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国家组织的成立说明了什么?
11月12日,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六国领导人在伊斯坦布尔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第八届峰会上,宣布 “突厥语国家委员会”改名为“突厥国家组织”。这意味着,一直在世界政治格局中被边缘化的中亚地区,将以一个统一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突厥国家组织”是纳扎尔巴耶夫在2019年提出的倡议。但在当时,这一提议未获其它突厥语国家的认可。但世事变化快,这才两年的功夫,这些突厥语国家就突然达成了共识。说起来,这事和中国有很大的关系。
在历史上,突厥发源于中国的漠北,根据唐朝史学家李延寿编著的《北史》,突厥最初居于咸海之东,属于匈奴别部。姓阿史那氏。后为邻国所破。5世纪中突厥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徙于今阿尔泰山南麓,因阿尔泰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后来突厥造了主子的反,灭了柔然,自己做了草原的霸主,自称突厥汗国,当时中原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没人跟它较真,故一时风光无两。
公元583年,隋朝对其实施分化离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并分别于630年与657年亡于唐朝。虽于682年复国,但对中原地区已经很难构成威胁。此后,突厥开始了逐步向西拓展的历程。严格说,突厥并不是一个民族现象,而是一个文化形态,它是游牧民族在相互融合过程中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形成的一种相互认同。
突厥语地区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随丝绸之路的畅通而走向繁荣的。当丝绸之路被战乱和地缘政治屏障阻隔时,中亚地区也不可避免地随之衰落。
今天,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和古丝绸之路的复兴,中亚地区的地理优势开始上升,这也是“突厥国家组织”产生的时代背景。如果中亚国家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在东西方的交流上起到桥梁作用,再现往日的繁荣也就不是什么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