高,源自台湾毕竟富裕更早些。想想看,自今年往前推二三十年,那会儿还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大陆的经济才开始腾飞不久,甚至都还没有加入世贸组织,记得就在那十年(或其前后几年),台湾一个省的GDP可以达到大陆GDP的三四成那么强,而两地人口数又相差悬殊,其间的穷富差距可想而知。想必那会儿,台湾应该家家户户都普及或者开始普及汽车了,这至少要比大陆这边开始普及汽车早个二十年。所以台湾人均汽车保有量比较高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时,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平均车龄比较大,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数据也实在是有点对不起“3万美元的人均GDP”吧。
    说句不好听的,台湾依靠早富裕,确实是攒起来一笔财富,基本实现了“汽车自由”吧,但是也仅此而已。相比大陆最近两年才刚刚达到的“1万美元的人均GDP”的生活水平,台湾现在的生活水平确实不够比的。我们若是再展望十年,台湾估计啥都比不上大陆好了。
    我们且拭目以待!
  • 新车老车呢,依我看都是心态问题,我们大陆这边呢,说实话买个车除了使用外还有其他社会价值!
    你比如说我吧,一直不太愿意买车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现在也是,觉得堵车影响情绪),然后一直让村里的人嘲笑我们家穷,为此我父母一直生闷气觉得抬不起头.......直到我结婚的时候也不经我同意,直接给媳妇买了辆40万的出口恶气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车就是个车的时候,估计满大街的20年车龄的应该就不少了~
    说到湾湾的GDP么,笑笑就算了,这个就和平均工资一样,还是中位数比较靠谱
    但有一件事情,却是真真的,我们家这边吧算是台湾人来大陆经商时间比较早的吧,算是看着他们来,看他们发财,看他们有些人倒了
    但是这两年,其实过来的台湾人,确实是普通打工仔比较多,我家房子就是借给了一家台湾公司做宿舍
    像十年前的话,来借房子的至少也是个公司管理层吧
    说明什么问题呢?连普通的老百姓都在往大陆这边流动,统一的时间或许真的快要到来了!
  • 战忽五处 司法民工~
    全部楼层
    北海懶農 作者
    我是滿訝異的,這麼多人以為十幾廿年的中古車不能開,很危險 那我死幾百次了。
    我還特別愛開中古車,車身刮傷我都不心疼,去夜巿或什麼地方,停車後鑰匙也不拔。我跟小女兒說,誰愛偷,就拿去吧!
    我院子的車,鑰匙都不拔的,真也沒失竊過。
    今年買新車時交代老婆,不必買失竊險。我查過,台灣汽車失竊率極低,我不想便宜保險公司。
    不過,台灣的車,不管新車老車都要強制保第三責任險。

    我看美國影片,也一堆人開老車。
    一切的差异都源自于不了解。
    大陆的车新,一来是我们的汽车管理制度,以前是10年强制报废,2000年改为15年强制报废,再到17年取消强制报废制度。二是社会发展,2009年开始,大陆就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小汽车已经逐渐进入普通人家庭。2020年中国小汽车保有量达到2.81亿辆,平均车龄不到5年。
    因此,我们肯定瞧不上台湾20多年的古董车。
  • 北海懶農 作者
    星海无为
    没去实际了解都是自己瞎猜,台湾那边二十几年的车大街上多了去了,别都以为和中国大陆一样有什么强制报废,香港老电影里面那种老丰田车多的是,我好几个同事他们车都三十年了,还不是一样开
    我是滿訝異的,這麼多人以為十幾廿年的中古車不能開,很危險 那我死幾百次了。
    我還特別愛開中古車,車身刮傷我都不心疼,去夜巿或什麼地方,停車後鑰匙也不拔。我跟小女兒說,誰愛偷,就拿去吧!
    我院子的車,鑰匙都不拔的,真也沒失竊過。
    今年買新車時交代老婆,不必買失竊險。我查過,台灣汽車失竊率極低,我不想便宜保險公司。
    不過,台灣的車,不管新車老車都要強制保第三責任險。

    我看美國影片,也一堆人開老車。
  • 全部楼层
    欢喜牛
    不是说台湾生活压力大,而是说进步肉眼可见的慢!也就是会从以前的绝对领先慢慢变成发展速度严重落后于周边地区,不进则退,会把自己的领先优势慢慢耗尽!在台湾论坛看过一个帖子讨论,缘于有人发了一份20年前招聘送煤气罐工人的招聘广告,月薪5万台币,要知道现在台湾最低月薪是2万3,月薪5万放在今天也不算低哦!关键是这是20年前,那时的物价和购买力和现在完全不能比,也许这也是台湾黄金时代的一个写照!就如同日本能把GDP20年保持在5万亿美元出头,也是一种能耐,曾经一度突破6万亿美元,第二年又干回5万亿,就这样来来回回在5万到6万亿这个区间徘徊了20年。。。而周边东南亚简直是鸟枪换大炮!
    我来说一下吧,我是福建福州的,妈妈最亲的亲戚家,在福州最有名的景点三坊七巷里有一幢三进的祖宅,解放时亲戚家里两个姨姨因为嫁给国军军官,而去了台湾,80年代末从台湾回来探亲,带了一堆礼物,很多都是拿着当时的台湾报纸包着,报纸一些版面是整版的招工栏,上面一堆月薪五万左右的职位,当时国内月工资就几百,所以对这个印象很深。转眼我也40多了,现在看台湾招工月薪居然只有2-3万,整体滑坡的不要不要的。
  • 已注销用户
    “我就有一輛廿多年的休閒車,怎麼不能開?”我的天,哪怕以耐用著称的丰田,车龄超过10年以上,在大陆人眼里也基本就是破车,到了该换的时候了。
    为什么?兜里有钱,所以就喜欢新东西,不爱凑合。
    能把一辆车开到20多年,那确确实实有够穷。
    这倒不一定。开旧车一点不丢人。不知道台湾的车文化。我们这里车就是代步工具,兼做运输工具。我有一个2007年的pickup,只有12万英里多点。我的车都是我自己保养的,所以都处于极好的状态。除了我老婆有好几次磕磕碰碰之外(外观上),再开十年没问题。当然啦,按维修手册,水泵和timing belt都到了该更换时间了。但我检查了一下,这两个零件都处于很好的状态。这两零件很关键的,真要出了问题engine可能就毁了。尤其是timing belt,它的材质是橡胶的,会随着时间老化的。所以很纠结是自己换还是送出去换。年轻的时候我肯定自己干。
  • 全部楼层
    北海懶農 作者
    我是滿訝異的,這麼多人以為十幾廿年的中古車不能開,很危險 那我死幾百次了。
    我還特別愛開中古車,車身刮傷我都不心疼,去夜巿或什麼地方,停車後鑰匙也不拔。我跟小女兒說,誰愛偷,就拿去吧!
    我院子的車,鑰匙都不拔的,真也沒失竊過。
    今年買新車時交代老婆,不必買失竊險。我查過,台灣汽車失竊率極低,我不想便宜保險公司。
    不過,台灣的車,不管新車老車都要強制保第三責任險。

    我看美國影片,也一堆人開老車。
    以我在欧洲的经验,虽然那边老爷车尤其是经典老爷车很多,但是很多城市已经不让进城了,比如米兰的B区,应该是19年开始不让老爷车进了,所以,老爷车聚会一般在维罗纳啊,Modena啊这种小城举办;
    巴黎也是禁止了97年之前注册车辆在城区行驶,伦敦是车龄超过4年的柴油车和13年的汽油车,进城收12.5英镑,感情欧洲这些汽车文化底蕴深厚的发达国家都是吃饱了撑的限制老车呗。
    关键核心就是90年代以前甚至更早生产的车型因为年代限制,排放比现代车型要差太多,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完全没控制,老爷车排放比新车毒得多,尤其是柴油卡车,如果台湾人民不怕吸入这些,那尽管开老爷车呗。
    四个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北海懶農 作者
    故都旧梦
    如果台湾并没有把地区以外的台资产值算入GDP,这个数据就不能说是造假!我觉得网友说得对:与外部相比,大陆其实很多人过的并不是一万美金的生活!这个应该是与各个国家和地区GDP的计量方式以及物价水准有很大关系!讲真:台湾城市的市容市貌应该改善一下了!
    台灣土地是私有的,都巿要更新很困難的,要該塊土地所有權人都同意才行。
    都巿土地很多是持分的,就是持有該筆土地幾分之一,比方說是五樓,每樓就持有土地權五分之一。
    更大棟的大樓,住戶更多,持分可以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
    九二一地震時震垮的房子,有些都還無法重新蓋起來,因住戶七嘴八舌的,每人財力也不一樣,不容易達成共識,還有的,你都找不到原住戶在哪裡。
    這一般要容積獎勵,用政策去推動,如,原來只蓋五層樓,更新後可以多蓋幾層,那就多出幾層樓的利益。
    這利益可以讓建商和住戶去分,分得利益比原來的多。
    即便如此,也不容易,一百戶中有一戶不同意,或有一戶想分得更多,就很難推下去。
    巿容老舊,有很大因素在此,而不是沒有錢。
    大陸很多建設可以大刀闊斧進行,和土地非私有制有關。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646
最热 最早 最新

  • fengqy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全部楼层
    北海懶農 作者
    沒錯,台灣是有挺龐大的二手車巿場,連車貸都有的,貸款規模不下於新車。

    很多人提到的排氣問題,之前說過了,老車每年要驗車的,車齡高的,一年兩驗,但驗車並不麻煩,通常就順路過去,花超過半小時,就算久了。

    你們最擔心的安全問題,我早上算了一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自用小客車駕駛人佔6%左右,還比行人12%低了一半。

    如果大陸真廢了強制15年報廢規定,必然會有大批中古車,其實可參照台灣及各國的經驗,搞不好當中還大有商機。噴我的是喜歡開新車,但你們換掉的車,還有殘值,法令沒強制你報廢,多數不會報廢,還是會進入二手車巿場。再一、二十年,回頭看這帖文的討論,對照現實的發展,應該滿有趣的,希望到時,噴子們也夠成熟了。
    感觉未来大陆的二手车市场不大乐观,除了排放的限制,还有新能源车的大规模上市,二手老燃油车吸引力大降。而且买二手车还得防止买到泡水车、事故车,这些车开起来都是有心理阴影的。
  • 全部楼层
    已注销用户
    2020年大陆机动车将近4.8亿辆,今年应该突破5亿,人均是不是也是3辆?
    你不会算数吗,3人1辆和人均3辆是一个意思吗?
  • 这几年不知道,14年去过一次湾湾,瞎逛的时候见过一个招聘广告,文员薪资8000-10000元,工人10000-12000元;嗯,单位是新台币。当时在机场的汇率好像是1人民币换四块六新台币吧。
  • 这位同胞的逻辑堪忧。
    说的是台湾平均车龄23年 你来个我家四辆车里有一辆20多年的,但平时和老婆出门开那辆今年刚买的。
    那就是说你家这四辆车平均车龄是十年左右?
    注意,平均,平均,就是有辆今年的新车就有一辆四十五年前的旧车,那就是1986年的
    86年的老爷车你要不自己去网上搜搜啥样的,开出去会不会容易马路杀手。
  • 北海懶農 作者
    本森大叔
    此评论已被屏蔽
    我提供整體的數據也很多,且更正確,我再提供給你:
    至11月底止,汽車保有輛是832萬輛,平均每不到3人有一輛車,平均車齡11.65年,每年新車銷售量四十幾萬輛。
    我也不知道你們對車那麼有興趣,台灣大概沒什麼人要討論這個。我只是回〝土鴻〞的文,指出他文中錯誤之處,是觀網編輯推出來,我沒要偷換什麼概念,別那麼敏感。
  • 北海懶農 作者
    全部楼层
    锤子2345
    这是假设新生人口、新车销售量稳定。对大陆来说显然新生人口跌了非常多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但台湾新车保有量来估计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

    但说白了也不用太关注平均车龄。美国的平均车龄应该也不差于这个。跟二手车市场健全程度有关。
    沒錯,台灣是有挺龐大的二手車巿場,連車貸都有的,貸款規模不下於新車。

    很多人提到的排氣問題,之前說過了,老車每年要驗車的,車齡高的,一年兩驗,但驗車並不麻煩,通常就順路過去,花超過半小時,就算久了。

    你們最擔心的安全問題,我早上算了一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自用小客車駕駛人佔6%左右,還比行人12%低了一半。

    如果大陸真廢了強制15年報廢規定,必然會有大批中古車,其實可參照台灣及各國的經驗,搞不好當中還大有商機。噴我的是喜歡開新車,但你們換掉的車,還有殘值,法令沒強制你報廢,多數不會報廢,還是會進入二手車巿場。再一、二十年,回頭看這帖文的討論,對照現實的發展,應該滿有趣的,希望到時,噴子們也夠成熟了。
  • 大陆摩托少是因为限摩,就台湾那点平地也只够走摩托
  • 柳州海盗旗 天生玄鸟降而生商
    不懂车的人才会认为20年的车不能开。只要认真保养,别说20年,50年的车都可以开。
  • 全部楼层
    北海懶農 作者
    好的,我也希望大陸發展得好好的,全世界華人要有地位,主要看大陸這塊發展得好不好。
    每次去大陸,看到大陸的進步,還是很高興的。

    另外提醒你,平均車齡23.3年,這思考方式是錯的
    若汽車保有量/新車銷售量=平均車齡,可以這樣算的話,那麼:
    大陸每年新生1500萬人,有14億人口,平均年齡93.33歲了。
    这是假设新生人口、新车销售量稳定。对大陆来说显然新生人口跌了非常多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但台湾新车保有量来估计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

    但说白了也不用太关注平均车龄。美国的平均车龄应该也不差于这个。跟二手车市场健全程度有关。
  • 从事实客观上讲,台湾必然会比我们内地生活水平要高一些,因为他们工业化早一些,社会财富的积累比我们要多一些。那未来能不能也保有这种生活水平呢,我个人认为有希望,毕竟背靠内地美国东西方两大市场,以及临近的新兴市场东南亚、印度。主要的风险点是美国政治胁迫带来的战争风险。从台湾人的角度来说,最有利的局面是美国的自然衰退,台湾主动回归。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和平的获益大于战争,但是红线是不可逾越。台湾人要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
  • 已注销用户 人要活出筒蘸价值才行
    全部楼层
    北海懶農 作者
    "台湾是把土地和住宅都统计进去的"
    你這是在亂講,土地和住宅是存量,國民所得是流量,若台灣把存量算進流量,那不只三萬美元
    你每年賺多少,和你有多少財產,是完全不同概念
    台灣人會平均每人只有3萬美元的房地產嗎?大陸恐怕都不止。
    他说的计算房屋是指统计租房之类的交易行为,大陆不统计这个…
  • 北海懶農 作者
    彼岸莲
    GDP的统计方法各国各地区都不一样,印度,越南也有高估的,不是一个标准统计的,我们大陆土地房屋都不统计进去的,台湾是把土地和住宅都统计进去的,他们统计的标准和我们不一样,以我们的标准而言他们达不到3万美金。
    "台湾是把土地和住宅都统计进去的"
    你這是在亂講,土地和住宅是存量,國民所得是流量,若台灣把存量算進流量,那不只三萬美元
    你每年賺多少,和你有多少財產,是完全不同概念
    台灣人會平均每人只有3萬美元的房地產嗎?大陸恐怕都不止。
  • 全部楼层
    guan_16306563731052
    其实吧这不是车子新旧的问题,只是质疑这到处老破小的地方,人均三万美元是怎么来的
    台湾这个生活水平放在世界上也就是人均15000~25000的水平,大陆人均超3万的县市,台湾哪个比得上?
  • 全部楼层
    年岁已知天命
    焦点不是车龄吧,是台湾人均gdp吧,美国一直说大陆购买力被低估,这也是公认的。我所在的地区属于经济不那么发达的,我工资没台湾多,也低不太多。有车有房,生活质量过得去。想吃什么也就吃什么。没太多压力。我想说,台湾人可能面对大陆的发展不太服气。但是此消彼长,这是事实。就算台湾车还可以再开二十年,也是不能说明人均gdp这事就没有问题的。
    其实吧这不是车子新旧的问题,只是质疑这到处老破小的地方,人均三万美元是怎么来的
  • GDP的统计方法各国各地区都不一样,印度,越南也有高估的,不是一个标准统计的,我们大陆土地房屋都不统计进去的,台湾是把土地和住宅都统计进去的,他们统计的标准和我们不一样,以我们的标准而言他们达不到3万美金。
  • 哈哈,呆蛙不亏为世界中心啊!
  • 全部楼层
    北海懶農 作者
    你這說法不成立

    道瓊指數成份股就幾十家大公司,你拿掉其中幾家最大的,那道瓊指數還能代表美國經濟的表現嗎?

    像台積電佔台股近3成比重,說你拿掉台積電,看台股還能漲多少?台積電對台灣的經濟,就是有那個重要性。

    韓國,能拿掉三星嗎?日本,能拿掉豐田嗎?德國,能拿掉大眾汽車嗎?

    為進一步了解,我稍計算比較同期間2010年終至今)日本、  韓國、  美國道瓊、 台灣和上海A股表現,A股是殿後的,但中國經濟成長率是高的,應該是第一,為何有此落差?之前估值太高,夢做太大了,盈餘成長率撐不起這個夢。
    有理有据,欢迎多多发言,让我们大陆民众了解台湾老百姓的生活
  • 全部楼层
    guan_156818
    你就直接说拿不出数据得了!不要想当然拍脑袋吹牛。还有生活质量不仅仅是你提到的这些,包括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等都要算进去。
    你真觉得苏州杭州佛山东莞的教育医疗社区服务不如上海广州深圳吗?有需要的话,苏杭已经可以一小时左右到达上海。东莞佛山可以一小时到达广州深圳。当然反过来也是通的,上海一小时可以到达苏杭、广深可以一小时到达莞佛。但是如果常住地是一线,二线只是临时去的话,当然还是要享受一线的物价的。
    广州上海的教育医疗资源是很好的,但是这个资源并非广州上海市民独享的,是全广东乃至周边省市都可以用的上的。而且,很不幸,广州旁边就是二线城市佛山东莞。佛山进入广州市区只要几分钟。东莞远一点,一小时也到了。深圳的教育水平一般,医疗水平底下、不客气点说还不如佛山,比东莞好点~~~而且是广佛深莞中去广州最远的一个~~~两个小时吧。深圳的教育医疗大概从现在算起十年之后会有较大的提升,到时应该会超过佛山,到广州的屁股位置……
    至于苏州杭州,教育医疗我觉得和上海也没有多大差距。
  • 全部楼层
    主要还是小孩受不了这边的学习强度吧,毕竟那边快乐教育7分上大学,只不过小孩子自己没感觉,觉得现在舒服了,以后有的苦吃
  • 全部楼层
    北海懶農 作者
    台灣土地是私有的,都巿要更新很困難的,要該塊土地所有權人都同意才行。
    都巿土地很多是持分的,就是持有該筆土地幾分之一,比方說是五樓,每樓就持有土地權五分之一。
    更大棟的大樓,住戶更多,持分可以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
    九二一地震時震垮的房子,有些都還無法重新蓋起來,因住戶七嘴八舌的,每人財力也不一樣,不容易達成共識,還有的,你都找不到原住戶在哪裡。
    這一般要容積獎勵,用政策去推動,如,原來只蓋五層樓,更新後可以多蓋幾層,那就多出幾層樓的利益。
    這利益可以讓建商和住戶去分,分得利益比原來的多。
    即便如此,也不容易,一百戶中有一戶不同意,或有一戶想分得更多,就很難推下去。
    巿容老舊,有很大因素在此,而不是沒有錢。
    大陸很多建設可以大刀闊斧進行,和土地非私有制有關。
    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土地私有,三万刀GDP的国家有哪个市容像台湾这样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