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人生路》的故事,被这档综艺续写

最近,由酷狗音乐、优酷视频联合出品,外星人电解质水独家冠名的国潮音乐竞演真人秀《中国潮音》开播,来自电子、国风、流行、民谣、民乐、说唱、摇滚、戏曲不同领域的选手,在节目中结合不同音乐元素来重新诠释经典国风曲目。

作为致力于为文艺复兴而蹦迪的民间音乐爱好者,我一看到这个主题就来了兴趣,于是连着追了几期。果真发现了一些比较有趣的改编,比如首期节目中,纯音乐乐团裁缝铺和外籍歌手唐伯虎演绎的《新梅花三弄》,将整首歌的节奏改成了三段式的层层递进,情绪的积累和旋律的演变都挺有新意。

500

但前两天的这期节目,主持人公布曲目的时候,我的心理预期却往下落了落。首发登场的裁缝铺和邢晗铭选择改编的歌曲,居然是邓丽君演唱的《漫步人生路》。

这首歌的经典程度已经不用再强调,适合演唱,但很难改编出新意。短视频平台上有许多人翻唱,连皮毛都没学到位。

500

关于这首歌,其实有许多想说的。只有熟悉《漫步人生路》的创作背景,才会明白,它为什么经典到难以复刻。

1. 难以复制的经典《漫步人生路》

《漫步人生路》是华人天后邓丽君在1983年演唱的歌曲,作曲和原唱是在当时的华语乐坛撑起一片天的日本歌手中岛美雪。

500

其实原作《习惯孤独》的主题更像是凄婉的爱情碎念,副歌部分的头一句歌词,就是"请别总让我孤单一人"。

500

而香港作词人,后来给林子祥作词《真的汉子》的郑国江,则为这首歌作出了几乎相反的注解: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炼,愿一生中苦痛快乐也体验。整体风格更积极向上。

单从主题看,《漫步人生路》无疑是优于原作的,它没有拘泥于情情爱爱,而是将其与生活中的挫折统统视为"苦痛快乐,愉快悲哀",还对此交出了一份生命宣言: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重要的是,这个主题巧妙贴合了那个年代听众的心理需求。

上世纪80年代,繁华的香港被誉为"东方之珠",但在灯火通明的街道上,来来往往、各行各业的市民都笼罩在巨大的压力下,即使是身着靓丽西装的白领,也紧绷着神经,人们需要积极的歌曲来缓和情绪。

而80年代的内地,正被改革春风吹拂,从上到下都经历着沧海桑田的转变。在这个节骨眼上,人们想听的,同样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样向上的音乐。

毫无意外,《漫步人生路》一经发行,就走入了人们的心中。

在邓丽君演唱过后,许多歌星陆续翻唱了《漫步人生路》,比如梅艳芳、王菲、刘德华。演绎各有千秋,但都远没有邓丽君的流传得广。

500

视频连接请戳

95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

香港群星合唱《漫步人生路》

原因,就在于邓丽君歌声中的那份"温和的坚定":没有过于忧伤,也没有太过亢奋,而是始终用波澜不惊的声音,有力地前进。就好像在表明,已经知道前路艰险,但是无所畏惧。

能对《漫步人生路》作出更深的理解和更好的诠释,离不开邓丽君一波多折的人生阅历。

1953年,邓丽君出生在台湾省家庭,作为唯一的女儿,她自小受到家里的呵护,也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中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

500

幼年邓丽君,在母亲的影响下唱起黄梅戏

6岁时,邓丽君初次登台表演,就展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此后,为了补贴家用,邓丽君开始陆续跑唱赚钱,为此还耽误了学业。学校曾经多次找上来,但母亲也没什么办法。

被学校劝退后,邓丽君把心思都放在了唱歌上,开始了从台湾到香港,再辗转到东南亚、美国的求学从艺旅程。在日本发展初期,她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每天工作超过十个小时,言语不通,业绩不理想。

但邓丽君坚持了下来,似乎她就是这样一个有原则不肯输的人。

在感情上,邓丽君也保有着同样的性格。

1981年,经历了两段恋情后,邓丽君与亚洲糖王之子郭孔丞订婚,郭家长辈却认为她的身份与豪门不符,要求其此后退出演艺圈。

500

邓丽君始终很体面,思忖再三,确认得不到男友的支持后,坚定地提出退婚,继续追求热爱的演唱事业。

《漫步人生路》仿似邓丽君人生的写照:越过高峰,另一峰却又见。而面对一波一波的挑战,邓丽君的选择也如歌中所唱:目标推远,让理想永远在前面。

其实,《漫步人生路》不仅在词、曲、唱上都达到了高水准,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下,它的普世意义也十分巨大。

2002年,由于席卷而来的非典以及伊拉克战争,香港经济遭到了重创。虽然隔年就复苏了过来,但那一年,香港又接连迎来了新的打击:先后失去巨星张国荣以及梅艳芳,演艺圈进入漫长的疲惫期。

500

颇具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意味。

在那年金像奖颁奖典礼的结尾,发哥与校长鼓励所有嘉宾上台,演唱了这首《漫步人生路》。语调轻快且坚定,好像是对邓丽君的隔空致敬,也是与前辈的接力。

500

它不仅是象征意义的谢幕曲,更是一份箴言和信念,所有人借此发自内心地为自己、为他人、为香港打气。

500

03年金像奖群星合唱《漫步人生路》

想演绎这样一份具有普世意义的经典作品,保持敬意是最基本的前提,但这样一来,就代表不能过于自由地改编。

在刚听到主持人公布曲目时,我没保持过高的期待。但在听完裁缝铺与邢晗铭的演绎之后,我不由赞叹,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次的改编是成功的。

2.重新演绎如何出彩:加法与减法

说它成功,是因为裁缝铺与邢晗铭的确融入了不少新的特色,这些特色不但不会消磨原曲本身的积极性,反而会更加有助于新时代的听众理解这首老歌。

裁缝铺的卢笛谈到改编理念时说:原作足够经典,"没有可动刀子的地方"。所以他们想到的方式,是做减法——精心挑选电琵琶和电吉他两样乐器,淡化旋律的同时营造出公路色彩。

500

"公路音乐"其实来自于早期西方公路电影的配乐,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人们在路上听的歌曲。这种色彩和《漫步人生路》的主题一下就对上了。

淡化旋律的另一个目的,是放大歌手邢晗铭本身的声音。

对于这个想法,起初我有些半信半疑。邢晗铭的音色十分独特,但和邓丽君的声线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如果旋律上再做减法,这首歌的原有意义是不是会被消解,导致空有外壳上的创新?

看完表演后,我却感到了一些意外。

原版的《漫步人生路》中,浓厚的旋律包裹着邓丽君温润的嗓音,像是在"微风细雨"中道出坚定的宣言,而改编后的版本淡化了旋律本身,邢晗铭独特的嗓音得以被放大,宛如在昏暗暗的天空中,轻快、跳跃的一角阳光,一点一点倾泻进来。


乐府令张靓颖捕捉到了这个细节,指出这种反差感给歌曲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就好像是同一命题作文下,不同作者带来的不同诠释。

500

邢晗铭是99年出生的,两年前刚通过《中国好声音》走红,而邓丽君在30岁演唱这首歌时已经是华语乐坛的天后,各自境遇的差别也就决定了两人会对这首歌作出不同的理解。

500

如果说邓丽君是越过了一座座山丘,心境被磨炼得平和,遇事淡定自如,那么邢晗铭的演唱,就像是初涉江湖的小姑娘,连环经历了几番打击,依然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延续到底。

其实,在做减法之外,卢笛没有说的是,他们同样做了许多加法。

首先,是一些细节上的处理。

500

张亚东与张靓颖注意到,裁缝铺在演唱前奏加入了揉捏纸张的音效,裁缝铺解释,这是为了模拟走路的声音。深一脚,浅一脚,节奏还没流出,就已经让人有了前行的画面。

500

其次,在整首歌的节奏上,他们也作出了重点突出。歌曲开头,伴随着脚步声,出现了没有词汇,只是音节拼凑的呓语;演唱过半,和声部加入了一段吟唱;歌曲结束,歌手俏皮地宣告"人生路漫漫,要尽量开心",几个人在台上默契地摇摆。

500

推进情绪的同时,这三个节点,实际上正好对应了人生路上的三个状态:呓语可以当作孩童发出的声音,也可以理解为启程前,对前路的不确定;吟唱更像是走了一段路后,发现路途崎岖难行,从心中发出的感叹;而结尾的宣告和摇动,正是《漫步人生路》的主题所在--道阻且长,一波多折,要看破这一人生实质,却不对它屈从,而是风雨无阻地走下去。

毛不易在点评这首歌时,认为虽然歌曲中加入了很多幽默感的元素,但听起来有一种悲壮、荒谬的感觉。

500

其实这也是我认为这首歌埋下的一个彩蛋:对港乐的致敬。


↓这个港片混剪版充满回忆杀↓

歌神许冠杰在上世纪70年代接连推出了两首电影同名歌曲《半斤八两》和《鬼马双星》,旋律和节奏十分欢快,但谈到的主题却有些"凄惨":小人物在大都市只能出卖劳力,一生一世为钱币做奴隶。颇具自嘲的色彩。

裁缝铺和邢晗铭的这次改编,同样达到了"苦中作乐"的效果,还原出了那个时代香港励志歌曲的精髓。

500

不得不说,他们采取的改编方法是极为聪明的。

比起上一代人,千禧一代的我们不必面临生存危机,为两餐食费心尽力,却同样有着居高不下的竞争压力,所以《漫步人生路》歌词的启迪意义不变。

如今是新时代,创作者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而听众也多了接触音乐的渠道,一水儿的音乐作品,只有用稍显刺激的旋律或唱法首先吸引听众的注意,才能让他们接着深入品味歌曲本身的意义。

裁缝铺和邢晗铭作出的处理,更加贴合听众们的听歌习惯。将"个性"与原作结合,既有"揉捏纸张"这样的直观表达开头揉纸,也有结尾几个人一同摇动,这样深层次的留白。

类似的理念其实贯穿了整期节目几乎所有表演。

玉兔轰炸机组合带来的是孟庭苇的《谁的眼泪在飞》。

这是标准的孟式情歌,也是《忘情水》《容易受伤的女人》等抒情金曲频出的90年代的代表。

玉兔轰炸机诠释它的方式,是将近两年时兴的国风摇滚融入其中,琵琶等乐器的联合演奏,让这首略微凄婉的情歌多了几分豁然开朗。

石玺彤与石容山演绎的是女团S.H.E的《波斯猫》。

这首歌诞生于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的00年代,也代表了那个时期爆款歌曲的特色:旋律抓耳,风格前卫。

《波斯猫》中包含了现代嘻哈以及Hip-Hop等当时极为流行的元素,石玺彤与石容山演绎时,结合了这两年大火的说唱,直接来了段rap。

500

同样是嘻哈风格,两版不同的演绎,对应的也是不同时代国潮音乐的演变。

整期节目看下来,感受最深的,是《中国潮音》作为一款追求品质的音乐综艺,真正达到了"改编"与"翻唱"的目的。

前些日子,因为魔改黄梅戏而走红的小潘潘,代表"翻唱"的一种流派:看似很颠覆,但空有形式,实际上没什么内涵,全是千篇一律地追求夸张。

早些年的选秀综艺,代表的是"翻唱"的另一种流派:老调重弹,只是尽可能往原作上去贴合,展现歌手的演唱功底,平稳有余,却没有新意。

《中国潮音》的半命题式赛制,让我想起了文人相传的一届佳话。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过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后来的纪晓岚把它巧妙改编成了一首新词:黄河远去,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和词,分别是唐朝与清朝最兴盛的文体,纪晓岚的改编,既体现了时代特色,也在尊重原有意境的基础上,诠释出了新意。

而什么是中国潮音呢?把它拆开来看,可以轻松剖析出三个关键词:中国,潮流,音乐。

从上古时期的高山流水,到唱片时代的流行音乐,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都烙印着浓厚的时代元素,也记录着国人的生活方式,比如朱明瑛在84年春晚上演唱的那首由邓丽君原唱的《小媳妇回娘家》。

500

放到现在来看,“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的场景已经很难再看到,“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支花”的打扮也早已过时,但歌曲中展现的新年风俗以及喜气心情却仍然可以激起人的共鸣。

如何让它在新时代重焕生机?音乐人依据自己对国潮音乐的理解,彼此碰撞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追寻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中心,用现代语境,去重塑经典作品,以此演绎出新的国潮音乐。

在这一理念下改编出的歌曲,既能唤起大众对过往经典作品的集体记忆,也承载了当下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才能让人们乐于去追随,才能让“无论经典作品还是改编作品,都能被这个时代铭记”的愿景实现,并为下一代中国潮音的诞生,提供养料,生生不息。

就如同在开篇提到的《漫步人生路》,每一代人的人生路径都是各不相仿的,不同时代的接力演绎,其实也见证了不同时代在音乐审美和生活经历上的“漫步”。

上优酷看《中国潮音》,上酷狗听中国潮音,在这档由外星人电解质水独家冠名的品质音综中,感受音乐人们的“漫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