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皖南事变中项英责任问题的对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部门开始对战争年代受到处分或对错误定性过重的我党我军一些高级干部进行平反,并重新评价,功是功,过是过。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对于这些当年犯有严重错误的高级干部,坊间出现了一种无限拔高的现象。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借为受处分者鸣冤叫屈的当儿,歪曲事实,抹黑我党我军历史,妖魔化领袖,其用心险恶,其手段卑鄙,必须得给予拆穿不可。

围绕对项英在皖南事变中的评价,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网络上为项英叫喊冤枉的,多数都只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喷子,他们的伎俩,就是斩钉截铁一句话,即项英是受打击迫害,至于为什么,则说不出来,当然这些人也不可能说出什么来。

500

但也有些人,是要说出点内容来的。比如网络上一位叫“foxgab”的,在我发出《皖南事变前后项英的表现,着实令人费解》一文后,就在我的楼下发文评论,引经据典地说出了好几条的理由。

下面是foxgab的原文:

貌似忧郁【原文如此】拖延并不完全是项英的问题:

10月12日,毛泽东致电叶挺:“军部应乘此时迅速渡江,以皖东为根据地,皖南战斗部队,亦应以一部北移,留一部坚持游击战争。”由于留下坚持皖南的任务危险大,叶、项互相推让。项英认为叶以军长名义指挥军部和大部作战部队过江较为合适。叶挺坚持要项率部过江,他以军长的名义留下,结果谁也没走成。

10月28日项英致电中共中央,希望对北移总的方针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要么坚持皖南阵地,要么放弃皖南,因在皖南留少数部队是很难坚持的,会被消灭的”。

11月1日中央电复项英:“希夷及一部工作人员必须过江指挥江北大部队;你及皖南部队或整个移苏南再渡江北,或整个留皖南准备于国民党进攻时向南突围,二者应择其一,这一点可以确定;如移苏南,须得顾祝同许可,如顾不许可,只好留皖南。”

11月10日开始,毛泽东认为:“只要蒋介石未与日本妥协,大举剿共是不可能的,”他想以皖南新四军北移作为汤恩伯、李品仙20万大军停止东进的交换条件。接连致电叶、项,暂不要北移,“你们可以拖一个月至两个月。”

11月30日,项英致电中共中央“我是否随部队北移,部队归何人指挥”?中共中央到12月14日才复电项英“项随军队渡江,然后经华北来延安”,又指示:“叶、项二人均以随主力去皖东为适宜。此时项英虽然没有被停职,但处于即将离职情况下,有犹豫不决不敢决策的表现。

12月10日,蒋介石密电顾祝同,皖南新四军北移不准走“东线”,改走铜陵、繁昌直接北渡。派第52师、第108师在“东线”沿途构筑工事准备堵截,又暗示日军在长江上增加了兵力,命令五战区派出3个师到长江北岸、抢走我征集到的船只、构筑工事准备阻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均分别致电项英“北线不能走”。

12月18日、12月20日,毛泽东接连致电叶挺、项英,要叶挺立即过江,“希夷渡江以速为好,不应征蒋介石同意,如蒋反对,便不好过江了。”

12月25日毛泽东在通报中说:“蒋介石内外情况只能取攻势防御,大吹小打,故复电以拖为宜,拖到一月底再说……”。同日,叶挺和项英致电中共中央:“根据情报,蒋介石密电顾祝同,对新四军皖南部队采取‘一网打尽’之计,顽军调动频繁,……请中央指示行动方针”。

(foxgab的全文完)

500

下面是我的回复:

对于先生此文,有几处不明白,向你请教:

一、 你引用的电报,有的删去了部分电文,使之发生严重歧义。比如中央11月1日电,你引用时的最后一句是:“如顾不许可,只好留皖南。”但电报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不是句号,而是逗号。为什么是逗号不是句号,因为这只是半句话,后面还没说完呢。原文中完整的话是:“如顾不许可则只好留皖南(因据来电直过皖北已无可能),但需准备打内战,并蒙受政治上不利(蒋介石进剿新四军的计划是决定了的)。望考虑电复。”

不明白你为什么把“只好留皖南”后面的逗号改成了句号,而故意省略了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因为把“只好留皖南”作为引文的终语,和中央11月1日电的本意就一百八十度满拧了。就好比对某人劝告:“你可以通过偷盗或诈骗发家致富,但要做好被追刑坐牢从此身败名裂的思想准备。”如果把前半句改为句号作为终语,变成:“你可以通过偷盗或诈骗发家致富。”那意思和说者的原意还是一样的吗?对于这般小学生都懂的问题,你是真的不懂吗?

二、你引用的电报,有的模糊了受电对象,极容易造成误读。比如你引用的12月25日“拖到一月底再说”的电报,故意没有写明是打给谁的,而用在这里——讨论中央与项英间电报往还的文字里——则极易使人误认为那是中央对新四军的指示,但实际上那是延安打给重庆周恩来的,是用于外交上的策略,而不是打给皖南新四军的,不是要新四军“拖到一月底再说”的。同样是给周的电报中,还说新四军北移从接电起“须有两个月时间”呢,还好万幸的是你笔下留情没有把它说成是对新四军的指示,不然项英就更是天大的冤枉了。

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在讨论中央与新四军电报往还的时候引出这封电报,又故意不写明受电对象。你既然看到了这封电报,难道看不见它是打给谁的吗?难道不知道这样处理可能造成理解上的错位吗?延安对皖南是一个劲地“催”,对重庆是一个劲地“拖”,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用的是两种策略,两种口径,二者不容混淆,一旦混淆,则势必造成对历史的误读。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是真的不懂吗?

三、你引用的电报,有的没能写明具体发电时间和完整的背景,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你文中所说毛、周、刘等分别致电项英“北线不能走”,毛、周、刘等分别是哪一天的哪一封电报这样说的?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北线不能走了,是不是就只有走南线这一途?你都没说清楚。

关于北移路线,一直有三条之选,一条是走北线经铜陵、繁昌到皖东;一条是走东线经马头镇、毕家桥、竹簧桥到苏南;一条是走南线经茂林、旌德绕天目山,然后待机到苏南。12月25日,中央来电的意见,是走北线和东线两路并行。到了29日,中央仍然坚持同样的意见。但战场形势是变化的,到了30日,中央根据刚刚得到的情报,将原来的意见推翻了,“江南部队分地渡江有危险,皖北让路,蒋虽口头答应,但让出巢、无、和、含四县恐不易,李品仙已在布置袭击我的阴谋,仍以分批走苏南为好。”这样,中央原来北线和东线两路并行的意见,改变成了往东的一路。

实际上,中央对于新四军北移路线的选择,走北线到皖东还是走东线到苏南,并未强制,而是交与新四军决定,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即不能走南线,“向南深入黄山山脉游击,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是最不利的。”(毛、朱、王10月8日致叶、项、胡电)

故意忽视中央特别强调的北移走东线这一意见,单单一句“北线不能走”,极容易让读者误认为北移部队走南线是中央的强迫,是唯一的途经。不明白你为什么既然要说到这个问题又故意说半句留半句,你不觉得这样做会导致读者的误判?

四、 你引用的电报,有的略去了该有的内容,却列上了不该有的内容,阴错阳差,极容易产生错觉。文中列举了项英、叶挺给中央关于顽军调动频繁,准备将新四军“一网打尽”的电报,中央的回电被你省略掉了,中央打给重庆周恩来的电报却被你故意模糊了收电对象列进来了,这又极容易给人造成一个错觉,即项英等看到了局势的不利,主动请示,而延安方面置之不理,仍然坚持“拖到一月底再说”。

实际的情况是,中央在收到皖南新四军军部12月25日的电报后,就在次日连发两电,电报的指示十分的明确,口气十分的严厉,十万火急,急如星火。其中在发给项、周、袁的宥电中说道:“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在移动中如遇国民党向你们攻击,你们要有自卫的准备与决心,这个方针也早已给你们了,我们不明了你们要我们指示何项方针,究竟你们自己有没有方针?现在又提出拖或走的问题,究竟你们自己的主张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就在同一天稍晚,毛、朱二人联名发给项英的宥亥电中,又有具体指示:“你应估计在移动中可能遇到特别困难,可能受袭击,可能遭损失,要把情况特别看严重些……必须把一切机密文件电报通通销毁,片纸不留……”

这是两封著名的电报,特别是宥电,是各种档案史料中公开出版最早的电报,只要是讨论皖南事变的历史,就没办法绕开,不容忽略。再说了,有请示有回复才能构成文章的完整,这是任何一个作文者都懂的道理。不明白你为什么只引用了叶项的请示电,而故意忽略中央的回电,却又将那打给重庆周恩来的“拖到一月底再说”的电报略去了收电对象后列上。你是真的没看到这两封回电,还是看到了不想贴上来?你是真的不能意识到这样做会导致错觉,还是希望读者产生这样的错觉?

五、 关于“只要蒋介石未与日本妥协,大举剿共是不可能的,”“你们可以拖一个月至两个月”的说法,我写过专门的文章进行批驳,参见《关于皖南事变之前中共中央21日电的问题》,这里不重复。

算了,不说了,你想要达成怎样的目的,广大的不明真相的读者也许不能够看明白,但终归还是有人能够看明白,当然你自己心里更是比谁都明白。

最后奉劝你一句,这种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手段,真的不怎么高明。做人,治史,还是老老实实的好。

(较真辩对,打假正讹,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牛戈文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