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说知天:(二)知
我们可以跳出「拘于虚」、「笃于时」和「束于教」的牢笼而知吗?答案是显然的,但是,真要做到摆脱限制,却是不容易,而且所谓摆脱,只是能够跳到一个更大的井而已。然而,跳到更大的井,是我们应该终身追求的事业。在更大的井中,视野更广更阔,看事物更深层更全面,可以获得更完整的知,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才可以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然而,庄子•内篇《养生主》也告诉我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会一生疲累而不会有结果的。确实如此。没有必要追求全知,求知的目的是使生命更自由,更有活力,更有趣。主动求知,有选择性地求知,而不是被求知所支配,当个活书橱。
如果我们诚实地问自己是否“知”,会发现有四种可能的情况;(1)我知道我知;(2)我知道我不知;(3)我不知道我知,(4)我不知道我不知。
第一种情况,我知道我知。这种情况很直观,容易知觉和理解。这事我是知道的,在特定的范围内,是会符合事实的,我们是因为知,所以我们能够把事情做好,或者因为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而把事情做好,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似乎我们都是活在知的当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很不幸地,“我知道我知”这种知觉是不可靠的,虽然会有一部分是事实,但在很多时候却只是一种错觉;我们可能根本是不知,只是相信而已,例如,“吃这东西可以使身体更健康”、“吃这个可以使我们更聪明”、“这个可以降胆固醇”、“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我们有投票权,因此有选择权”、“减少碳排放可以阻止地球气温上升”,等等。我们是确实知道的?或是只是相信而已?无数这类的“知道”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随便可以举出一大串的例子。
另一种经常会发生的错误知觉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但没有意识到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甚至不知有其三其四。只是知道事物的一些片面便以为知,正如瞎子摸象的故事中所描述的情况一样,这种一知半解,或者“半桶水”式的知最是害人,因为在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情况,最容易使人误判,被自己的偏见所误导,做出愚蠢的决定和事情。 当然,这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情况,本质上和不知是一样的。
事实上,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知道我知”,其实只是“我不知道我不知”的错误知觉罢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是如此,因为完全不知道有二的存在。因此,即便我们清楚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保持谦虚学习的心仍然是必须的。
那么,说到这里,什么是“知”呢?。在这本书中的,“知”的意思是对事物的理解、了解、明白、知道、会、懂、态度等等,与“行”配合,成为能力,可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行”又反过来检验“知”的真实性。“知”还可以有更广更深入的讨论,但这不是写这本书的目的。
第二种情况,我知道我不知。这种情况也很容易理解和确认,而且是我们最能够确定的情况,因为如果我知道我不知,一般而言,我便确实不知的。不过,“我知道我不知”,其实是一种良好的知觉,因为这意味着,我知道了自己的认知在这方面有缺失,如果有需要,便可以朝着这方面去补短板,通过学习和实践,使知能够得以发现和积累。从本质上说,“我知道我不知”与“我知道我知”相比,是一种进步,因为这时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的“不知”,而这是“知”的开端。我们不断的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不知”。人类的创新和进步,都源于这种知觉,加上为了获得知的欲望,合力而成的结果。爱恩斯坦:「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问题,是因为我们摆脱了“我知道我知”的错误知觉和限制,看到了“不知”的领域。发现问题,才可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谦虚,不可被“我知道我知”所蒙蔽。
第三种情况,我不知道我知。如果我们是诚实的,记性也没有问题,这种情况是不会存在的。当然,因为一些原因,是糊涂或者不诚实,这种情况还是会有的。如果将“知”的内涵扩展,如包括“良知”,则按儒家的说法,是会因为被俗念和私欲所蒙蔽而一时忘却的,或者即使时有显现而未能知觉,则可以归入此第三种情况了。在下一章中讨论的“意会知识”,因为难以准确理解,难以表达,波兰尼:「我们知道的要多于我们说出来的东西」,可以算是我不知道我知的一种特例。
第四种情况,我不知道我不知。这才是我们的常态,可惜,正是因为“不知道不知”,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信息丰富而且容易获得,一般不会知觉自己处在这种情况,反而会经常误会自己是属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实际上大多数的时候,是处于不知“我不知道我不知”的状态。“不知道不知”同样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因此,我们有必要为此花掉大约人生四分之一的可支配时间去接受系统性的教育,以便可以为可能的改善打下一定的基础。但是,很不幸地,即便是付出了如此高的时间和成本,即便是学有所成,拿到了什么博士学位,这种情况仍然是我们的常态。任何人,不管是什么学历,不管是什么级别,如果没有“我不知道我不知”的自我认知,便容易显露出肤浅和自大。优良的教育,只可以为我们打下一点基础,提供我们一些背景知识,使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不知道我不知”的情况,由此启发我们奉行终身学习,不断求知,不断超越。可惜现实的情况是,优质教育是十分稀缺的,绝大多数的人只能够通过当前的教育,掌握到一些谋生技能而已。
庄子《知北游》有一段「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泰清刚刚问是否知“道”,有答不知的,也有答知的,于是感到疑惑,于是向无始请教谁是谁非;无始回答说:“不知是深奥,知是浅薄;不知是内行,知是外行。”于是泰清感叹说:“不知就是知啊!知就是不知啊!谁知不知就是知?”庄子这段是关于“道”的知或不知,有点玄。借来一用,也刚好可以说明,能够知道“不知”的,其实是“知”,认为自己“知”的,大概率是“不知”。
总结上面关于“知”的四种状态,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来形容,就是“无知”,我们都是生而无知的,正如孔子所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
无知,把我们束缚在井中,一个很小的井之中,不知井以外的事,对于很多人来说,井小得甚至放不下自己。无知,使我们失去了方向,无法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搞不清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没有了选择的自由。建立在相信之上的无知,即那个被误会了的“我知道我知”和事实上的“我不知道我不知”,已然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深入骨髓。虽然我们每天都拿着手机,看着电脑,非常忙碌地查看各类信息,贪婪地去了解各种事物和每天的新闻。但是,我们已经不是我们了,在某些方面,与夏虫和井蛙相比,可能还不如,因为,我们的知,只是一种相信,是别人精心安排的结果罢了。「束于教」之害,千倍万倍于「拘于虚」和「笃于时」。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我认真思考“知”的开始。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诚实,不自欺欺人,这是应该有的态度和智慧。「诲女知之乎?」教你的你都知道吗?有教自然有学,十分清楚明了,我们不会是生而知之的,而是学而知之的,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或者通过接受教导来得到知。事实上,不知是常态,而知则是学习之后的特例。因此,我可以很坦白地面对自己的不知,然后不断努力学习,希望能够每日多一知。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人们都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们研究儒家思想的重点。但是在《论语》中,「知」字出现117次,和知有关的,「学」字出现66次,「问」字有122次。数字只通过一个简单文件档做统计,但是数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已足够可以启发我们,「知」是一切事业的开端。不知仁,如何行仁?孔子学生三千,目的就是「知」的传承。要广播仁、义、礼、智、信,等的价值观,没有「知」的传承,是不可能的。古时「知」与「智」通,说明知是智之端,每日一知,日知为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第一句就是学习要得到的知,是要不断复习和练习的。「时习之」不管是学习的人自己按时时常复习和实践,或者是时人的学习和实践,都是「知」的强化、推广和传承,这样能叫人不愉悦吗?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是《论语》最后一句。不知天命,就不懂仁义,不可能成为君子。不知礼,是不懂社会道德规范,就无可以立足。不知人言,就不能辨别人的品格好坏。对应开篇的「学而时习之」句,让我们知道要通过学和习,达到知命、知礼和知人(言)。知命,则知仁、知义、知孝,才能够成为君子。知礼,可以与人融洽相处,才能立足于天地。「知人」,就可以「选于众,不仁者远矣」,善于知人,才能够选贤任能,使天下平。相反,如果我们不善于知人,不知人,有能力选贤与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前面提到的“我们有投票权,因此有选择权”,能够选出好的领导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一场误会罢了。
论语由求“知”开始,以“知”结束,可见儒家对“知”的重视,“知”是立人的基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要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等人;要艰苦学习才能够知道的人,是再次一等的人;而那些遇到困难便不学的人,则是最下等的人了。学而知之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因此必须终身学习。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的人,他是因为喜爱先贤的古书学问,勤于学习而得到知识的。世间哪儿会有上等人,可以生而知之呢!人其实都是学而知之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如孔子般,可以敏以求之。我只能够困而学之。但是,现实情况是,所谓能够困而学之,也是有限制的,很多学问,没有老师的教导,没有别人的指导,没有足够的资料可查阅参考,也是无法学会的,至少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大量的低价值文件中,去过滤和提炼出所要的内容,是非常低效的,更有甚者,是方向不对,走了很多冤枉的路。孔子也说「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到了今天,网络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供我们查阅,但是文献不足,依然如故。海量的垃圾信息,要去芜存菁,实在不容易。沉迷于网络信息中,反而会陷入「束于教」的困境。
更差的情况是,我们以为是学习,实则是被误导,被欺骗,被洗脑。非常不幸地,这种非常差的情况,偏偏却是最普遍的存在,绝大多数都是这种情况。这是为甚么这个世界仍然无法摆脱不公、不义、贫穷、苦难和战争的主要原因。这年代已不同当年了,孔子不会知道现代人会如此“人心不古”,也不知道我们要不断去面对百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不可得知的。几百年来大量出现的,具有欺骗性的,蛊惑人心的学术著作,宣传书籍,潜移默化地将平民百姓,世界各地的普通人,进行洗脑,以相信代替知,如此这样,「学而知之」的结果,祸害更甚。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孔子说,我以前看人,听他说甚么,便相信了他的为人。现在看人,不只是听他所说的,还要看他所做的。因为宰予的事,我改了过来。孔子明白,世间是有欺骗这一回事的,只是不会想到,到了今天,还有洗脑的问题。听其言而信其行,这是相信,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知。可惜,我们一般都习惯听其言而信其行,就好比去投票选议员和领导人,只根据参选人的演讲是否合意来判断,只要能够说到心坎里想说的或者想要的,便把“神圣”的一票投给了这个演说能力好的人,几年的政治权力便这样让渡给一个不知其行的人了,没有可以反悔,然后,过几年之后再来一次,还可以吹嘘说,今天把你选上去,也可以几年后把你选下来,就这样不断循环下去,事情却没有得到解决。
「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我们与人交往时,必须学会的,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道理呢?对于个人来说,即便是与自己同处一个井中的人,观其行也是不容易的,何况,不同的人基本上便是处在不同井之中,只是有一些交集罢了。“知”,不是垂手可得的。
很多人视儒家如寇仇,一说到儒家便扣上封建糟粕,吃人文化等等。我则后悔没有更早去研读儒家,以及其他九流十家的书,然后去芜存菁,好好吸收和继承前人的智慧。论语不应该是圣典,但是,论语中处处都能启发人们的深层思考。前人的思想积累,好的和不好的,经过我们的再思考,继承和现代化,是我们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和源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坐拥富矿一样文化积淀的我们,游荡在宝山之中而两手空空,连自己都说过不去,就不要说要愧对谁了。没有去学习和了解,是没有资格一刀切批判都是糟粕的,无知的夏虫,确实不可以语于冰。再说,抛弃了中华的根,我们还是中华人吗?被潜移默化洗脑而不知,「束于教」之害,实在可怕。
“知”,真实的知,实在太重要了。
《孙子》「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这句话大家很耳熟能详了,要了解自己,在战场上要了解敌人,在商场上要了解竞争对手,在对抗时便不易出现危险。这道理似乎大家都懂,但是又似乎不是很懂。那些将儒家简单地批判为封建糟粕的人,对孙子这句话根本没有了解到深刻处。不了解自己的根,这是不知己,因此会轻蔑自己。不知道国家是自己存亡所依的命运共同体,会为了一己之私,为一己之恨,或者因为无知而去做出自毁长城的行为,这是不知彼。「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十力语要》「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空诸依傍,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唯自救而已哉?」「哲学有国民性,诸子之绪,当发其微。若一意袭外人肤表,以乱吾之真,将使民性尽毁,渐无独立研究与自由发展之真精神,率一世之青年,以追随外人时下浅薄之风会。」「东方文化其毒质至今已暴露殆尽,然其固有优质待发扬者,吾不忍不留意也。」熊十力先生既知己亦知彼,七十多年前的话语,今天读来仍觉振聋发聩。七十多年了,为什么到了今天,还需要不断宣传「你要自信!」呢?是因为我们没有自信吗?我认为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无知!无知才使我们失去了根,失去了方向。按孔子的话,因为我们无知,在精神的层面上,其实都已「吾其被发左衽矣」。
我们的教育,“古代汉语”应该被放在一个不比英语低的地位来看待,因为这是打开前人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的。学生可以在英语和古代汉语之间二选一。其实对于一般勤奋的学生,是两者可以兼得的,只要教与学的方法对头便可以,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的学者,亦应该努力将前人的书籍文章,前人的智慧进行现代化和普及化,如此,不只可以让更多没有古代汉语基础的人学习,汲取前人的智慧,而普及化可以让更多人知,更多人知,必定会激发人类智慧更大的发展,「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唯自救而已哉?」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是正人君子,不欺骗,不误导。当然,脑是要洗的,但是,目的是关键,洗往正道还是洗向邪路,结果天差地别。如果我能够有一位这样的导师,我一定可以知道的。
在此不得不说,为人师表者,必须心存天理,以正道来培育学生,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而不能因一己之私而“语怪,力,乱,神”,以歪理误导学生。不应该将心智未成熟的无知中小学生,推向复杂的政治纷争中,更不可把无辜稚子推上街头,参与暴力和犯法,这是学界之耻,也是人类之耻。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的败坏、堕落、无知和反智,理性的声音几被淹没,整个社会完全没有纠错的能力,没有能力救助被无耻老师严重洗脑的学子,也没有能力把那些毒害学生的无耻老师清除出校园。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当然与社会外部有关,但是,社会内部的无知,教师队伍中的无知,教师之中存在无耻之辈,是根本的原因。“无知”,已不只是对或错的问题,也不是个人的选择问题,无知会使整个社会沉沦,崩解,引起暴力,甚至是战争。无知同时也是造成社会不公不义的主要原因,而无知这一普遍现象,往往可以追溯到教育,因为学是知之先。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要博学,但是必须笃志而行,志向目标不可动摇,要认真研究和思考问题,审问慎思,就可以知仁行仁了。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只有通过严谨的治学过程,才能够真正知仁。知仁,才能够真正行仁。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有些人会不知而行事,我是不会这样的。我会多听多闻,然后择善而行,多看多研究,要知道每一个细节,才可以得到知。
“知”是可以做到的,前提是要我们做对。前人早已告诉我们,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学习,跟着实践而已。当然,「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本身,是极不容易的技术活,除了要有能力择其善外,还得要努力多闻。如何多闻?博学便是多闻,人生阅历和经验的累积便是多闻,每遇一事都细心思考分析便是多闻,「世事洞明皆学问」便是多闻,「三人行必有我师」便是多闻,上网查阅资料,也是多闻,但要有能力「择其善者而从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由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以所学所知立身而行,到了四十岁,便不再会被人迷惑,到了五十岁能够知天命,六十而能够知言,到了七十岁更可以从心所欲以行,但不犯礼规。
由此可见,孔子学道,立志坚定,而且是要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才可以做到立身、不惑、知天命、知言,以至能从心所欲,又不踰矩。由此也可以看到,圣贤如孔子,也是不断努力学习,笃志于正道,终身学习,才最终成就一派学说。终身学习,不是今天才有的概念,古人早已如此。孔子要做到不惑,也不是天生的,是要经过不断努力学习,才不再受邪说所迷惑。在孔子的那个时代,要学正道,不被迷惑,已是不容易了,何况今天,世界如此复杂,我们又如何能够知而不惑呢?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吗?」回答:「没有。」「坐下,我对你说。好仁不好学,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弊病是放纵;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学,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破坏;好刚不好学,弊病是狂妄。」所以说,空言仁、智、信、直、勇、刚等是有害无益的,如果没有学而知之在先,所有的这些本来是好的品德,终究会成祸害之端。以道德之名而行坏事,以民主自由之名而行使暴力,伤天害理,害人又害己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尤其是一些自以为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的年轻人,包括那些所谓的大学生,一些专业人士。这些所谓的有理想,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所在的聪明人,实际上是被人卖了,还在帮着别人数钱。所有这些恶的源头,自然是因为被有心人的算计,但是,作恶的人本身的无知,对“我知道我知”的错误认知,没有好好学习、吸收和继承我们先辈的智慧和遇事应有的态度,是别人有机可乘的主要原因。轻易丢弃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智慧,是愚蠢和不可救药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除了其中的思想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等等的价值观外,最多的内容便是学、问、知。而且强调,学、问、知的重要性,是追求和实践仁义礼智信价值的基础和保障。知是一切行的开始,而学、问,是知的前提功夫。孔子弟子三千,为了普及知而有教无类。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强调知来自于学与问,来自于「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而不是听老夫言便可知。知是学来的,不是教来的。论语中还有下面这一句,教导人们在求知的路上,必须勤于学和敏于思,要慎思明辨,才可得真知。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当之无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勤于学习而不用心思考则会迷惘无知,只会用心空想而不好好学习是不可能得到真知的。孔子这句话,可以作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座右铭。西方学界非常推崇的一种学习态度和方法,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Critical Thinking”,要求在提交的作业或论文中,必须可以展现有进行Critical Thinking,以及能够表现出这方面的能力和深度。Critical Thinking比较通行的中文译名是“批判性思维”,也有译作 “慎思明辨”、“审辨式思维”等。虽然,Critical Thinking获得很多人的推崇,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再思考之后,我认为不只其字面意思本身比较贫乏,不清晰和容易混淆,即使是其延伸的意涵,都比不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得清晰有效。与《礼记•中庸》中,更为完备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相比,Critical Thinking更显得严重不足。别人更好的更优秀的方法,我们是需要学习和吸收的,但是,学习与吸收的过程,必须经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检验,不可以盲从。这方面的讨论,留待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章中展开。
然而,即使坚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态度,努力慎思明辨地学习和思考,我们就可以学而知之吗?实践的结果表明,我们仍然要面对很多限制和障碍,包括时间的限制,获得有用信息的综合成本难以负担,因为没有引路人而迷途,等等。学而知之除了要有正确的方法之外,同样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可以有效学习和思考的基础条件,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如何思考和为何采信等。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本来是很有希望提供这基础条件的。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知’管理与支持平台”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更有效率地学习,更广阔更高层次同时更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使学而知之能够更有效率,可以更有成效地不断突破井井的框框限制,而成本必须是所有人都可以负担的,人们只需勤奋学习,便有获得知的权利。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神化了的比喻,但是,作为人生重要的参考,是必须好好阅读,能够汲取其中精华,便可受益无穷。放着先辈为我们留下丰富宝贵的思想,没有好好珍惜和学习,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也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阅读古人的书,自然不能抱残守缺,不加思索地照单全收,而是必须去芜存菁,并且要进行再思考,要现代化以适应今天的世界,这样,才不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同样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说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知”在这篇文章中,同样无处不在,而且是修齐治平之始和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儒家的经典中,“知”与“行”是经常伴随出现的,一切“行”都始于“知”,而“行”最后又能够证得“知”,完善“知”,使“知”更接近“真知”。
儒家的“知”与“行”,并不只是为了「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还有「在亲民」,而修身的目的,是要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方面通过“知”与“行”的工夫,达到「内圣」,另一方面,同样是“知”与“行”,能够做到「外王」。
本书所说的“知”,同样应包括“知”与“行”,只有知与行合一,才是真知。再进一步说,知行合一,便是“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