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改名Meta,能给脸书带来新生命力吗?
Facebook创办人扎克伯格今天发表声明,把Facebook母公司改名为Meta,并将Facebook降为母公司旗下产品品牌之一,与Instagram与WhatsApp并列。
Meta 这个词来自希腊语,表示超越,扎克伯格希望改名后能够将公司重新聚焦在强调虚拟现实与现实生活整合的“元宇宙”目标,而不仅限于网络社群媒体。
扎克伯格还发表了一个很长、很感性,也很有硅谷互联网科技大佬话语特色的讲话,详细说明了改名原因,描绘了一个很好的愿景。
他预计在未来十年内,有10亿人加入元宇宙,为大家提供互动、工作及创造产品和内容的新生态环境,并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
不过,我个人认为,扎克伯格这一举动与其说是一项商业创新,倒不如说是希望脸书能摆脱困境的无奈之举,改名能否给Facebook带来新的生命力恐怕还需要时间检验。
为什么说改名是扎克伯格希望脸书能摆脱困境的无奈之举?
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虽然脸书仍是全球最主要的社交媒体工具之一,但是它的用户基数年龄在变大,正逐渐失去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过去几年,其它一些社交平台,包括脸书自己的Instagram及WhatsApp份额在不断提升,中国市场又因为各种原因久攻不下,扎克伯格必须为据此来调整商业规划与产品布局。
第二,在产品形态上,Facebook原来的社交定位太鲜明,阻碍了它向其它领域拓展,尤其是短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实体应用领域等。比如,TikTok在国际市场的迅猛增长就给Facebook带来了极大冲击。这次通过母公司改名事实上把Facebook降级,就是为了向这些原来被忽视的新领域进军。
第三,在品牌形象上Facebook也很成问题,过去几年频发的负面新闻使Facebook和扎克伯格的公众形象严重受损,很多人都觉得扎克伯克太霸道,Facebook也不够尊重用户隐私。
为什么我对Facebook改名能否给脸书带来新的生命力存有疑问?
因为第一,Facebook能否摆脱对原来的路径依赖还需要观察。人是惯性动物,国家与公司其实也存在这个问题,过往的辉煌成就往往会成为走向未来的障碍,扎克伯格也不能免俗。
扎克伯格是靠Facebook在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蹿红成为互联网新贵的,原来的成功经验会不会变成一种路径依赖,成为继续发展的包袱这个很难说,至少从过去几年脸书的发展看,这个情况是存在的。
第二,每个互联网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质,符合并能抓住这个时代技术与市场要求的公司才能成长为一个引领时代的伟大公司,我们看IBM,微软,谷歌,甲骨文,包括脸书、亚马逊、特斯拉等,都是在一波波互联网科技浪潮下成长起来的。
那么,现在及未来世代的互联网浪潮是什么?扎克伯格将公司未来的方向锁定为元宇宙,就产品形态来说主要是短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实体领域等,这些是否真的代表了未来世代的互联网浪潮?这个恐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至少从原来那些曾引领过某个时代的公司看,他们的转型都非常困难,往往都随着某个时代潮流的过去而开始走向平庸,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第三,Facebook与扎克伯格形象跌落有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年资本过度主导,产生了全球性的贫富分化,互联网带来的数字霸权加剧了这种不平等局面,使得人们对资本和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好感迅速丧失,作为互联网新贵的Facebook和扎克伯格只是其中的代表。这和中国的情况是一样的。
扭转这种情况,除了企业家自身行为需要转变,还需要全社会努力,需要在社会运行机制上进行深刻调整,一方面要不断发展创新科技,让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新感受,另一方面,还要遏制资本霸权与数字霸权,建立一个更公平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扭转互联网数字巨头的社会形象。
而这就明显超出了Facebook与扎克伯格的能力范畴。扎克伯格可以在他的企业内部管理中做到尽量公平,但在社会层面他做不到。不光他做不到,任何由自由市场与资本主导的社会都很难做到。这就决定了他想要改变自身的数字霸权形象很难成功,改名就能扭转形象,我持严重怀疑态度。
当然,面对Facebook的发展困境,扎克伯格努力寻求突破是值得肯定的,不努力一下,你怎么知道不会成功呢?在不断变幻的时代大潮面前,任何有野心的人都不会放弃努力,更不可能坐以待毙。扎克伯格正是这样一个有野心的人。
最后,祝Facebook和扎克伯格能转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