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讀者質疑我們數據造假,我說點真實情況
【本文来自《今年台湾人均GDP将突破三万美元大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士鸿
而台湾票房呢,台湾2017年前十名票房,只有不到30亿台币,总票房大约四十亿台币,7亿多人民币左右
大陆票房,是台湾票房的80倍。而中国人口只是台湾70倍。
说明每个中国人花在看电影上边的钱,高于台湾。
这和两岸人均汽车销售一模一样,中国的人均汽车销售量,也高于台湾人均汽车销售量。
但是台湾,号称他人均GDP3万美元,高于大陆人均GDP一倍。
这不符合逻辑啊,难道台湾人,不买汽车也不看电影吗,那怎能说人均达3万美元呢?
任何一个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没有像台湾这样满街机车的。中国大陆各地区马路上看到也是汽车多于机车,或者可以说大陆人民币严重低估,所以不能反映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但是可以看看人均GDP同样1万美元的马来西亚,人家的街道上也不可能像台湾那样满街跑著机车。
台湾年汽车销售才30万台,保有量却高达700万台,可见平均车龄达到23.3年;试问,23.3年车龄的车还能开吗?可见台湾数据严重造假!
台湾汽车年销售量,即使算人均都低于大陆。2016年中国大陆人均汽车销量高达每万人203辆,比新加坡高,更是中国台湾111辆的近两倍。
试想一下,一个人均GDP3万美元的地区,连人均汽车销量都输1万美元的地区?
答案只有一条:就是台湾GDP的数据是造假的!
证据五:大量台劳外出务工!
约200万台湾人,占台湾总人口约1/10的人(占劳动力人口比重更高),去人均GDP只有台湾二分之一的大陆沿海打工。而且是因在大陆沿海领的薪水比台湾高。足以说明,台湾所谓GDP严重造假,不然的话也不会去一个人均GDP只有台湾一半的地方打工,并且领到比台湾更高的薪水。
看看,只有东南亚劳公去台湾打工,哪里有台湾劳公去东南亚打工?原因很简单,因为台湾薪水比东南亚高。
但是台湾人为何去中国大陆打工呢?原因同样很简单,因为他们在中国大陆领的薪水比台湾高,而且高不少。试想一下,如果薪水一样,会有人愿意出远门去外地打工吗?我想哪怕只是高一点,都不愿意外出打工,只有薪水高不少,才会愿意去。
证据六:人均GDP多两倍,但是人均薪资却不比大陆高!
台湾人均月入7000元人民币,却自吹人均GDP3万美元,这么低的薪资,人均却很高,谁信?
台湾大言不惭的号称人均GDP3万美元,按照人均收入水准来看也就是1万美元的样子。
如果再考虑物价房价等因素,台湾物价比大陆高1到2倍的事实,实际上,两岸生活水准是差不多的。
难道台湾人仅仅靠一个冰冷的3万美元这个数字意淫来获得优越感,而不想想自己在台湾岛内长期低薪不能涨的心酸?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台湾的GDP严重灌水,严重虚高!
"台湾年汽车销售才30万台,保有量却高达700万台,可见平均车龄达到23.3年;试问,23.3年车龄的车还能开吗?可见台湾数据严重造假!"
你在不同地方貼同樣的文,大概你深信不疑吧!
我就有一輛廿多年的休閒車,怎麼不能開?我還特別愛開這輛4輪驅動的,在海邊沙灘跑,不怕陷入沙子中。我兒子不愛住校,天天開30公里路去上大學。
我家5人,有4輛汽車3輛機車,我自己要用兩輛大車,一輛是貨卡,載挖掘機用的,我有年紀了,沒力氣拿鋤頭,用怪手鬆土移土整田地,為了載這怪手,買輛貨卡。另外開輛休閒車,平時代步,爬山,爬山用具就丟車上,一團亂,太太受不了。
我太太開輛新車,年初買的,和她出門,就開她的車,免得她罵我的車太亂。
3輛機車,一是我自己用,一是我太太和大女兒用的,要去巿區,通行方便,好停車。還有一輛是我兒子開車到大學後,在大學附近短途騎乘用的。
這樣不知你有沒有比較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機車?多數家庭都有汽車和機車。
雖沒前面浙大女老師描述的,開保時捷去田裡那麼誇張,那是少數案例
但確實柏油路是舖到田裡山裡,只要上谷哥地圖沿道路看實況路景,便知真假
我常去爬山,要上谷哥看看要爬的山附近道路狀況,我可以開到哪裡,停在哪裡,怎麼爬一圈回到停車處。
拼湊一堆數據資料,質疑造假,不如他日若還有開放來台,自己來一趟看看吧!
关于实际生活水平,我只看两个东西,一个是人均居住面积、另一个是剔除轻型自动车以后的汽车千人保有量。台湾人均居住面积47平米,在国内仅次于浙江、江苏等省份,千人汽车保有量300多台,跟佛山、东莞相当,不过车龄有点高。
台湾人讲小确幸,我大概能够理解,他们确实有那个条件,房子够大,车的数量也基本够用,基础设施到位了人就不用太努力了。
我也讲讲我的观察,数据不一定精准,请见谅。
之前那位先生说台湾汽车保有量是700万辆,并没说你们汽车保有量少,其重点是说你们的车龄比较高,平均达到了23.3年。
其实,这两点是统一的,符合台湾的现状。
一方面台湾汽车保有量高,源自台湾毕竟富裕更早些。想想看,自今年往前推二三十年,那会儿还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大陆的经济才开始腾飞不久,甚至都还没有加入世贸组织,记得就在那十年(或其前后几年),台湾一个省的GDP可以达到大陆GDP的三四成那么强,而两地人口数又相差悬殊,其间的穷富差距可想而知。想必那会儿,台湾应该家家户户都普及或者开始普及汽车了,这至少要比大陆这边开始普及汽车早个二十年。所以台湾人均汽车保有量比较高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时,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平均车龄比较大,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数据也实在是有点对不起“3万美元的人均GDP”吧。
说句不好听的,台湾依靠早富裕,确实是攒起来一笔财富,基本实现了“汽车自由”吧,但是也仅此而已。相比大陆最近两年才刚刚达到的“1万美元的人均GDP”的生活水平,台湾现在的生活水平确实不够比的。我们若是再展望十年,台湾估计啥都比不上大陆好了。
我们且拭目以待!
你比如说我吧,一直不太愿意买车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现在也是,觉得堵车影响情绪),然后一直让村里的人嘲笑我们家穷,为此我父母一直生闷气觉得抬不起头.......直到我结婚的时候也不经我同意,直接给媳妇买了辆40万的出口恶气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车就是个车的时候,估计满大街的20年车龄的应该就不少了~
说到湾湾的GDP么,笑笑就算了,这个就和平均工资一样,还是中位数比较靠谱
但有一件事情,却是真真的,我们家这边吧算是台湾人来大陆经商时间比较早的吧,算是看着他们来,看他们发财,看他们有些人倒了
但是这两年,其实过来的台湾人,确实是普通打工仔比较多,我家房子就是借给了一家台湾公司做宿舍
像十年前的话,来借房子的至少也是个公司管理层吧
说明什么问题呢?连普通的老百姓都在往大陆这边流动,统一的时间或许真的快要到来了!
我還特別愛開中古車,車身刮傷我都不心疼,去夜巿或什麼地方,停車後鑰匙也不拔。我跟小女兒說,誰愛偷,就拿去吧!
我院子的車,鑰匙都不拔的,真也沒失竊過。
今年買新車時交代老婆,不必買失竊險。我查過,台灣汽車失竊率極低,我不想便宜保險公司。
不過,台灣的車,不管新車老車都要強制保第三責任險。
我看美國影片,也一堆人開老車。
大陆的车新,一来是我们的汽车管理制度,以前是10年强制报废,2000年改为15年强制报废,再到17年取消强制报废制度。二是社会发展,2009年开始,大陆就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小汽车已经逐渐进入普通人家庭。2020年中国小汽车保有量达到2.81亿辆,平均车龄不到5年。
因此,我们肯定瞧不上台湾20多年的古董车。
我還特別愛開中古車,車身刮傷我都不心疼,去夜巿或什麼地方,停車後鑰匙也不拔。我跟小女兒說,誰愛偷,就拿去吧!
我院子的車,鑰匙都不拔的,真也沒失竊過。
今年買新車時交代老婆,不必買失竊險。我查過,台灣汽車失竊率極低,我不想便宜保險公司。
不過,台灣的車,不管新車老車都要強制保第三責任險。
我看美國影片,也一堆人開老車。
为什么?兜里有钱,所以就喜欢新东西,不爱凑合。
能把一辆车开到20多年,那确确实实有够穷。
我還特別愛開中古車,車身刮傷我都不心疼,去夜巿或什麼地方,停車後鑰匙也不拔。我跟小女兒說,誰愛偷,就拿去吧!
我院子的車,鑰匙都不拔的,真也沒失竊過。
今年買新車時交代老婆,不必買失竊險。我查過,台灣汽車失竊率極低,我不想便宜保險公司。
不過,台灣的車,不管新車老車都要強制保第三責任險。
我看美國影片,也一堆人開老車。
巴黎也是禁止了97年之前注册车辆在城区行驶,伦敦是车龄超过4年的柴油车和13年的汽油车,进城收12.5英镑,感情欧洲这些汽车文化底蕴深厚的发达国家都是吃饱了撑的限制老车呗。
关键核心就是90年代以前甚至更早生产的车型因为年代限制,排放比现代车型要差太多,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完全没控制,老爷车排放比新车毒得多,尤其是柴油卡车,如果台湾人民不怕吸入这些,那尽管开老爷车呗。
四个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都巿土地很多是持分的,就是持有該筆土地幾分之一,比方說是五樓,每樓就持有土地權五分之一。
更大棟的大樓,住戶更多,持分可以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
九二一地震時震垮的房子,有些都還無法重新蓋起來,因住戶七嘴八舌的,每人財力也不一樣,不容易達成共識,還有的,你都找不到原住戶在哪裡。
這一般要容積獎勵,用政策去推動,如,原來只蓋五層樓,更新後可以多蓋幾層,那就多出幾層樓的利益。
這利益可以讓建商和住戶去分,分得利益比原來的多。
即便如此,也不容易,一百戶中有一戶不同意,或有一戶想分得更多,就很難推下去。
巿容老舊,有很大因素在此,而不是沒有錢。
大陸很多建設可以大刀闊斧進行,和土地非私有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