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位的宝剑一”——米国化的潮流、对早期西德文化影响的小记

500

      在遥远的过去,哥伦布很难想象得到他发现的“印度航线”产生的长期影响将体现在大众文化、休闲、消费和营养的方面——毕竟在其作古数个世纪之后,曾经被其误认为是“印度”的大陆不仅给欧洲带来了土豆、玉米、花生、向日葵、烟草、巧克力和可卡因,也带来了口香糖、可口可乐、酸乳酪与令人恐惧的瘟疫。

当然,这种对欧洲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40-50年代后半期冷战紧张局势的急剧加剧而到达了顶峰——由于二战的战火席卷了几乎全欧洲,远在“新大陆”的米国则成为了西欧军事安全的保障者,而东欧大陆则由苏联承担了这一责任。

500

在1949年夏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RG)成立之前,冷战的灾难性悲剧就已经在德国的土地上上演了——1948年6月美国决定引入德国马克作为新的货币为导火索,苏联随即对柏林三个西区(包括西柏林)引入德国马克的企图的起了反应(即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

500

从那时开始,联邦德国高级专员部门(HICOG,一个由法国、英国和美国的高级专员组成的机构),从1948年起就一直控制着西德。直到1955年联邦共和国政府正常化,将三个“共管区”的权力收回,才宣告结束。

正因如此,许多生活于当时的德国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时代与联邦德国的初期是一个强烈的、美国化的时期。

毫无疑问,50年代开始西德的政治制度确实深受美国政治思想的影响,抛去经济上主要货币机构与美国联邦储备局的相似之处外,政治上康拉德·阿登纳方面的外交政策也是以西德重新融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目标的。

500

在军事上,冷战期间,西德成为了欧洲可能爆发冲突的“飓风眼”所在,也正因如此,以米国为首的北约军事力量则先后在此建立了基地。

在经济上,战后的西德地区因出口贸易与商业国际化的需求,几乎必然向着更“自由”的制度发展,此时境内严重的垄断则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绊脚石——而随着美国式的反托拉斯法和反卡特尔法的出台,西德的经济管制也开始变更了方向。此外,马歇尔援助也为西德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文化方面,至少在纳粹德国晚期被禁止的美国流行音乐和好莱坞电影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在爵士乐方面,也得到了公共电台的支持。

除此之外,联邦德国政府和西柏林都设有新的美国的广播电台,如柏林电台(AFN Berlin,1945年由美国军方主导建立)、自由欧洲电台(Radio Free Europe,1949年米国国会授权启动的项目)。

500

【注:此处关于自由欧洲电台不妨说点题外话,Radio Free Europe该项目旨在通过广播和互联网向非米国的“外国人民”播放 "未经审查的新闻和信息",为各国人提供 "真相"。不过不知道有意无意,该广播电台似乎经常会变成犹太复国主义的宣传站。】

言归正传,除了电台这种“新兴媒体”,米国政府还试图通过“米国之家”(Amerika Haus,1949年左右美国在西德外交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的Amerika Haus包含有一个开放的图书馆,并开设音乐节目、讲座节目、儿童节目和英语教学等服务)机构直接影响西德的文化领域,这些机构的建立毫无疑问为代表米国的文化、社会思想打下了楔子,并逐步构成了讨论的环境。

500

【1949年1月11日版的《世界报》,头版头条是“美国将传达考虑加强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实力”】

1949年之前,被米国人控制的《新时代报》是许多德国人与 "美国生活方式 "的第一个接触点。(注:该报在1949年后就逐渐停刊衰落)而从1948年10月起,由美国军方创办、并主要由军方资助的《世界报》(Die Welt)与《月份》(Der Monat)杂志成为西德的米国“共识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500

所有这些都是盟军对德国人进行再教育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重建自由民主,让德国人认识到纳粹德国危害人类罪的严重性(虽然也有那么一点点把当地市场作为倾销地的考虑)。在“从下往上的米国化”中,典型的米国产品,如迪斯尼连环画、可口可乐、切斯特菲尔德香烟、口香糖和牛仔裤(注:在德文中,牛仔裤被称为Nietenhosen“铆钉长裤”),再次在西德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发重要地位。

政治学家Arnulf Baring在1988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种现实的本质与指出了联邦德国的历史——“西德的繁荣,建立在美国这块地基之上”。(未完待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