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 男 蹦 迪 ,骚 里 骚 气
温馨提示。
本文可能刺激多巴胺分泌,勾起看官们伸展四肢的欲望。
建议做好如下准备:
Step 1:移步开阔空间。(广场倒不必,够伸胳膊抖腿就行。)
Step 2:活动关节。(方式随意,目的达到就行。)
Step 3:播放音乐↓↓↓
Stayin' Alive音乐:Bee Gees - The Best Long Versions
来吧,老铁们。
跟着节奏动次打次。
今个儿周六夜,咱一起在电影里蹦个迪。
蹦最野的迪,做最嗨皮的仔
蹦迪,又称Disco dancing。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Bee Gees的音乐响彻纽约的大街小巷。
一眼望去,尽是飞机头、紧身喇叭裤、尖头皮鞋,年轻人个个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
出现这幅景象,是因为一部电影——《周末夜狂热》。
它在大洋彼岸掀起蹦迪潮,也在不久后席卷全球。
蹦迪从生活走进电影,又从电影回到生活,成为一代人渴望解放天性的象征。
经热心网友研究。
在强身健体方面,蹦迪有着卓越的功效。
但说到底,卓不卓越who cares?人们爱蹦,还不是看重它带来的快乐嘛。
你可以在扫地的时候蹦。
双脚和扫帚一块摩擦,都不用使劲,欸,地板亮堂了。
1984年《霹雳舞》
也可以在做菜的时候蹦。
1994年《重庆森林》
还有什么调味料,比天然的快乐更能让人舌尖打颤呢?
蹦迪没有限制,也不专属任何人。
动作不重要,场地不重要,年龄和性别,就更不重要了。
关键就在一个自由释放。
千禧年的洗脑舞曲《不如跳舞》不就这样唱:
谈恋爱不如跳舞
用这个方式相处,没有人觉得孤独
也没有包袱
也就不难怪,华语导演们如此热衷拍蹦迪。
尤其是,从蹦迪文化的黄金80年代成长起来的第六代导演们。
会蹦迪的人,很难没对象
比如王小帅。
他的戛纳获奖作《青红》,蹦迪戏份绝壁是名场面。
地点,昏暗的地下室。
场景,男的在舞池里晃来晃去,姑娘们躲边上,想看又不敢明目张胆地看。
害羞。
一群男人走了进来。
领头的、戴蛤蟆镜那个,是当地的舞池一哥(秦昊 饰)。
他四处瞄上几眼,目标锁定,转头吩咐身后的马仔(章宇 饰):切歌。
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换成Boney M的《Gotta Go Home》,全场闻声让道。
Gotta Go Home音乐:Xy - Boney M. - 2 in 1 [In The Mix/The Best 12inch Versions]
只见他烟头一扔,提起裤腰带就开始摇摆,舞姿和慢三快四截然不同。
颇有《周末夜狂热》的味道。
还有悬念吗?心仪的姑娘,这就被他追到手了。
影片背景是八十年代初的大陆小镇。
说来你或许不信,那个年代跳舞算是禁忌,想蹦?
只能像《青红》里这样,在地下舞会里偷偷蹦。
灯不敢开太亮,音乐也不敢放太响。
入场的人最好严格筛选,谨防走漏了风声,被地上发现。
直到87年。
一份名叫《关于改进舞会管理的统治》文件出台,跳舞,才真正不必玩躲猫猫。
这更足以见得,那时候的青年对蹦迪是多么的狂热。
不让穿喇叭裤,非要穿。就算命不保,也要蹦。
为啥?
先别往精神需求上说,蹦迪,其实能实际解决生活上的许多难题。
比如恋爱啊。
21世纪的年轻人,动不动就母胎solo。
回到三四十年前,会蹦迪的人,真的很难没对象。
娄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那场生日趴,就把这事儿说得了然。
秦昊再次出演舞池一哥,和风流校花牵手蹦迪。
张颂文饰演的唐奕杰,菜鸡一枚,只有站在旁边鼓掌的份。
俩人都想追校花,但那晚谁得到美人宠幸?能蹦的呗。
娄烨的片子里,蹦迪象征着情欲。
又比如《春风沉醉的夜晚》。
偷情的方式:混进公园里蹦野迪。
是秦昊
角色出轨前的暗示,是歌舞厅里的一支艳舞。
还是秦昊
再比如《推拿》。
主角是盲人按摩店的老板,他的爱情看不见,都是靠“摸”的。
蹦迪。
老板最痴迷的业余活动,是中年养生迪。爱上一个姑娘,也会邀请对方蹦上一曲。
是的,他还是秦昊
在礼貌距离内,去嗅、去分辨对方的心意。
此处,没有露骨的画面。娄烨反着来,用克制来表现爆发。
比直观的情欲描写更具张力。
看到这。
胖友们应该已经发现了,秦昊是真能蹦啊。
那可不嘛。
在华语电影的迪厅里,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头号蹦迪舞王,非秦昊莫属。
那舞后呢?
赵涛。
提到赵涛,也是时候说说那位最爱拍蹦迪的导演了——
贾樟柯。
蹦上一支忘情迪,今夜不流泪
别的导演拍蹦迪,可能是剧情需要,是情怀。
贾樟柯呢,多了份肌肉记忆。打高中开始,他就特爱蹦。
最近在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里做演员,还不忘捎上对蹦迪的爱。
片里,电影已是昨日黄花。
老年的贾樟柯和宁浩,唯独在蹦迪里有片刻的肆意。
说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
年轻时的贾樟柯,有个响当当的名号:汾阳霹雳舞小王子。
他组队到处跟人battle,队名都在向时代叫嚣——害虫队。
和两件事脱不了干系。
84年张国荣一曲热辣辣的《Monica》,以及大陆在87年引进的美国片《霹雳舞》。
一时间,蹦迪的狂潮从北上广刮到小城镇。
你绝壁想不到。
风潮太劲,功夫硬汉甄子丹,还在那时的片子《情逢敌手》里,把霹雳舞蹦出了俏皮的味道。
正因这份青春缘。
在贾樟柯的电影里,蹦迪不止能处对象,还多了另一个功效——
忘情水。
这“情”,可以往阔了理解。
比如忘记渺小。
在《站台》里,小镇青年们渴望去看外面的花花世界。
他们出不去,苦闷如何消解?
不如蹦迪。
卡带机里是最新潮的蹦迪金曲《成吉思汗》,他们忘情地摇头晃脑。
好像这样就能冲破小镇的封闭,跟上时代的步伐。
比如忘记孤独。
最经典的,是《山河故人》里的两场蹦迪。
一场在片头,时间:世纪末的1999年。
年轻的涛儿在《Go West》的节奏里动次打次,队伍里跟随着她的爱慕者。
Go West音乐:Pet Shop Boys - Very
热闹,欢快,人与人的距离那么近。
一场在片尾,此时的涛儿已至暮年。
时间带走了故人,情与痛都已散去,只留下漫天白雪与她共舞。
又比如忘记危险。
在《江湖儿女》里,一对男女正在摇头晃脑。
一个是小镇上的江湖大佬,一个是大佬的女人。
蹦得正嗨,大佬的裤兜里掉出一把枪。
女人楞了,但三个八拍后,她又牵起男人的手继续嗨皮。
好像无事发生。
她选择忘记危险,去“拥抱”爱情。
这个大佬的扮演者,廖凡。
他可能是华语电影里,唯一能和秦昊争“蹦迪舞王”称号的男人。
不信?
凭借在刁亦男《白日焰火》里的演出,廖凡拿下柏林影帝的奖杯。
这份荣誉,和他蹦的迪恐怕脱不了干系。
蹦迪虽好,勿贪
四个字:汗毛竖起。
音乐奏响,人群散去,男人独自起舞。
先是迈出吊儿郎当的步伐,后来舞步逐渐灵魂。
你以为他很享受?不。
看他出场的动作:一个比枪的手势。
别人蹦迪图个乐,他蹦迪是发疯,不杀个人,都蹦不出这样的舞步。
这场戏是《白日焰火》的尾声,蹦迪的是警察张自力。
为了从底层上位,不久前他干了出卖人的行当,把情人害成了杀人犯。
这支舞哪只是舞。
蹦的是人性的复杂,是小人物的悲怆。
再看《南方车站的聚会》。
一个混乱的夜晚,四处潜伏着不同目的的人。
有警察,有逃犯,有蹦迪的男男女女,还有不该出现在那的女主刘爱爱。
为了掩藏,她混进队伍中扭了几步。
舞曲突然从《Rasputin》切换到《成吉思汗》,嘭一声闷响。
画风跟着突变,警察现身,逃犯倒地。
同样是拍边缘的小镇故事,但在刁亦男的片子里,蹦迪不止是情欲、释放,还是他表现黑色的一种方式。
它有了新的意象:逃与杀。
以上说了这么多,源头其实是肉叔这几年看片的一点感悟。
第六代导演们爱拍蹦迪,但这已不是他们的专属。
在青年导演的片子里,十有八九也能看到蹦迪的影子。
数几部片给大家看看——
黄渤的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有。
去年李霄峰的《风平浪静》,有。
今年的青春题材爆款《盛夏未来》,有。
还没上映的《平原上的火焰》,也有。
列举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有的导演拍蹦迪,是真拍出了意味。
但有的导演拍蹦迪,仅仅呈现了画面的空洞,于是蹦迪又衍生出了另一个功效——
辣眼睛。
记忆最深刻的,是《新娘大作战》。
倪妮和大宝贝饰演一对适婚年龄的发小。
为了争抢婚礼档期,她们反目成仇,开始撕X。
怎么撕?方式之一:蹦迪。
这我就非常不能理解了。
要笑果没笑果,尬到足以让人抠出一座城堡。
又比如今年上半年的《八月未央》。
跨年夜,一对闺蜜和她们共同的暧昧对象相约去电音趴蹦迪。
明明打碟的是女DJ,传来的却是非常雄厚的嘶吼声:
举起你们的双手,大家跳起来
继续燃烧你们的地球
燃不动,真燃不动,为啥?你得给我音乐啊,没有音乐咋蹦?
可一群人搁那干蹦,还特嗨。
有观众就吐槽:这是bgm没拿到版权吗?这是在集体跑步吗?
还有观众好心解读:这是故意不放音乐的,为了凸显角色内心的孤独啊。
嗯?大可换种方式,这就不必了。
这些年越是看多了片,我越是感慨:
蹦迪从一种年代记忆、一种表现手法,渐渐变成一个符号。
文艺片符号。
一旦它符号化,也就免不了可能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
许多的青年导演只是跟随它。
传到形,却没传到神,更别谈开发出独属自己的风格意象。
嗐,真想对他们说一句:
蹦迪虽好,还请勿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