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走廊 | 枪炮在鲜花前失色,经典定格震撼世界
越南战争是美国人永久的创伤记忆,这场拖沓缓慢、耗资巨大并造成数十万美军伤亡的战争,让美国深陷泥沼。这场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造成的巨大破坏,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产生不满,开始愤怒,反战情绪愈来愈浓,最终爆发成了持续多年的一次又一次的反战抗议示威活动。1967年10月21日在华盛顿爆发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向五角大楼进军的反越战游行,正是那些年美国反战运动浪潮中的一朵巨大的浪花。
和平集会变成流血冲突
从1967年开始,美国反战运动开始进入高潮。在纽约和旧金山等地,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活动,参加者达数十万人之多。
10月21日这天,成千上万的示威群众从美国各地涌向首都华盛顿,在林肯纪念碑前集合。他们高举着“立即撤回军队”“废除征兵制度”“我们不去越南(打仗)”等标语牌,表达着自己对这场战争的厌恶。当天下午,现场举行有10多万示威群众参加的大会,强烈谴责约翰逊政府执行的侵越战争,谴责征兵制度。美国政府在五角大楼或警察巡逻线上布满部队,而且对游行集会的时间、地点、游行路线作出严格规定和限制,反越战和平示威领导人要求在草坪上举行集会却被安排在侧面的狭窄的停车场中进行,并且游行队伍只能拥挤地经过一座桥梁而不是两座桥梁。
会后,示威者对反战情绪的宣泄情绪愈发不可收拾,数千名示威群众高唱反战歌曲,高呼反对侵略战争的口号,向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进发。
他们不仅包围了国防部大楼,并向大楼冲击。保卫五角大楼的士兵和联邦执法人员都全副武装,装备了警棍、催泪瓦斯,还有步枪。他们组成了警戒线,阻止示威群众靠近五角大楼,还在枪口上装上刺刀阻挡来自示威者的冲击。即使这样,也仍有不少示威者毫无畏惧,越过这道刺刀组成的警戒线,一些学生甚至冲到五角大楼前的升旗台升起了越共的旗帜,以示对越战的抗议。警戒人员迫不得已,用警棍和枪托等击打驱赶冲进警戒线内的示威群众,而部分群众也冲进了五角大楼,在走廊里和军警进行搏斗。就这样,一场原本和平的反战示威游行,渐渐地演变成了一场示威者与手持各种武器的军警之间的流血暴力冲突。
在这场冲突中,有上千人受伤,并有近300人被捕,其中也包括了著名小说家诺曼·梅勒和集会组织者——全国反对越战、结束越战组委会主席德林杰。这场大规模暴力冲突直到夜幕降临才渐渐平息下来,只有数百人在重要地点举行抗议。
经典定格震撼世界
《Flower Power》,一幅由华盛顿星报摄影师伯尼·波士顿(Bernie Boston)所拍摄的普利策奖提名照片成为反越南战争时期的经典象征。相片摄于1967年10月21日在进军五角大楼,展示了一名年轻、长发、穿高领毛衣的男子将康乃馨放在宪兵的步枪枪管中(这位青年后来被确定是乔治·埃杰利·哈里斯三世,一名18岁来自纽约并正在前往旧金山途中的演员,并以艺名芙蓉(Hibiscus (entertainer))在当地演出。年轻的男子也已被确定由Paul Krassner作为青年国际党组织者的“Super-Joel”Tornabene。)
亲历这次集会冲突的诺曼·梅勒,用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融为一体的“新新闻主义”手法写出了一本名为《夜幕下的大军》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这部作品于1968年出版,曾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
而在国际上影响更大的,则是法国著名摄影大师马克·吕布在1967年10月21日这天于华盛顿反战大游行现场拍摄的经典大作——《枪炮与鲜花》。这是马克·吕布当天拍摄的一组作品中的一张,画面记录了17岁的美国女孩简·罗斯用鲜花对抗枪炮的历史性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