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生死决战
作者| 清歌向暖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01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
多尔衮率兵横扫京畿五个多月......
明蓟辽总督吴阿衡、宣大总督卢象升先后战死。
崇祯又一次火速诏边兵入卫。
先任命陕西巡抚孙传庭任代总督各镇援兵。
孙传庭为人直爽,敢说敢干,又在陕西打得很不错,于是说话就有点大舌头。
当他一赶到京畿前线时,就上书说:
“近来疆事决裂,由计划差谬。事竣,当请决大计。”
卧槽,你说这话啥意思?
这话直接得罪了阁老杨嗣昌。
杨嗣昌就是上一任兵部尚书。
“那些破贼计划,全是我没日没夜干出来的,你现在说计划错了,分明拿我这领导不当干粮。”
杨嗣昌很不爽。
02
等到三边总督洪承畴赶到前线后,又重新进行了分工。
洪承畴改任蓟辽总督,陕西入援兵马由其指挥,试图重新构筑防线,和皇太极决一死战,找回场子。
孙传庭则改为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
这时,杨嗣昌决定再抽调秦兵守卫蓟辽,计划上报崇祯时,孙传庭又反对说:
“陕西流贼尚未彻底剿灭,如果陕西兵马留此不归,万一李自成死灰复燃,朝廷数年辛苦不就全都白忙了吗?况且这些士卒妻儿都在陕西,让他们去守辽东,他们肯定会哗变逃归,甚至直接投奔流寇。这简直就是驱逼官兵从贼啊。”
但杨嗣昌根本不理睬孙传庭的建议。
孙传庭要求当面向崇祯汇报,杨嗣昌担心孙传庭会在崇祯面前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于是坚决反对。
(后来的事实证明,孙传庭说的每一条都不幸言中了。)
孙传庭在愤恨交加之余,便以耳聋为由,上疏请求致仕。
孙传庭
杨嗣昌高兴坏了:正巧要拿捏你,你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杨嗣昌乘机弹劾孙传庭居功自傲,心里一点也没有朝廷,现在遇事就想溜。
崇祯见疏勃然大怒,把孙传庭削籍为民,同时派人核查他是不是真的聋了。
调查人员如实禀报,孙传庭是真聋,不是说假话。
但崇祯认为其中有诈:他孙传庭就算不聋也会装聋,要么就是你和他一起合伙骗我。
就把调查者和孙传庭一起逮捕入狱,坐了三年的牢。
(说实话,没搞懂崇祯的脑回路,他倒从不怀疑杨嗣昌会骗他)
孙传庭一下狱,当时有资格有能力主持辽东战事的主帅,自然就只剩洪承畴了。
03
崇祯十二年(1639)十月,洪承畴正式前往山海关,主持辽东战局。
杨嗣昌派自己的亲信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去洪承畴军中做监军。
(前文提过,杨嗣昌说洪承畴养寇自重,两人明着闹翻过。但杨嗣昌一直没有忘记两人的仇恨。所以,张若麒的私密任务是抓洪承畴把柄。)
就在洪承畴上任蓟辽之际,关外的皇太极也在和群臣商讨下一步的进攻计划。
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命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八旗右翼主帅,多罗贝勒多铎为八旗军左翼主帅,前往距锦州九十里处,修义州城,驻扎屯田,围困锦州。
到了六月,皇太极又命多尔衮、豪格等率兵前往义州换防。
多尔衮
除严密围困锦州城外,多尔衮还攻占了锦州城西的敌台九座、小凌河西岸的敌台两座。
锦州被围,非同小可。
此时,明朝在山海关外,算的上大城的,除了宁远,就只有锦州了。
锦州城中的守将是祖大寿,他长期戍守辽东,资历深厚。
在崇祯四年(1631)的大凌河城之战时,祖大寿曾经投降过皇太极,不过他又用计脱身,回到了锦州,继续为明廷效力。
七月十一,洪承畴率曹变蛟、左光先、马科、吴三桂等,以马步兵五万驰援锦州。
在黄土台与清兵激战,击斩90余级。
清兵未正面击退明军,也返回了义州。
九月初九,多尔衮率清军进逼松山,又与洪承畴发生了遭遇战。
关宁骑兵正面与八旗军互相冲阵,各有死伤,清军小胜,仅获马120匹。
到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明清双方甚至在城门上说起了相声。
明兵问:我们锦州城里准备了两三年的粮食,你们以为把城围起来就能困住我们吗?
清兵答:我们就是不撤兵,三年不行我们围五年,不信困不死你丫的。
为了加强攻坚力量,皇太极还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部队及所有的神威大将军炮队,调到了锦州前线。
最终在强大的压力下,明军退守锦州内城。
面对清兵的攻势,洪承畴顿感兵力不足,便又急调蓟镇总兵唐通、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督王朴率兵马支援辽东。
大兵云集宁远。
04
面对清军的咄咄之势,前线主帅洪承畴却与后方指挥、兵部尚书陈新甲就如何应对发生了很大的分歧。
(崇祯十一年,杨嗣昌入阁,他原来的兵部尚书位置,就交给了陈新甲。)
洪承畴主张用持久战略,步步为营、消耗清军实力,最终拖垮皇太极,迫使其自撤锦州之围。
当时锦州城虽然被孤立,但祖大寿还能坚持。
祖大寿
祖大寿还派人对城外的援军传话:“不要担心我,我支撑的住,弟兄们不要轻易和清军交战。”
事后来看,如果依洪承畴的意思执行,辽东局势或许不至于弄到后来的地步。
遗憾的是,陈新甲持相反的态度。
他主张速战速决,迅速解围。
因为这时候,杨嗣昌之前练兵征饷的骚操作,外加老天爷不给面子,陕西河南大旱,所以李自成和张献忠又死灰复燃,开始了第N次创业,扯旗造反。
关内处处捉襟见肘,关外明军大兵十几万,就算不打仗,光天天吃喝拉撒,也够崇祯头疼的。
所以崇祯只想和皇太极搞一把梭哈,明刀明枪拼一下,再把兵撤回关内继续围剿流贼。
05
依陈新甲的计划,洪承畴应:
一出塔山,趋大胜堡,攻敌营之西北;
一出杏山,抄锦州小路,攻其营北;
一出松山,渡小凌河,攻敌营东面。
而正兵主力则出松山,攻敌营之南。
诸路合围,打一场大歼灭战,把清军撵过大凌河。
洪承畴自然不肯依此进兵。
原因很简单:
一是,手下诸将除了曹变蛟(秦兵主力)和吴三桂之外,其余各路都不能独当一面,分兵必然就成了人家清军盘子里的菜了;
二是,锦州城内,祖大寿尚且能战能守,短期内没有破城的风险,而清兵却已经粮草缺乏,如长期拖下去自己胜利在望。
崇祯帝开始时觉得陈新甲说得很有道理,但经洪承畴这么一说,又觉得洪承畴也有道理,于是摇摆不定。
陈新甲致书张若麒,探问军中虚实。
张若麒看到之前和清军野战的几场战斗,明军都小有斩获,就算输,也是小输了一些,觉得锦州之围可以快速解决战斗,所以密疏上闻,支持陈新甲。
在陈新甲及张若麒的极力游说下,崇祯帝最终同意了速战速决之策,敕旨令洪承畴依陈新甲之计划如期出兵。
被逼到这份儿上,洪承畴只有出兵了。
洪承畴
06
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二十六,洪承畴在宁远誓师后,率领麾下八大总兵向松山集结,总兵力号称十三万。
抵达松山后,洪承畴随即布阵令诸将分驻城外各处,自己则坐镇松山城中。
摆出一副必解锦州之围的态势。
八月初的交战中,洪承畴部尚略占优势。
不过,局势迅速恶化。
八月六日,多尔衮等人的奏报传到皇太极手中。
皇太极决定亲征,因为流鼻血不止,缓行三天,十五日亲率各部兵马,于沈阳起程火速赶赴松山前线,并于十八日到达松山。
经过反复观察,皇太极发现洪承畴用兵的疏漏,随即派人率部插入松山与杏山之间,切断了明军的后退之路,并立即对松山展开了包围态势。
一时之间,形势陡转。
洪承畴及其十余万大军,一下子就陷入了清兵重围,被困在松山城,进不能攻锦州,退不得归宁远。
更严重的是,大军粮草供应也断了。
因为洪承畴为了以快打快,所以破釜沉舟,把粮草都留在了宁远、杏山和笔架山岛上。
洪承畴被逼入了战则力量不足、守则粮草已竭的绝境。
本来是来捞祖大寿的,结果人没捞到,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07
被包围了,就要想办法冲出去。
但几番冲杀后,明军仍然撕不开清兵的防线。
军心自然开始动摇。
没办法,粮食带的不够,再守城肯定是死路一条,还不如决一死战。
再不济,手下还有十几万人马,或许还可以侥幸获胜,因此洪承畴极力鼓动手下诸将率兵奋战。
洪承畴的战术布置是:
以吴三桂、白广恩、唐通等先突围去宁远找粮食,再来松山和曹变蛟内外夹击,以期打败皇太极。
吴三桂
但,诸位总兵至此已是心态各异了。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洪承畴不冲出去?
很简单,如果主动放弃松山城,洪承畴就犯了失陷封疆罪,就算解了锦州之围,回北京还是会被崇祯追究到底,结局会比孙传庭还差。这条罪名正好是杨嗣昌定的,可以直接拉到菜市口砍了。)
八月二十一夜间,胆小的大同总兵王朴首先乘黑夜率部逃跑,并引起其他各路的溃逃。
战场顿时大乱,士卒们丢盔弃甲,自相践踏。
而清兵乘乱斩杀,死伤累累。
最后只有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和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等撤入松山城中。
洪承畴收集残卒,令部分守城,其他则出城冲杀突围。
但,八月二十二日夜,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皇太极亲自率兵前往松山城,想把包围圈再缩小一点。
却不料曹变蛟直奔皇太极御营而来。
皇太极的侍卫亲军完全没有防备,且战且退,全靠镶黄旗伊尔登整兵拒战,内大臣锡翰一箭射中曹变蛟,才救下皇太极。
明军就此失去了扭转松锦战局的大好机会。
08
接着说,吴三桂、白广恩、马科、唐通等战将虽然冲出了重围,回到塔山杏山,但却因清军加强了戒备,连松山外围的包围圈也打不进了。
八月二十五夜,洪承畴再次组织突围,清军防线稍稍松动,但还是没有打破。
而且因为天快亮了,来不及撤入城内修整,只能移囤在海岸线上,却因为海浪太大,冲散营垒,全军只有200人死战得脱。
至此,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只有他自己和邱民仰及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的残部万余人,被彻底的困在松山孤城里了。
皇太极
09
皇太极围住松山后,并没有发动总攻,而是继续围城打援。
洪承畴等被困城中,天天盼望援兵前来解围,却始终没能盼来。
崇祯帝也不是不想救援,而实在是力不从心了。
洪承畴就是来救援的,现在自己被围了,十几万大军泡汤了,关内烽烟四起,农民军四处流窜。
怎么救?拿什么救?
本来指望洪承畴能扬眉吐气一举翻盘,现在,做梦想想吧。
到了崇祯十五年二月,洪承畴已经死守松山半年,城内守兵到了不是饿死就是被其他饥兵杀死的地步。
实在是守不下去了。
副将夏成德派人去清营联系献城投降的事情。
二月二十八日夜,松山沦陷。
辽东巡抚邱民仰、总兵曹变蛟等不肯投降,最终一百名军官及三千多名士卒被杀。
松山之战,是明清交战中的一个根本性转折。
自此以后清朝已完全掌握主动,而明廷已是回天无力了。
而锦州城里的祖大寿,更是危在旦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