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电影节泛起:名目多样,花式增长,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于12月9日开幕的首届海南国际电影节,可谓是大牌云集。除国内的成龙、黄晓明、徐峥、景甜等一众一线明星之外,协新作参加电影节的于佩尔,法国老牌女神阿佳妮,尼古拉斯·凯奇等国际巨星的亮相也同样抢眼。

500

此次电影节依照国际惯例,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设置了开闭幕式、国内外优秀影片展映、电影主题论坛等环节。而在浙江绍兴,由绍兴下辖的柯桥举办的新锐电影节也刚刚落幕。

花式电影节泛起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2017、2018年两年中,涌现出各种类型、规模不一的电影节就有近十个。

而其中除了地域性、文化交流性较强的电影节之外,挂着“国际”头衔,但并不为人所知的电影节也并不在少数。

500

于2014年创办以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旨在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

除此之外,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金砖国家电影节,都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色的电影节。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近两年涌现的电影节,其关注的重点也在不断细化。中国银川互联网电影节,一共有网络剧、网络纪录片3个单元,并设立了“金杞奖”。

 500

今年举办第一届的绍兴·柯桥新锐电影节,设立了最佳新锐影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新锐导演奖等20多个奖项。该电影展致力于推广青年电影人作品,聚焦业界新锐导演,搭建新锐电影交流平台。

然而电影节越来越多,这些电影节的含金量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每个电影节都设置了相应的奖项,但是对于仅举办了几届的电影节来说,其还需要更长的成长时间,以增加其自身的含金量。

文化、经济双联动

海南国际电影节,意在通过电影节的举办,拉动海南地区电影产业的发展,挖掘一座城市背后的存在的电影价值。而此次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将按照国际惯例设计独立奖项,旨在鼓励全球优秀电影及电影人。

 而此次的海南国际电影节,在看中了海南作为自贸区经济优势的同时,也看中了三亚作为国家级旅游城市的自然优势。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也将以更加广阔的世界视角,推动电影节举办,并衍生海南的电影产业链条,将海南的电影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500

除了三亚,我们回顾近两年电影节举办地的选择可以发现,在小城市举办电影节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平遥、柯桥、银川、西宁,而这种选择也是为了更好的拉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2017年首次亮相的平遥国际电影节,电影节以" 卧虎藏龙 " 为名,卧虎单元致力于发掘优秀新人新作,藏龙单元关注世界各地的类型电影,把集合最新元素的类型片带到小城。

500

贾樟柯在发起平遥国际电影节,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平遥这座城市与电影之间特有的链接。而通过贾樟柯的电影《小武》《站台》《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属于平遥古城的光影之美。

500

平遥国际电影节项目计划选址在平遥柴油机厂旧址,充分利用废弃厂房打造电影展区、电影产业基地,以用电影节为契机,带动大体量文化产业园的形成。


​除了推动国内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一个国际电影文化交流平台也同样重要。上文提到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金砖国家电影节,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世界电影交流搭建平台,并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加强各国电影文化联动,推动华语电影的发展。 

500

越来越多的打着“国际”旗号举办的电影节,出发点就有所不同。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英国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中澳国际电影节等一众挂着国际名义的电影节,及其奖项,很大程度上就只是为了电影和明星个人造势而已,至于有多少含金量,则没有什么深入讨论的必要。        

500

乱花渐欲迷人眼

新秀电影节形式多元,而与之相对应的主流老牌电影节,则显出疲态。固步自封,视角狭窄成为了近几年主流电影节的问题。而小众的电影节则是无人问津。  FIRST 青年电影展,虽历经了11个春秋,但是在近两年才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而中国独立影像展:三无电影节,更是一直缺少独立电影应该有的关注度。

500

电影节越来越多,难免鱼龙混杂,越来越多的电影节,打着“国际”的名号出现在观众视野中。柏林华语电影节于柏林电影节没有关系,旧金山环球电影节不是旧金山电影节。而“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金鹤奖”这一奖项,与东京国际电影节没有任何直系关系,金鹤奖只是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期间,被用以表彰给“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电影作品及相关导演、男女演员”,意在促进中日两国电影的交流合作,而其本质也只是中国的一个“特供奖”。

500

面对近几年电影节层出不穷的现状,电影节如何搬出自己的特色,让其真正成为一个电影文化交流的窗口,知乎用户一步莲华对相关问题是这样回答的:“摆在面前的问题不仅仅是办好第一届电影节,更大的难题在于活下去和提高影响力。怎么活下去?同场竞技毫无胜算,想要活下去,并做大做强,必须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根本理念就是创新。除此之外,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年轻导演,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电影节能给更多的年轻导演一个足够耀眼的舞台,照耀整个世界。”

对于近两年层出不穷的中国电影节来说,或许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区域电影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想要能够比肩戛纳、威尼斯、柏林的电影节仍需长时间的培育,通过电影节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窗口”,而不仅是一个刷名气,分蛋糕的手段。而对于未来电影节的发展,我们除了等待,还有改变。

(作者:do)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