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解除千年北患:清朝是如何收服蒙古的
作者:战争艺术001
一
1691年6月,古北口总兵蔡元向朝廷上书,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
康熙看到奏折后,批示了一段话(大意):
秦朝修建长城以来,汉唐宋也常常修理,难道那个时候没有边患吗?明朝末年,我太爷爷努尔哈赤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所向披靡。由此可见,国防之道,在于修德安民,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有根基,边境自然会巩固,这就是所谓的众志成城。像古北口、赤峰口一带的长城,我都巡视过了,大多损坏了,现在要修理,必定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不可能不损害百姓的利益。况且长城绵延几千里,要养多少兵才能分兵守住?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康熙的意思很简单,修墙的最高境界是修无形的墙,解决民生问题,国家自然长治久安。如果国内民不聊生,修再好的墙也没卵用。
康熙这个逼装的好。
高逼格的话谁都会说,但高逼格事不一定谁都会干。
修德安民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吗?如果修德安民还没有完成,游牧民族打进来了,怎么办?
康熙当然不用担心游牧民族打进来,因为康熙所面临的边患相对于大明而言,只是小case。
明初,蒙元虽然被赶回了草原,但仍具有相当实力,且时不时南下袭扰掳掠。
老朱家为了保卫自己的农场不受攻击,所以不得不大力修筑长城。
就这,瓦剌骑兵还一度冲过长城,直逼北京。
而到了大清康熙年间,蒙古早不是当年的蒙古,其威慑力已经很小了。
明末清初,蒙古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察哈尔蒙古(内蒙)、喀尔喀蒙古(外蒙)、厄鲁特蒙古(漠西蒙古)。
察哈尔蒙古早在皇太极时代,就已经被大清征服。
喀尔喀蒙古虽然没有被征服,但早已臣服大清,每年上供,表忠心,汇报思想。
只有厄鲁特蒙古对大清比较冷淡。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明显,前两者可以直接用政治手段解决。厄鲁特蒙古,必须先用武力解决,然后再用政治手段强化。
二
做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王朝,大清统治阶级可谓集历朝历代厚黑学之大成,其统治思想之精妙,统治机构之严密、统治手段之老辣,放在封建社会,已臻化境。
得益于统治手段高超,以及几个比较能干的君主锐意进取,加上少数民族的包容文化,使得大清完成了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可以这么说,大清是最会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王朝,也是最能扩展少数民族地域的王朝。
满清对中国最成功的的统治成果,是把几个少数民族和几片辽阔地域的拉进了中华大家庭,这不是短期的武力征服,而是釜底抽薪的彻底吞并。

自古以来,中原政权所面临的最大外患,都是来自北方。
我们以北方的蒙古为例,来分析一下满清是如何征服蒙古的。
最常见的征服手段,不外乎钱和枪。以前大明朝就经常使用,即所谓的「羁縻之策」。「羁」,是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是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这一政策短期效果很显著,但长期效果很烂。
到了大清,清廷把羁縻之策玩出了新花样,也玩出了新的高度。
满清入主中原,其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察哈尔蒙古和喀尔喀蒙古是大清定鼎天下的可靠盟友。
现在,革命成功了,这部分蒙古人也尝到了革命胜利的果实。金银珠宝,显位高爵,蒙古人在大清所享有的殊荣,是汉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举个例子,同样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曾国藩到死只混了个侯爵(一等毅勇侯),而且已经摸到了天花板,而僧格林沁呢,一不小心就获得了王爵。
所以,有清一代,蒙古王公贵族是活的比较滋润的。
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到处是陷阱。
过高水平的生活,是要付出代价的。
就在蒙古人在大清特色的康庄大道上狂奔之时,满清就已经精心为蒙古人量身编制了一张大网,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张大网愈发密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无死角的网住了蒙古人。
三
西汉时期,为了彻底解除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要求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美其名曰利益均沾。其结果是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越来越弱,最后被中央轻松解决。
大清征服察哈尔蒙古后,为了防止蒙古诸部联合起来对付自己,采用「广建诸候分其力」的原则,实行盟旗制度。
察哈尔蒙古被分成49旗,多伦会盟后,喀尔喀蒙古被分为86旗,各旗互不统属,互不来往,自己在自己的地盘上放牧,严禁跨界。
盟旗制度是一种与推恩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分而治之的策略,就是想方设法让你分裂再分裂,分裂成原子最好。
到最后,整个蒙古地区被分成了两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旗。
想摆脱满清的控制?先花几百年统一了再说。
推进盟旗制度的同时,为了打消蒙古人的疑虑,满清又送来了大礼包:等级特供制度。即将满清的官秩引入蒙古人中,将蒙古贵族分成不同的等级,赐予不同的爵位,享受不同的待遇。说白了,就是收买蒙古上层的人心。
收了这么多好处,就不要没事瞎逼逼了。
人性是靠不住的,承诺和保证也没卵用,天高皇帝远,你在想什么我怎么知道?
有了,每隔三年,各部落的领导人聚一次吧,我请客。
一个同学聚会,都会想方设放打听对方混的怎么样,收入多少,国家层面的会盟,当然也不只是喝酒扯淡吃烤羊排那么单纯。
会盟,实际上应该叫汇报,汇报你们部落过去三年的发展情况,目前存在问题,以及未来三年的计划,记得附上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同时,部落领导人也要主动汇报思想动态。
与会盟制度向呼应的是年班制度。
所谓年班制度,就是各旗领导人分成三班,一年一班,轮流觐见大清皇帝。
觐见皇上,肯定不能空手去啊,礼物准备少了,也不好意思啊。
于是,每年蒙古王公贵族都赶着大批牛羊京京面圣,掏着有去无回的份子钱。
虽然份子钱有去无回,但是王公贵族们还是很愿意来的,不为别的,为享受京城的花花世界。
人受了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毒害,就丧失了革命的斗志,结果就是无尽的堕落和沉沦。
同样,年班制度也不仅仅是走亲戚,拉近感情,而是为了近距离观察、监视以及控制。
「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三藩之乱后,南边的汉人,永远不能封王,北面的蒙古,满蒙联姻要深入贯彻落实。
两个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很正常吧,有利于民族融合啊。
关键是,双方愿不愿意融合。
很明显,如果两个民族长期通婚,强势民族会同化甚至消灭相对弱势的民族。
对满清而言,同不同化蒙古人先不管,至少可以把蒙古人的生命和利益与自己绑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你只能和我合作。
什么?你们还想和汉人合作?休想!
边禁政策横空出世。
原则上,汉人不准翻越长城进入蒙古,蒙古人也不准到内地。当然也有例外,有特殊原因的话,还是可以去的,比如商人经商,比如蒙古喇嘛去五台山,但是必须向理藩院申请、登记备案,还得接受种种限制条件。
四
以上所说的都是政治经济措施,而这些措施只能治表,不能断根。
拿破仑不是说过么,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思想,一种是利剑,而思想将最终战胜利剑。
怎样才能断根呢?
思想控制。
满清找到了一个控制蒙古人精神的法宝——黄教。
黄教,是藏传佛教中的一派,名曰格鲁派。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周星驰版《鹿鼎记》中鳌拜的师兄弟们,就是黄教教徒。
黄教的最大特点是严守戒律、不事农作、独身不娶。
清朝初年,蒙古各部就已经崇信黄教了,通过深入调研,满清观察人士发现,「蒙古唯信喇嘛,一切不顾」。很多人笃信喇嘛教,不惜倾家荡产。
调研报告一出来,实施政策便出炉: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
你信黄教,我就让你信个够。
大清大力推崇黄教,甚至把黄教提升到了国教的高度,并给予达赖和班禅以极高的礼遇,以此笼络蒙古信徒。
大清大兴土木修建黄教寺庙,也鼓励各地自建寺庙。至清末,整个蒙古地区的黄教寺庙超过了两千座。
大清鼓励蒙古人当喇嘛,号召每户选送聪明伶俐的男孩出家当喇嘛,并给与喇嘛极高的政治、经济待遇。
当喇嘛后,可以不用干活,不用服役,不用纳税,吃喝不愁,吸引力相当大。
于是家家户户争相送孩子当喇嘛。据说最猛的时候,喇嘛人数占整个蒙古人口的三分之一。
以上,是表象,以下,是本质。
信奉黄教,相当于抽掉了蒙古人英勇尚武的基因,将其驯化成逆来顺受的羔羊。
大建寺庙,导致大量财富被浪费,严重破坏了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
鼓励聪明健壮的男孩当喇嘛,使得蒙古人口锐减,人种劣化。
三招下来,以前的桀骜不驯、充满斗志的草原雄鹰,服服帖帖了。
乾隆皇帝不无得意地说道:以黄教柔训蒙古,中国之上计也!
五
最难搞定的蒙古人都搞定了,其他民族还有问题吗?
能搞定蒙古,就能搞定西藏。原因很简单,西藏也信黄教啊。
等等,是不是漏了什么?漠西蒙古。
漠西蒙古不买大清的账,得以自由发展,保持了骁勇善战的本性。
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统一漠西蒙古后,还几度叫板康熙,不服大清。
对待不识时务的人,胡萝卜不管用,要用大棒。
于是,大清与漠西蒙古展开七十余年的征战,直到乾隆年间,大清才彻底解决漠西蒙古。
漠西蒙古所付出的代价是,准噶尔部被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