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0.5 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 1.2 万亿,将产生哪些影响?

​先摘抄个今年7月自己的文章:

“自2011年以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从高点的21.5%下降到现在的12%,约每年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即便不大张旗鼓的宣布降准,也是近十年的大趋势,而且小于平均的1%,或许年底还有一次才能赶上往年的平均水平。媒体的渲染自有媒体自身的生存之道,毕竟资产价值这种东西信心大于黄金,你认为它值多少钱,让别人相信大水即将漫灌也是一种刺激经济热度的方法。”

央行宣布7月15日进行0.5%的全面降准,经过此次降准,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将下降到12%,平均准备金率为8.9%,逼近07年的水平。一个简单的理解,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的一个风险保障,由央行代为保管的现金,保管的比例越高,商行自身风险越小,反之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下降。反过来说,央行保管的比例越少,商业银行手里可以放贷的钱越多,市场的货币供应上限也就越高,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用降准手段控制市场热钱体量,准备金率越高,市场货币供应上限越低,反之亦然。

也应该意识到,降准只是辅助,人们借钱的意愿更多的由利息高低决定,好比降息是控制放水量水龙头,而降准是水管的粗细,更直接调节水量的是降息,所以一般情况下资产泡沫和市场热度更多的与利率水平相关,这也是全球都在盯着美联储的加息降息政策原因。货币政策往往很难做到兼顾,总有代价产生,降准间接增加市场热度和信心,但同时准备金率已经逼近到08年放水救市之前的水平,需要付出一定的金融体系风险代价,现阶段降准是一个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经济短期热度之间的取舍。

1.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

我们知道现代货币基本是纯信用货币,并不承诺兑换任何特定数量的商品,由借贷双方的信贷关系产生,比如你去银行办理了房贷,其实就是参与印钞的过程,也就是说,所谓的大放水很多人都有参与进去。印钞就变成了一个鼓励信贷的过程,那么讨论点就成了什么货币政策能刺激放贷,常见的是降息,利率水平短期内迅速下降,人们的借贷意愿更强烈,大量的信贷创造新的货币流入市场,商品和劳务产出相对不足时就是通货膨胀,并且是货币政策引发的通胀。现实中人们借来的钱并不会等比例的用在消费品上,甚至出现了消费品的产能过剩,那么钱去哪里了?多数的资产泡沫,比如美国量化宽松下的股市,我国大规模降息之后的房地产泡沫,如下图所示,每次的短期内大幅度降息之后的半年左右均会推高房地产泡沫,货币政策的选择尤为关键。

利息我们很好理解,你从银行贷款所要支付的额外费用,但准备金率与贷款人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是央行给商业银行设置的法定保管比例。大部分人的储蓄并不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方式存储,而是在银行的一个数字。对于银行来说,只要保证客户取款时有足够的现金兑付即可,一笔现金存进来以后,可以反复放贷,比如张三存了100元现金到银行,银行的职能是吸储放贷,把这100元放贷出去,但对于借钱的人来说,信贷关系确立以后,把钱全部取出去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银行卡里的一串数字,现金还在银行,银行还可以将这笔钱再放贷出去,最终派生的货币与张三存的基础货币之间的比值称为货币乘数。但考虑到风险,放贷次数越多,违约风险越大,你很难保证所有借贷人的信用,这时就有了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每放出去一笔贷款,手里的现金就要一定比例上交到央行,下一次的可贷现金就少了,再放一次就按比例再上交一次,这个在数学上是收敛的,也就是说,在法定准备金确定的时候,一笔钱可以创造贷款的上限是确定的,这就是理想情况下货币乘数的最大值。读者经常听到的降准说的就是减低法定准备金率,增加理想情况下货币乘数的上限。

500

现金被分为三部分,贷款存款人自己手里的现金,被称为流通中的现金,央行按法定准备金率替商业银行保管的法定准备金,以及银行为了应对储户取钱和其他需求储备,自愿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这里就能得到一个结论,法定准备金只是调节货币供应上限的其中一个指标,读者经常听到一个词叫挤兑,就是银行坏账率较高,居民不再信任银行,挤着去把现金取出来,但银行根本没有储备那么多现金,一部分可以用准备金率兑付,如果最后还是资不抵债就会破产,08年金融危机破产的银行数不胜数,我国规定的商业银行破产兑付上限是50万。回归正题,如果你仔细看美国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救市大规模的输入基础货币,这比降准来的更快,但货币乘数下降的非常快,原因是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甚至下降时,银行自愿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占比上涨了1000倍,钱都在银行放不出去,也就是基础货币并没有很好的变成市场流通的信贷货币,投机者吃了大亏不敢盲目的举债投资,诸多银行的破产让幸存的商业银行更加谨慎的选择自己的客户,准备金率下降也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2.准备金率刺激经济与下调的潜力

我国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08年之后,至少和货币相关的数据出现非常明显的震荡,大开大合,基本符合和面模型,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以至于最后尾大不掉,面都成糊糊了,加不了面只能继续加水,即便现在想要改善,压力也非常的大。下图是我国法定准备金率的趋势图,取得数据是大型金融机构:

500

从图中可以看到,自2011年以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从高点的21.5%下降到现在的12%,约每年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即便不大张旗鼓的宣布降准,也是近十年的大趋势,而且小于平均的1%,或许年底还有一次才能赶上往年的平均水平。媒体的渲染自有媒体自身的生存之道,毕竟资产价值这种东西信心大于黄金,你认为它值多少钱,让别人相信大水即将漫灌也是一种刺激经济热度的方法。

那么客观上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呢?最直观的就是降准还有多少潜力,此前我们分析过降息的潜力,5年期的贷款不能低于公积金贷,也就是说降息还有大概1.4左右的筹码,从16年至今一直都是省着用的,也就疫情对经济冲击最严重的时候仅仅用了0.15的降息筹码。那么降准还有多少筹码呢?与降息对比,降准与资产泡沫的关联度要差一些,但与金融体系风险关联度要大一些,从图上来看表现的要平滑的多,趋势也比较明显。前文中的一个结论:准备金是预防风险的一个工具,那么就需要找一个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常低的时候作为参考,07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几乎可以忽略,那会居民杠杆率仅仅只有不到18%,而现在是62%,企业杠杆率、政府杠杆率也比现在低得多,宏观杠杆率越高,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越大,所以准备金率至少不能比07年还低。07年是什么水平呢?最低的时候是9.0%,也就是说,系统性金融风险较高的现在,准备金率和几乎无风险的07年作为参考,也就只有3%左右的降准幅度,有按照过去十年每年平均1%的降准力度,最多再用三年,即便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增加的影响有限,但给市场打气和给相关媒体提供素材和信心还是有效果的。至少从明面上来看,央行是在积极救市的。

3.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短期经济增速取舍

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普遍形成一个客观结论,发展是解决多数社会经济问题的方法,但发展并不等于GDP增速,也形成了路径依赖,将GDP增速奉做神明,认为只要GDP增长率较高,经济体的内部矛盾就会缓解,并形成了诸多宏观政策向刺激经济增速的倾斜。08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开启最初目的大概率还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15年的大规模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初衷或许也是如此,不过人为扭转经济规律往往需要注入大量的代价,比如现代多数因住房问题而受到重大冲击的年轻人群体,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期,由于社会阅历和资产积累有限,赶不上债务扩张的机遇,前人举债站好位置,等着年轻人负更多的债和挖空家庭储蓄来接盘,最终年轻人的生活质量成为债务扩张下牺牲品。

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很多社会经济问题,一旦增量做不动,很多矛盾就会显现出来,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要做经济增速,就要通过货币政策强行刺激经济,结果一定有人成为代价,正如上文的货币发行讨论一样,现代印钞即创造了货币,又创造了负债和利息,财富积累更加流向少数人,债务更多的流向中下层,社会经济问题进一步激化,激化的结果有人就会渲染是货币政策不够激进,经济增速不够大,要继续放水救市,就和美国的次贷危机相似,最后一棒是穷人举债接盘房子,一旦负债极限到来,也没有了下家,房价瞬间崩盘,与此相关的金融机构无一幸免,也不妨有人赚了大钱,有人成为成本。降息降准等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问题就在,刺激经济的代价是宏观经济风险,过去几年提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就是一个取舍问题,要短期的经济增速还是要预防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不可能做到兼顾,原则上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是要逐渐的收紧货币供应而不是放开,但市场热钱一少,所有行业都会受到波及进而影响经济增速,资产泡沫及相关既得利益者厉害之处在于绑架越来越多的人,收益是少数人的,而成本是大家的,恒大最近的诸多操作不就是拉更多的人下水么。

总结起来:降准的效果远不如降息来的实在,而降息的使用自15~16年的涨价去库存之后就非常的谨慎,为此还改革了基准利率政策,采用更加接近市场化的LPR加点方式代替过去的政策一刀切。其次即便不大张旗鼓的宣传,准备金率近十年都在降,基本保持平均每年1%左右的幅度,相比来说,年底还需要一次降准才能赶上平均水平,并不是一件值得夸大的事情,有利益有就动力,媒体放大后或许比这点流动资金释放更加有威力,资产价格的信心比黄金重要。最后,降息谨慎使用是因为筹码非常有限,五年期的也仅仅只有1.4%左右,短期贷款的降息潜力更少了,而准备金率也是如此,是一个控制金融风险的筹码。即便参考07年几乎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各部门的负债率可控,至今的准备金率已经直逼07年以前的水平,保守估计潜力在3%左右,以每年1%的幅度计算,潜力也就三五年就用完了。现阶段的大幅度降息与降准是一个短期刺激经济与未来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取舍,但刺激效果远不如居民负债仅仅只有18%左右的时候,而且未来的降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下行而不是政策主导,是一种市场行为,经济下行市场回报率低,利率就会走低,而非人为制定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方法就是鼓励借贷,增加市场热钱,且不说现在还没降息,即便开启大规模扩张性货币政策,那么谁现在还有负债能力呢?

降息立竿见影但不敢用,因为未来就这么多筹码来应对更多国内国际的经济不确定风险,疫情最严重时也就用了15bp(0.15%),更不可能现在拿来救本来就要限制的房地产,钱进不去实体,只会增加金融体系空转损耗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而且现在参考利率改为更加接近市场利率的lpr+加点模式,也没那么容易一刀切的大幅度降息。当然未来经济下行市场预期收益下降,会导致lpr下降,但注意逻辑关系,基准利率制度下是政策强制压低利率水平创造与市场利率的利差,造成供应超过市场承担的货币,过去几次债务增长和房地产大涨周期都是这么干的。而lpr更加接近市场利率,是由于经济下行导致收益率下降,表现为lpr下降,并不会创造太大的利差,这是两种利率模式最大的的区别。

降息用不了,能给市场打气的也就只剩下mlf这样的中期货币工具,以及准备金率下调。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准备金率离07年的水平已经不远了,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宏观杠杆,杠杆越高往往风险越大,比如07年居民杠杆率只有18%左右,而现在已经飙升到62%,有人扛不住违约是很正常的,准备金就是为了预防债务扩张时金融体系的风险太大。即便认为07年和现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相当,准备金率也就1-2%能用了,准备金率的筹码也快耗尽了,就连给市场打气的筹码也不多了。

不降息的降准,结合两个经济大背景,高负债率与消费能力下降,面临的尴尬问题是:高杠杆下,缺钱的很多是负债高的,需要借新还旧的旁氏融资,金融体系有钱也不敢借给你。消费能力下降,没有消费支撑企业利润,不降息只降准有额度,企业也不敢借钱,钱去哪呢?不会像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一样,推高了超额准备金吧,那降准降的最难的大概率就是银行了,需要贷款的不敢借出,不需要的给人家推贷款人家也不要,超额准备金也有持有成本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