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期野外工作的勘探队员,谈谈对哀牢山地质调查员遇难事件的反思
【本文原标题为“对哀牢山四名地质调查人员遇难事件的几点看法”,风闻社区有修改】
作为一名有二十年野外工作经验的勘探队员,对他们的遇难表示深切的哀悼。但我们更要吸取教训,深刻反思。
先说一下我的猜测结论:他们四人很可能在14日白天或者夜晚已经遇难,最晚不会超过15日上午。
我从工作内容、装备和地理环境几点来谈一下对此次事件的看法:
1、这只是进行一次日常性的工作,调查结果也仅仅是用于正常的信息分析和基础研究,并没有任何特殊和科研的意味。预计时间是1天半,13日上午到14日下午。网络报道:用RTK设备对森林样地进行测算统计。
2、他们带的装备足够多,但专业性还有待提高。高山密林前行,本来就是极其消耗体力的事情。在山区负重前行,每多1公斤的装备,都是对体力的极大消耗;而对于这样一次日常工作,他们携带的东西够多了,4台RTK,帐篷,笔记本电脑……。
但他们装备有2个显著不足:一是没有配备卫星电话,导致无法紧急联系(报告位置);二是服装作为野外作业的核心装备,至少要结实、防水、透气、保暖、鲜艳,从媒体报道中,我没有看到任何专业性!媒体报道没有交代裤子和鞋袜,也非常关键。居然穿着迷彩服进行森林作业,他们是搞测量,不是搞潜伏,太随意了。
他们配备的装备还有优化的地方:4台RTK,纯属多余。4个人已经是最小的作业班组了,带3套备份设备?现在的RTK设备,不论国产还是进口,都非常稳定,1台备份就足够了,完全没必要!2把工兵铲,3把砍刀,多了一把砍刀,人手一把工具,可以防止动物攻击,2把砍刀就足以应对了。
关于RTK未开机和通信的问题,我认为不影响事件的结论。RTK和基准站的通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电台,一种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作业区如果没有网络信号,就只有电台通信方式可用。关于RTK的续航能力,一块电池坚持工作1天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之所以没有开机,很可能是还没有到达预定区域,没有开机的必要,后面可能是来不及了。
3、他们工作地点是高海拔森林区,海拔在2500米以上,遭遇极端天气遇害的概率极高。在13日晚上,应该是正常宿营,没有遇到特殊情况;但新闻图片显示,他们离开的时候,没有携带帐篷,有丢弃背包,估计已经预判或者遭遇了恶劣天气。他们14日在高山区遭遇极端天气概率极高,暴雨导致气气温骤降,甚至于可能接近0度,最终失温死亡。普通衣服和一次性雨披,根本抵挡不住。衣服打湿后,加之低温,可能还没有如同某些聪明而强大的网友一样反应过来,就已经失去意识了。
镇沅县气象台2021年11月14日8时天气预报:未来12小时,镇沅县大部地区降雨还将持续。查了14-16日,镇沅(海拔1080米)的低温在20度附近,那么按照温度梯度(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下降0.65度)估计,遇难地的海拔在2700米左右,正常情况的低温在10度左右,如果遭遇暴雨+大风的恶劣天气,十几分钟内,气温接近零度是大概率事件。
4、局部极端天气是很难预测的,关键是做好应急预案。比如说此次事故,前期准备中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无信号区作业,应该配备1-2部卫星电话。对讲机是必备设备,也应该配备。
应该配备专业的户外服,更加鲜艳,让救援人员更容易找到。
优化作业路线,让接应的人(司机)与他们的距离更近一些。地图显示,该区还是有很多乡村小道可通行。
能否规划一些应急救援点,遇到突发情况,向最近的应急救援点前进。
麻痹大意,侥幸心理是发生事故的发生的重要原因,开车每次都要系安全带,也许99次都没有用,但用1次就是救1条命。
5、肯请各位善良的网友,不要用你有限的经验来过渡猜测与解读他们的遭遇。
请大家不要再用我也登过高山,我也淋过暴雨,我也在雨中生过火,当时我怎么样怎么样的……,来表达你丰富的生存经验和无与伦比的自信。请记住一个朴素的道理,他们也不想死,他们可能把你想到的办法都想过了。
我们这些从事野外工作的人,见过太多的生死,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总有身边的朋友,一起出发,却不能一起归来。走着走着,山体滑坡,掉下去了,被埋了,走着走着,一脚踏空,万丈悬崖,连尸体都找不到。现在国家富强了,能够组织救援人员进行搜救;以前的时候,只有队员们自救,找上几天找不到,那就“青山埋忠骨”吧。
补充一个案例。2009年6月中旬,一个勘探队在青藏高原作业遭遇暴风雪的事件。他们中午在3500小营地吃过午饭,准备下午作业。离开小营地前行不到2公里进入山区,原地休息,同时调试设备。突然狂风加暴雪,开始他们还准备收设备,结果很快手就冻僵了,赶快扔下设备往回赶,并通过电台,让车来接。大概半小时左右,汽车就接上他们。就这样,每人都有或轻或重的冻伤。
6、他们可能不如公众期待的那样有经验,谈谈这个行业中劳务工的问题。
希望通过这件事情,引起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反思,现在这种状况,是不是有利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省钱,为了财务报表好看,很多单位、企业不养人、不买装备,很多车辆、人员都是等有项目了,从社会上临时租赁,并通过第三方公司提供服务。
虽然报道中强调他们四人都当过兵,年龄也不小了,营造一种有经验的感觉。但我的第一直觉是,他们中穿迷彩服的2人,很可能是劳务工,另外2人也不排除是劳务工的可能。他们可能并不如公众所期待的那样拥有野外经验。
大家都知道交通法规血写成,野外工作经验,禁忌也是用生命总结的。
很多人不了解野外带新人的痛苦,特别是劳务工,因为他们一心想着干完收工,这个活我就干一段时间,又不是吃一辈子饭,听你啰嗦干啥。举个简单的例子,两条路:一条要绕几十上百米,一条直接从2米高的陡坎跳下去。很多新人就不愿意绕路,就想着跳下去。而且回过头还说你,这不也没事,胆小,耽误时间;最简单的伤,你把脚崴了,谁把你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