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GDP1万美元,日本3.8万,中国还需要多少年能达到日本的人均水平?

这取决于中国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掌握世界市场的控制权。

赚钱的并非产业,而是垄断,获益的也并非技术,而是规则,只有在对世界市场实现有效掌控的前提下,你的技术和产品才能为你带来利润,否则就是叫花子要饭的金碗而已,越是先进的制造业越是如此,初级产品反而对标准较为宽松。

日本搞新能源汽车不可谓不早,70年代就投入大笔资金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了,燃油混动和氢能源这类汽车实现产品化甚至是90年代的事情了,类似于氢能源储存,运输一类的配套技术更是独步天下。

然而有用吗?没用,世界市场走的是电动车路线,你的工业投资越高,赔的钱越多。

还有当年英国和美国在航空工业上大打出手,纯论技术,英国一直领先于美国,甚至和法国合作搞出了协和式超音速客机,然而美国操控市场让超音速客机直接出局,美国搞超音速客机技术验证都拒绝用协和,用的是苏联的图144,一点面子都不给你。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等离子显示,非数字高清信号传输(也就是模拟高清信号),还有当年的PHS通信标准(日本小灵通)。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日本人为什么总是点错科技树?下面一堆人在那儿念日本这叫广种薄收,纯属扯犊子,科技是中立的,绝无对错一说,技术路线之争没有绝对的优劣可言,很多时候是取舍的结果,之所以我们会觉得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根本原因是因为世界市场的掌控者总是让技术标准绕开日本的技术路线,你日本做什么,我制定标准的时候就偏不做什么,你在一条技术路线上投的钱越多,我就让你赔的越惨。

而且技术标准是环环相扣的,一步错步步错,你在甲技术路线上的先进,是无法弥补乙技术路线上的落后的,特别是大量具体工艺过程,根子上就不一样,比如俄国在碳纤维上菜的抠脚,但是在芳纶纤维上颇有独到之处,在杂环芳纶和玄武岩纤维这一类非主流纤维上也是独步天下,然而有用吗?世界市场的汽车产业标准就是一根筋去做尼龙,做碳纤维,做小颗粒聚合物,就是不用你芳纶。

那些“正确”的技术路线因为得以进入市场而获取利润,又用利润投资于更先进的工艺,从而让现有技术路线进一步深化,扩散,形成技术谱系,然后把新技术再投入市场,再形成标准,再获取利润,再进行投资,由此形成标准——利润——技术的正向循环,阴阳相推,生生不息,这就是先进制造业的本质。

其他人要入场,可以啊,交专利费,我可没垄断,我只是收专利费和标准税,很合理吧?

至于那些“不正确”的技术路径,直接被排斥在市场之外,无法获得利润,进而也就无法投资于工艺,久而久之自然落后。

后来者要么交标准税和专利费入场吃剩饭,成为世界市场主导者技术标准体系的一部分,要么靠自有市场苟延残喘,能活一天算一天,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主流技术标准越来越格格不入,越来越泾渭分明,同样也就距离“高人均GDP”越来越远。

世界上收益最高的行业是印美元,难道这是因为印美元属于高端制造业吗?

而要掌控世界市场,自古以来就不是靠做产业,而是靠有能力让别人做不了产业。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