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当街杀猫,儿子目睹全程:毁掉一个孩子,这一个动作就够了

作者|   窈窕妈妈

  最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坐标上海,男孩一岁多,因为生闷气砸了自家电视机。

  说到原因,有点气人:

  看动画片《汪汪队》时,被里面的反派狗惹恼,随手一砸,几千块电视机瞬间报废。

500

  熊孩子常有,不小心砸坏电视的例子也不少。

  闯祸后,多数孩子担惊受怕,怕挨揍。

  但这个男孩没有,面对一旁端坐的爸爸,他依然在发泄自己的怒火。

  据男孩爸爸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台电视,3部手机,都毁在了孩子手上。

  生气吗?愤怒吗?想不想教训一下这熊孩子?

  男孩爸爸不这么想。

  拍下视频,发个朋友圈,配上一个“萌”字。

  同样作为家长,此情此景,心中五味杂陈。

500

  同样加入讨论的,还有无数网友。

  大家异口同声:

  孩子已经显现了暴力倾向,家长竟然还镇定自若?

  什么是暴力倾向?

  词语释义为,“一个人遇到事情,总是想武力解决,以暴制暴。”

  但有些家长觉得,暴力倾向的对象里不包括孩子。

  他们觉得孩子发火,那是可爱,是活泼,是外向。

  但如果一个孩子排解情绪的方法只有暴力,发脾气的阈值越来越低,越拉越无下限。

  父母是否引起重视了呢?

  之前就有类似新闻:

  奶奶送孙子上学,途中发生争执,孙子不由分说,一拳把奶奶打倒在地。

  毫无收敛,眼里全是敌意。

500

  什么事情会让孙子对奶奶大打出手?

  为什么有些孩子一个不如意,就要以拳脚示人?

  惊讶之余,心里全是疑惑。

  有些父母也向我坦露心声:孩子心有不满,从不主动倾诉,反而是抓、咬,辱骂,攥着拳头要打人。

  好言相劝?不听。打他一顿?没用。

  养育孩子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当教育来到一条死胡同,不妨换个角度想想。

  与其想着如何压制萌发的暴力倾向,不如找到暴力情绪的来源。

  切断源头,孩子的性格才能慢慢重塑。

500

  有人说,孩子尚小,有些道理长大后自然会懂。

  于是,放任不管。

  但情绪问题,越是成年人就越难以把控得当。

  当暴力成为日常,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家人、朋友,甚至社会。

  前段时间,艺人苏醒看球不悦,电视机难逃厄运。

  事后解释,“不过是又一块电视罢了”。

  这样的情绪发泄方式,真的正常吗?

500

  孩提时期,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暴力倾向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往往归因于家长的教育方式、陪伴方式,引导方式。

  暴力倾向的萌芽,也往往是在小时候慢慢养成,扎根。

  一、溺爱教育

  暴力如果不加以控制,会愈加后患无穷,而有些家庭则成了孩子暴力倾向养成的土壤。

  曾有宝妈在节目里哭诉:

  孩子常对自己使用暴力,又抓又挠,导致浑身受伤。

  面对镜头,她声泪俱下,活脱脱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500

  看完视频,有难过,却也同情不起来。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妈妈在干什么?

  在祈求,在躲闪,在流泪。

  这无异于告诉孩子:你很厉害,妈妈怕了,你打人的方法很管用。

  等下一次,有要求有情绪的时候,不用讲理,不用思考,打就行了。

  而母亲的泪水和哀求,只会助长暴力的继续发酵。

  日积月累,暴力就成了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方式。

  上学路上,和妈妈发生争执,男孩将妈妈压倒在地不停殴打。

  保安看不下去,前来喝止,男孩毫无悔意。

  更可气的是,男孩母亲毫无反应,挨打后径直离去。

  相比这个男孩,更让我生气的是这位母亲。

500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溺爱所带给你的,可能不是听话乖巧,而是肆无忌惮。

  当这样的拳脚落在自己身上,家长是否原因承认一个真相——

  自己真的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500

  二、父母的行为影响

  暴力是怎样闯进孩子的生活的?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把暴力带给了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知识,也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对事态度,深刻影响着孩子要走的路。

  你暴力,孩子肯定也遭殃。

  就在前几天,一位广东的父亲接孩子放学,途中遇到一只猫。

  本以为他只是逗猫,怎料突然拾起一块砖猛地砸下。

  猫挣扎两下,动弹不得,猫命难保。

  而这一暴力画面,被孩子全程围观。

500

  或许是猫惹恼了他,又或许是单纯不喜欢猫。

  他用暴力的方式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也让孩子看到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

  上一次,孩子很害怕地捂住耳朵。

  而这一次,孩子却没有反应,呆呆地看完全程。

500

  那一刻,暴力意识已经在他的脑海深深扎根。

  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暴力解决很可能就成为选项之一。

  还记得几年前刷屏的深圳父母虐童事件吗?

  未知原因,毫无预兆,女孩被亲生母亲重摔倒地。

  不反抗,不吭声,挨打已经成为日常。

500

  不单是母亲,就连下班回家的父亲也对她拳脚相加。


  遭受轮番殴打后的女童显然已经麻木。

  女孩受尽折磨,男孩也目睹全程。

  这样的成长环境,俨然一个暴力地狱,毫无温暖可言。

500

  最让人担心的是,在暴力父母的影响下,男孩也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

  他学着父母的样子,殴打女孩的画面,让人愤怒,也让人惋惜。

500

  这两个孩子未来会怎样?

  我不得而知。

  但我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想要健康快乐地长大,需要克服更多困难,经受更多痛苦,熬过更多黑暗时刻。

  而最该反思的,就是他们的父母。

  一个经常使用暴力的家庭,怎么能教出懂事、积极向上的孩子?

  三、孩子的情绪发泄受阻

  孩子哭的时候,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很多人是,“不许哭!”

  其实这是不对的。

  哭是孩子情绪发泄的一种途径,强行阻止孩子哭,就阻碍了孩子的情绪发泄通道。

  时间久了孩子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平时看起来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可是一旦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不可控的方式发泄出来。

  表姐家的孩子就是一个例子。

  他在家里受到的教育就是“男子汉流血不流泪”,即使特别委屈,也要咬牙挺过去。

  时间久了,孩子没有了往日的活泼开朗,在学校也是受欺负的对象。

500

  但孩子从未说过。

  后来和同学发生冲突,他终于爆发了,用树枝打伤了同学的头。

  事后老师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哭着说——

  我忍不下去了,我真的忍不下去了啊……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情绪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只能被发泄。

  小的情绪积累到一起,爆发的时候自然异常激烈。

  而这个时候,暴力思维已经成为孩子处理问题的首要选择。

  想要再次挽回,真的就很难了。

500

  当今父母,从未忽略过暴力倾向问题。

  只是很多时候,他们找错了方向。

  他们怪游戏,怪电影,怪动画片,就是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为了让孩子们不再接受“暴力”洗脑,多少影视作品被举报下架。

  不久前《迪迦奥特曼》下架,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500

  儿童影视作品里,和暴力沾边儿的,无一幸免。

  家长圈里,欢呼雀跃。

  但其实,这只是某些父母自我安慰地做了无用功,为自己并不成功的教育方式蒙上了一层遮羞布。

500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过:孩子的脾气,是家长带出来的。

  改正孩子的暴力行为和倾向,要从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出发。


  首先,宠爱但不溺爱。

  惯子如杀子。为孩子开脱,找借口,助长的是孩子嚣张、骄纵的心态。

  这无异于把孩子推向深渊。

  尊重孩子的选择,但父母也要有自己的原则。

  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可以不直接否定,但一定要引导其走向正确的方向。

  其次,家长以身作则,冲突不当孩子面,不暴力解决问题。

  平时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控制情绪,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暴力的环境中。

  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导,让孩子远离暴力,教会他们明辨是非,学会冷静处理问题。

  最后,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男孩女孩都有哭的权利。

  我们要做的不是斥责和埋怨,而是你的一个拥抱。

  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500

  有句话说的很对——

  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的生命状态。

  你的每一次用心,都会在孩子成长轨迹里打上烙印;你的每一次无所谓,也将会在孩子的脑海里印下疤痕。

  养育孩子是一个过程,我们要考量每个细节。

  你怎么教,他怎么学,家庭教育往往才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分水岭。

  帮助孩子正确抒发情绪,孩子便不会诉诸暴力。

 点击「窈窕妈妈」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