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
【本文由“大国奴隶”推荐,来自《朱同志昨天九十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中庸不是庸
这是一个背向历史,面向人民的总理。得罪了很多人但也为人民做了不少事,维持了社会稳定的同时发展了经济,且没有发生颜色革命此人居功至伟。
怎么来看待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采取的针对政策,评价这是本身就要看是否成功解决了问题,推动了历史进程。虽然争议很大,国企改制基本实现了国家经济目的就是入世和外贸经济,为后来的经济腾飞理顺了路径。这过程有很多错误,但是瑕不掩瑜,还是基本解决了国家融入世界经济循环的长远发展,虽然当时全球化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我们是吃了亏的,这并不否认,但改革还是保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国企在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和地位并没有削弱。也就是说改革并没有触及国家的制度基础和制度原则,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定成都改变了经济基础但是总体上来说是正面多于负面。
历史总是曲折向前的。就哲学而言也不能因为部分人失业了就喊天叫地,在生存和享受稳定生活面前,生存问题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没想到评价这么一边倒,这才几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一个个个体的痛苦,是不是就足够否定他呢?我觉得还是太小了。实际那几年有一大改变是分税制,充实了国库,重新确立中央权威。有一种历史观点是,历朝历代真正的变法改革说到底都是财政的改革,整个历史上成功的也不多――这件事的意义可能今天的我们仍然不能清晰认知,因为它的影响周期怎么也要以半个世纪为单位来计量――但我觉得依然能够看到对今天的局面起到了根本的支撑,试想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今天会是什么样。还有,军队退出营商不也那几年。这我简单回忆就想起的,还不论其他大事,比如97金融危机。再问一句,给你5年时间,你能做的比他好吗?或者说换成谁能做的比他好,各位不妨出一下人选?
再回到我一开始的观点,我借个栗子来说一下:看过时间简史的人,都能接触到一个观点,演化或者进化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物种的生存。个体层面的感受并不会总是变好甚至往往还更差。但是能说进化不对吗?――作为个体尽情咒骂吧,毕竟受到了极大损害;但要论对错,那得换个看问题的视角。
又想起来,如何评价汉武帝北伐匈奴?全国人口减一多半啊!又想起来,秦始皇这几年形象可是节节高升?所以……着眼悲欢离合的,那是文学;冷酷无情,才是历史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