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利用自己手头上的资源去撬动教育资源,几乎是一定的
【本文来自《成都一小学班级输球,四川文体大佬集体录视频安慰引热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要酸了。轮到你,你也这么干,不同只在于调动的资源的多少。
我老家是某大型国企的,我们小学的参观活动是到父母所在的工厂参观,看的是火车头(我那会是蒸汽机车,现在是电力机车)的生产和总装;我们隔壁厂是某“柴(tan)油(ke)机”厂,工厂子弟参观的是柴(tan)油(ke)机的生产和总装。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
相比之某小学参观特斯拉4S店算什么?
我还问过沈航工厂子弟,他们小时候也都会参观沈航战斗机的生产。
但和人家北京丰台区的又不能比,丰台区,火箭研究所扎堆的地方。丰台区的初高中生,现在已经发射卫星至少3颗(丰台少年系列、少年梦想系列)、火箭2枚,用的还是酒泉基地的发射资源。(丰台孩子将来申请国外大学,这都是加分项)
这你能比?
教育是资源,资源!一种资源一定可以用别的资源撬动,你可以用矿物资源换钱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也可用人脉资源获得法律圈高端人士的指点。
自然父母利用自己手头上的资源去撬动教育资源几乎是一定的。
语文老师给自己孩子补习语文,难道你去举报吗?国企子女可以参观飞机、火车的制造,火箭就不行吗?航天所为什么要舍近求远的让外地学校和自己合作搞少年卫星?
你当然可以拦住那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挂子女名字的人,可这不过增加了一点小难度,只要研究成果确实是他自己搞的,教会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自己再做一遍有什么难度?就算不转让研究成果,这种可能打娘胎就开始培养的科研技术能力,是你一个三线小城工人家庭的孩子上大学后能追赶的上的?
这中间是一个递增的过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限制不住的,甚至没法拉一个准确的红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