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说知天:(一)井蛙不可语海

庄子•外篇《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蛙和夏虫,常常被用来形容知识不足,视野狭窄,思想受到局限,不可以与之交流和说道理的人。「井底之蛙」,是自小已经熟知的成语,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真实写照。是的,这句话说的就是自己,只是,又有谁不是呢?

在《秋水》篇中,河伯因为秋水使河水大涨而跟着自我膨胀,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而得意忘形。但是当他向东来到海边,看到一望无际的北海的时候,立时醒悟过来,「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望着大海对北海若感叹,反思自己刚才的自大,原来只是个「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的人,学了一点东西便以为自己无人能及,实在非常狂妄。「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现在我看到您如此无边无际,如果我不是到了这儿见到了这一切,长了见识,那就太糟透了,我一定会不断地被有大学问的人当笑话。由此引出北海若上述井蛙、夏虫和曲士的一段话来。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点出了人们会受到「拘于虚」、「笃于时」和「束于教」,即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及学问水平上的限制,无法知道限制范围以外的事物。而因为不知道范围以外的事物,对这些事物完全没有意识,难以理解,即使解释了也不会明白,所以「不可以语」。

我们不难看到,这些限制之所以成为限制的共同的和关键的原因,是“不知”,因为井蛙不知海,所以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知冰,所以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知“道”,因此不可以语于道。那么,是不是如果我们能够知这些限制范围以外的事物,就可以语吗?答案是显然的,却不如此简单。“知”,是我们「可以语」的必要条件,但是,“知”并不容易。

事实上我们是无法摆脱这些限制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自由地跨越物理空间或时间的跨度,去亲身见识每一个地方,去亲身经历每一件事情,也无法进行时间旅行,回到过去或者超越现在。因此,基本上我们是不可能通过直接亲见亲闻而“知”的,“不知”是我们的常态,“知”是很个别的特例。又因为“不知”,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作为基础,我们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拘于虚」和「笃于时」基本上已决定了我们是无知的。虽然我们会尝试通过接受教育,通过阅读等方式对他者经验的学习和理解,能够掌握一些超越上述限制的“知”,但是,这时的“知”,不都是真正的“知”,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相信”罢了。何况天下之大,不管我们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全部学习到,因此,「束于教」也是必然的。而「束于教」中的教,是对他者经验的学习和理解,因为不都是真“知”,如果学有不足,学有偏颇,所“相信”的不是事实,或者是事实的片面或偏见,非但不能使我们掌握多一点知,反而会因为相信而变得“愚蠢”,甚至比未学之前更愚蠢。

可能有人会不同意上面的结论,不是说我们有发达的媒体吗?电视、网络、图书馆等等,海量的信息,不是可以让我们足不出门便能知天下事吗?理论上,是有这个可能性,可惜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当前海量的信息,并不能使我们“知”,相反,发达的媒体和网络会使人们更加“不知”,特别是更深陷「束于教」的限制而不知。

庄子•外篇《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孔子要宣传仁义,想把经书放到周室中,希望人们在阅读了这些经书之后,会得到启发,接受孔子的思想,得到教化而行仁义,老子则直接指出,这无疑是在乱人的本性。老子的思想与孔子不同,否定孔子的做法是自然的反应,对错在此不论,但是,这一段十分清楚地揭示了古人十分了解话语权的力量的,书本可以正人之心,也可以乱人之性。书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媒体和网络同样也是传播知识的工具,因此,媒体和网络中海量的信息,同样可以正人之心,也可以乱人之性。问题是,今天有孔子那样要正人之心的人是少数,海量的信息大多是用来 “乱人之性”的。现今世界各地不同的社会都逐渐展现出颓废、肤浅和反智,是人性被扭曲的证明,也是媒体和网络乱人之性的明证,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即便有更加发达的媒体和网络,也不能帮助人们超越限制,反而会强化各种限制,使整个社会更加肤浅和反智。

在上述三种限制中,念过小学的都会听过「井蛙」和「夏虫」的比喻,还有那个坐井观天的故事,但是听过「曲士」的不会很多。也许是因为「井蛙」的比喻相对直观易明,容易被人理解。而且,事实上有提及「曲士」的文章故事,确实也比较少。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在这三种限制之中,「束于教」是对我们最严重的限制,却也是我们可以突破限制,超越时空限制最有希望的地方,做好这方面的突破,时空的制约便会被淡化。而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够做好这方面的突破,我们就可以因为有“知”的可能而有机会脱愚入智。相反,如果在这方面无法做好,会被误导而受困在「束于教」,则会因为“相信”而乱了人性,使愚者更愚,以至无可救药。

我们会受到这些限制,也有来自我们自身的原因。每一个人都会因为个人的学习、工作和人生经历等的不同,形成其特定的「拘于虚」、「笃于时」和「束于教」。各人的价值基础、思维方式、逻辑分析能力和看问题的习惯,会因此形成各自独有的范式和喜好。当这种范式开始固化之后,便很难再去接受和自己的喜好不同,或者有冲突有矛盾的新信息了。这种情况特别存在于每天要忙碌工作,没有时间广泛阅读以扩阔视野和思维空间,去细心观察事物细节,去慎密思考和辨别其中的真伪和逻辑关系,去不断求取新知的人。很不幸地,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忙碌,因此,北海若开口的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我们。

北海若接着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你现在看到了大海,才明白自己微不足道,现在可以和你讲一些大道理了。当我们有了新的经历,「拘于虚」的限制便可能在这一层面上得到解除,在获得新知的情况下,可以跳出原来的框框,能够理解新的道理,这是其中一种情况。现实则有太多的经验显示,思维范式一旦固化了,尤其是因为受到「束于教」的蒙蔽造成的固执,在面对事实的时候,不一定会接受这是事实的,甚至不会意识到事实本身的存在。能够保持谦虚,能够保持开放态度和思想,能够在事实面前「乃知尔丑」的人,不会很多。如果有涉及利益算计的话,情况则更是复杂,不可理喻。

我们大概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一个「束于教」的人,和他进行思想交流是有困难的。当思维范式已经固化,或者已被一些所谓的核心价值或者迷信的东西所迷惑,便很难跳出牢笼,即便是事实当前证据确凿,也改变不了其思想。和这类人讨论问题,必定是徒劳的。而这当中,最让人感觉可惜,也是最不可理喻的,是那些误以为自己已「闻道百」的人,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而且还站在了道德高地,可以指点天下。「束于教」的祸害,不只会使自己无知,使自己愚蠢,严重的时候,是会害己害人,不能自拔的。

明白了我们有不可避免的限制,我们就应该时刻保持着河伯那样的胸襟,不应该死抱自己的思维范式,随时以开放的态度来接受新的大海。我们也要和河伯一样,要有一颗谦虚的心,随时向别人请教,即便是那些自己已经「闻道百」的范畴,也会存在很多我们未知的内容。

但是,我们也会遇到完全不一样的人,这类人同样没有见过大海,但是他们会很谦虚,很认真地学习和相信别人对海的描述,甚至没有半点怀疑,并且在脑中形成了基于别人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共同产生的大海的幻象,然后会完全相信自己已经「闻道」了。那些习惯通过电视和网络来认识世界的人,极有可能因为自己的错误选择,错误的偏好,同时因为这种习惯必然造成思考判断能力的退化,只能在别人设计的虚假世界中坚持成见,越陷越深,同样是不能自拔。

我们自己都曾经如此过来的。回想我们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我们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们在阅读教科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以这样的方式接受知识的呢?是的。不过,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个时候,我们确实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没有时间和条件,去亲自见识每一个大海。由于要学习的内容太多,我们不得不依赖老师和教科书里的内容,以有限的知和分析能力,基本会接受书本或老师对海的描述。我们根本没有条件对每一件学习到的内容,都要有亲身的体验,没有时间去分析思考每一件学习到的事物。限制是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相信他者的经验知识,几乎是我们成长阶段获得知的唯一途径。只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有关自然科学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能够反映事实的,最少是事实的部份的反映。虽然,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教和学,目前也没有太多可以改善的空间。只是,这种教和学中,有关如何学习求知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人生态度的问题,和个人人格的栽培等,则必须得到特殊的关注和严格的规范,这是一代人将来是龙是虫的关键,不可忽视。因为学校教育不可能涵盖孩子学习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便显得十分重要,可惜很多父母都忽略了,或者欠缺这方面的能力。也许我们需要一门“如何当父母”的课程,鼓励父母学习成为父母,有能力教育下一代,使知能够跨世代积累,最少也必须要做到减少误入歧途的可能。

我们这种教和学的方式和习惯必须在离开学校之前便要戒除掉。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勤于学敏于思的人,必须掌握能够自己去揭示事物真相的基本能力,最起码是不会轻易盲从别人。这种能力必须在学生阶段,通过基础知的积累,思维逻辑的有效训练,以开放的思维进行广博的学习和观察而获得。受过教育的我们,在遇到新事物的时候,我们是要有一定的能力来判断,摆在我们面前的,别人告诉我们的这些内容,是否可信,是否确实反映了事物的真相,可以通过甚么途径和方式来加以印证,别人所描述的内容,是否不是被故意编出来的。我们能够做到吗?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可是,现实无数的经验已清晰地指出,那些经常把独立思考挂在嘴边的人,他们其实并不知道甚么叫独立思考,也许甚至根本就没有要人如何独立思考的意思。另一方面,很多跟着说要独立思考的人,其实只是人云亦云而已,完全没有半点「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一个被滥用了,一个毫无价值的词。直白地说,根本就没有「独立思考」这回事,不要被误导,也不要误判自己的思维能力。人类的大脑有能力想象,也会幻想,但就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即便是想象,也只是在自己已知的基础上的发挥,无法真正超越限制的。那么,我们要摆脱「束于教」的限制,还有希望吗?

北海若接着说海的大和不可测,「天下之水,莫大于海」,「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江河与大海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但是,北海若没有因此自以为大,反而「未尝以此自多」,「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北海若为甚么如此说呢?这是因为北海若知天知地,他的视野已经超出大海对他的制约。我们要如北海若一样有这样的超越,就必须要知井外的事物,不可受到井的制约。这不是甚么独立思考就能做到的。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在我们认真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可以注意到一个事实,每次深入学习一点东西,都会发现有一些内容是自己原来不知道的,而且这种情况一直都有发生。这种情况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其实所知是很有限的,而无知,则是无穷无尽。一方面,我们确实受到时间空间和背景知识的限制,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是「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世间万物数量无穷无尽,时间流动又永无止尽,得与失没有一定,不知何故开始,也不知何故结束,如此海量的知识和无穷无尽的变化,我们是力不从心的。学识越是有长进,越清晰这样的事实,也越是能够明白自己的不足,越是要谦虚做人,而不会「自多」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必须不断追求知,要在某个专业领域储备足够的知识,掌握足够的技能,以便能够相对较全面地认识此一领域,特别是要了解每一个细节,能够因此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判断和抉择,并且还要不断进步,不断精益求精,才可以把事情办好。我们不只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才更真实,并且可以有足够的深度支持我们去获得更多的知。

如果北海若也如河伯一样,因为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就以为莫己若者,那么,他只是个被困在海中的北海若罢了,和井中的青蛙没有分别。事实上,当我们认定别人是井中的青蛙的时候,我们自己本身也只是一个被困在另一个井中的小青蛙罢了,没有多少分别的,北海若也不会例外。山外有山,人上有人,我们应该有北海若那样的认知和态度。

当然,我们仍然可以在某一知识领域,或者特定的议题中,因为自己的专业强项和丰富的经验,会比别人知道多一些,而作出别人是井底之蛙的判断,只要同时不否认自己也是井底之蛙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处于不同井中的青蛙,对事物的看法是会有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因此,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由于身处不同井的经验不同,思想不同,对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对名词概念的定义不同等等,经常会发生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双方都是河伯,自然可以互相请教,互相学习,否则,要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是不容易的。遇到各执一词,最好还是不要浪费时间去争论,对于不重要的东西,存异就可以了。对于大是大非的事,个人的努力也基本上是徒劳的,必须有更根本的方法来处理。事实上,要改变别人已经固化了的思维范式,是十分困难的,可能也做不到。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最少能够培养出如河伯那样的人,在事实面前能够有正确和谦虚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像河伯「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那样自负的人是相当普遍的,这些人遍及各种年龄,不限于学历,也不限于职业,其普遍的存在令人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成效产生疑问,也间接说明教育是存在缺失的。更严重的情况是,这些所谓闻道的人,实则闻的是被刻意设计的「道」,被下了蛊而不知,还错误地以为自己因为闻道而握有真理,把一些虚假的东西视为其核心价值,并误以为是正义而去追求,以为自己掌握公义而坚守,甚至不惜做出违反法律,害人害己的事。一些更甚者,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者封闭在一个小团体中,结果则受制于人,并在别人的控制之下,做出反社会,反人类的行为。人性的弱点,莫此为甚,世间人为的悲剧,也多源于此。因此,「束于教」的问题对人的限制和做成的不良效果最是严重,最需要解决,也最难解决。

然则,当我们「闻道」的时候,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来判断所闻的是正道还是歪道吗?显然不能,信则正道不信则歪道罢了。当人们必须忙碌奔波为学业、为工作、为糊口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接受简单的答案是最常见的选择,因此,被迷惑而误信的机会是很大的。我们也大多没有河伯那样幸运,在未至执迷不悟之前,有机会看到了大海,又遇到北海若,得以及时启发自己反省,并因为能够虚心请教而回头是岸。那些借着宣扬歪道来骗取利益或者控制别人的人,都很聪明,知道人海中必有很多轻信的人,大多数人都容易接受简单的答案,因此会撒下一张大网,任凭愿者上钓,往往都有丰厚的收获,害人不浅,人类也被此所困。如果能够认真反思自己的日常,可以肯定会发现,大部份人都事实上会被此所困,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如果按照老子「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那样放任自然,不需要教化,不需要纠正,是否可行?结果将会是可怕的悲剧,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息,今天的媒体和网络中已经充斥着海量的假仁假义,目的是要乱人之性,以便可以役人。因此,人们必须有因应的方法,特别是必须通过改善教与学,培养人们对知的不断追求,以消减「束于教」的限制,反智社会才有机会得以修复回归正常的可能。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事实确如庄子所说,知识是无边无际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能涉猎其中一二,即使那些能够学而知之的智者,最多也就可窥其中三四罢了。要想知道宇宙所有一切,或者掌握终极真理,都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可以否认自己是井蛙,没有人可以自称已经掌握终极大知和小知。因此,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个普世的真理,这一定不是事实的,也不会存在甚么历史已经终结这回事,提出这些结论的人,基本上都是骗子。另外,很多人对于哲学都有一种混合着羡慕与谦卑的仰视态度,这是没有必要的,其实所有哲学都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尝试从现象去反思本质的思考方式而已,而且往往会被后来者修正或者推翻,不存在一种终极真理的哲学。选择性地学习一些哲学,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但是不仰视。对于一般的人而言,应该先脚踏实地把现实的事情做好,然后才去学点哲学,而且必须慎重选择,不被迷惑而乱了人性。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庄子所说是有道理的。所以,不管我们如何深入研究庄子的文章,我们也只能够学习「物之粗」,而「物之精」和那些「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都会因为「笃于时」的限制而烟没无闻了,这是很可惜的。此外,除非是要专门研究庄子的思想,我们学习庄子的时候,应该以现代的视角来学习。先辈的智慧是需要现代化的,只有现代化了才可以融入今天的社会中,才可以容易普及,才可以为我们所理解,给我们以启发。学习先辈的智慧,我们还需要结合我们的新经验,不断完善,并且发扬光大。

事实上,「拘于虚」、「笃于时」或「束于教」,不管是哪一种限制,都会导致我们失去知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即“意会知识”的这一部份,这也是语言文字在表述和记录思想时存在不足所造成。因此,通过学习他者经验的记录,所获得的知识是明显有缺失的,这一部份需要我们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自行补充。

庄子•外篇《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庄子已经意识到人类语言文字的不足,无法完整地记录和传播思想,特别是一些创新的思想,难以笔墨形容。我们也无法通过书本文字,了解到思想的全部,语言文字在知识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也会失真。这是我们在一定时期内的又一限制。要降低这种限制,语言文字的优化工作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母语高质量的学习和使用,同样是重中之重。

《天道》还有下面这么一段: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庄子在这一段中,再次强调“可以会意,不能言传”的道理,说阅读古人的书,只能够得到古人的糟粕而已。语言文字的不足,确实不能完整地将思想记录下来,传播出去,传播至未来。但是,文字的创造,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思想和知识获得可以进行记录、传播、阅读、审视、思考、完善和发展的媒介,虽然有不足之处。设若没有文字,今天的我们,大概只能带着削尖的木条,过着猎野猪为生的日子。不知道庄子在写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否也会想到,我们今天阅读《天道》的时候,是「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吗?

关于“可以会意,不能言传”的问题,我们留待下一章中去讨论。

其实,庄子自己也脱离不了自己的井井。除了「拘于虚」、「笃于时」和「束于教」外,我们其实还会受到其他很多方面的限制而无法知,例如,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所受到的技术限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时的运算能力的限制等等,虽然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限制将仍然存在。

虽然说「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每日一知,因为只有通过每日一知,我们才可以不断积累知识然后才有机会转识成智,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以推动个人和社会不断的发展。终身学习,不断跳出井井的限制,不懈地对更大的井的追求,便可拥有更大的知与自由,更有希望解除束缚和被奴役。

《秋水》还有很多关于大小、贵贱、道、天、人等价值观的讨论,很有启发和参考的价值,但是这不是本书要讨论的问题,就不在此展开了。然而,我相信,如果我能够在读初中的时候读了这一篇,我一定可以在往后的学习旅途中,有更丰厚的收获。《秋水》是应该放到中学去学习的,即便只是讨论井蛙、夏虫和曲士这三个限制,如果可以深层地去分析和理解,学子们已可获益良多,并可为一生的学习和思考,树立正确的态度。

(未完待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