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MDb上《长津湖》的评分只有5.5,而且两极分化很严重

《长津湖》上映快一个月了,各平台的评分也基本稳定了,其中猫眼评分9.5分,淘票票评分9.5,豆瓣评分7.4。

500

500

500

但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由亚马逊的一个子公司运营,目前有注册用户约8300万人)上《长津湖》的评分只有5.5分,而且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500

之前社区里有个帖子,介绍长津湖上映后IMDb上的最早的两条影评《ashes of time:美国人对中国电影《长津湖》的观感,意外》,他们是这么写的:

第一个评论的标题是:3小时,我本可以去别的地方干点儿啥,为啥要看这部电影?

太糟糕太糟糕太糟糕,早知道我干别的去了。电影拖沓,没啥意义的情节过多。美国大兵的表演毫无感情,像木头人一样。电脑制作的画面也显得很假——差不多是我见过最烂的,还停留在90年代的水准。电脑特效花了那么多钱,却并未表现出相应的水平。唯一的亮点是,亚洲演员的表演很出色。

写这位影评的给《长津湖》打了2分。

500

第二个评论的标题挺文艺:咫尺天涯,对影片既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

离优秀这么近,可又那么远。

《长津湖》本来有潜力成为一部优秀电影——尽管在某些史实上有些不准确。电影几乎不计成本,呈现出来的画面令人惊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零下40度的场景之中。

音效也很逼真——比如飞机发动机和步枪发出的声音,甚至连风声都很完美。与之媲美的是中国演员的豪华阵容,表演很出色,尤其是张涵予作为一个配角出演了一个将军,特别酷。

​不过我想知道,影片中关于美国的部分,不管是台词还是表演为啥都不行?如果这样拙劣的对话和表演只有一两次就算了,可影片多次出现。

如果让幼儿园的小朋友看,这样的表演还勉强凑合。关于美国的部分让电影不流畅了,电影本来看着挺好的,突然冷不丁出现一群美国士兵,还冒出一句:“该死的,难道这些人是天上掉下来的吗?”——这种台词连一个10岁的孩子都可以写得更好。

影片为了表现一个美国军官对自己的失败不服气,手臂一上一下,似乎想要飞起来。麦克阿瑟演得也不行,导演让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演了几分钟,其目的似乎只想告诉观众:我就是你们眼中的坏人,你们讨厌的美国将军,只想把你们炸成碎片!

其实,完全可以拿掉这些关于美国的镜头,就不用3个小时那么冗长了——长到让观众到厌烦。这些关于美国人的表演,就像大学生排演的历史剧。

总之,长津湖作为中美两军之间难得的一次直接正面对决,把这场在严寒中的残酷战役拍成一部电影,本来可以非常优秀甚至令人惊叹,但结果却是电影的冗长让观众觉得厌烦。

500

现在IMDb上对《长津湖》的影评有42条了,一眼扫过去还是负面评价比较多,打低分的评论大多是评论,大概说辞基本上都是“宣传电影”“不符合史实”等。

可以通过下面这条评论感受下,当然说的比这个难听的还有:

对这部电影真没什么好说的,如果不是中国人我甚至不会去电影院。每个情节都想激起人们的情绪,虽然故事很不成熟。有人说这电影不是给西方人看的,只有中国人会看,真的很讽刺。我理解这部电影的目的,但它在很多层面上都让人觉得恶心。多说句,演美国人的演员都很垃圾。

500

不过里面也有些言之有物的评价,比如下面这个:他说影片把美国人刻画的太呆板、冷漠了。

这个影片大体意思是:

不仅中国电影有这个问题,美国电影也有这个问题。首先,这个是娱乐业的生态问题。这类题材太少了,得多搞些这种题目的片子,并且多提供些时间让英语演员多融入这个圈子。

其次,还存在意识形态的问题,当然美国拍的电影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后是文化差异,毕竟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对吧。你看西方人拍二战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的电影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500

有个自称中国人的给电影打了1分,他理由是这样的:

我通常不写负面评论,但这部电影真是令人失望。 我是中国人,我希望这部电影能拍好,但它却是我看过的最差的电影之一。 

吴京的表演确实很精彩,但演员没发挥出最大效果。特效也就是电视上的水平,而且很过时;有个场景是慢镜头下子弹在空中飞过,就像抄袭了“黑客帝国”一样,认真的?看上去花了不少钱,但给人一种廉价的感觉。

故事也很无聊,讲一个多小时就差不多了,不要超过2小时,我旁边看电影的人都睡着了。美国人形象塑造的很差,有人说他们表演不行,我也这么觉得,演技甚至不如刚毕业的学生。

如果不是因为吴京,我都想给这部电影打0分。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