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这头怪兽,这么多年相爱相杀

作者丨木马君

500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有一天,那个你用生命爱着的人,他也会对着你吼。

  在文章里,我记录了小木马有一天情绪崩溃了,变得油盐不进,还对我大吼大叫。后来我用这些年对待木马爸爸的办法,安抚了他的情绪。

500

  文章引起了很多瓜友的共鸣,很多人留言说看哭了,第一次被人理解了。

  当我看到有那么多瓜友真挚地留言,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有许多许多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情绪问题。也许我的一点分享,可以帮到一些困惑的人,可以抚慰一些困顿的心。这让我鼓起勇气,决定再聊聊这个话题。

  我在文章里写道,“只不过是因为曾经深受其苦,所以久病成良医”。

  很多人想让我分享这个“久病成良医”的过程。

  好吧。

  

500

  很多人都会有情绪问题。我不想去仔细区分是抑郁,还是躁郁,是少年强说愁,还是中年人危机。

  就算是平时完全开朗健康的人,也可能会在疲惫不堪时突然情绪崩溃,在与亲近的人争论时突然歇斯底里。

  情绪是一头潜伏的怪兽,有时我们相安无事,有时它突然爆发,驾驭了你,让你昏了头。

500

  我自己算是一个情绪丰富细腻的人。

  很多年前,我和最好的朋友聊天,那时我们才十七八岁,我刚刚因为一件生活小事哭了一场。

  这位女朋友非常优秀理性,而且淡定通透,我从没看过她有很激烈的情绪。

  我说:我羡慕你心理那么强大淡定,不容易受外界影响。

  她思考了一会儿,说:我羡慕你情绪那么丰富,有很多喜怒哀乐,活得那么有滋味。

  这句话我记了好多年。

  那时我才突然意识到:情绪丰富激烈,倒也不是全然的坏事。

  它让你忽而起伏伤感,忽而暴躁易怒,但是没有它,你就不会对生活有这么丰富的感受。

  

500

  上大学的时候,交了男朋友。

  除了情窦初开时的甜蜜,很快也有了生气和争吵。

  倒也不是对彼此不满意,而是常常不自觉地把最坏的情绪都发泄在这个“自己人”身上。

  奖学金没拿到,考试考砸了,甚至是手机被偷了,我都会生闷气,然后对他摆臭脸,继而引发一场争吵。

500

  刚满20的年纪,遇到不顺心的事,心里有很多愤怒,嫉妒,郁闷,丧气,这些情绪横冲直撞,就以最原始自然的姿态宣泄出来,伤到的都是身边人。

  还有时,情绪来的莫名其妙。

  有一回,在实习的公司赶项目,遇到一个bug,困扰了很久。我熬了一个大夜,在办公室调了一夜程序后,bug终于找到了。

  天光大亮的时候,我没有完成工作后的喜悦,也没有立刻回去补觉,而是去了公司的消防通道楼梯上坐着,在那一个人抹眼泪。

500

  现在看来,这眼泪也太矫情了吧。

  当时的我只觉得心里酸酸的,莫名想哭,后来我才明白,我只是累了而已,人疲累的时候,负面情绪就容易浮上来。

  很多人大约和二十来岁的我一样,情绪还在一种“野生”的状态,莫名地焦躁,抑郁,有火就发,常常浑浑噩噩地就被负面情绪驾驭了而不自知。

  

500

  我真正有意识地做情绪管理,只是最近这十几年的事。

  有一段时间,陷入了抑郁的情绪,到了无法自然开解的程度,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心理上生病了,它的杀伤力有多大。

  周末的早晨,睁开眼睛,立刻变得惶惶不可终日,心里想的是“我怎么能把这一天熬过去”。

  很多事情在眼里变得毫无意义,被抑郁情绪挟持住的时候,感觉自己毫无还手之力。

  无论晚上多么疲累地睡过去,凌晨四点却准时醒来,形成了无法控制的生物钟。

  情绪问题严重时,还会引起身体上实实在在的问题,比如胃部烧灼,心慌,全身无力。

500

  尝试去看过医生,根据网络搜索的信息,去了一家“专业”的专科医院,脑袋上带着奇怪的装备,做了很多奇怪的检查,医生说了一些“听上去挺靠谱,其实没有什么用”的废话,后来就开了一大堆药,我数了数,居然有十多种,中药西药都有,像个大杂烩。


  后来我才明白过来,我是去了一家莆田系医院,他们只想通过各种检查和开药收你的钱。那时候百度莆田系医院的事还没爆出来。幸好,我只是花了几千块,就及时醒悟了。

  很遗憾,国内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医疗资源,实在是太匮乏了。

  还有一回,想去一家正规的大医院看看,走进挂号大厅,人山人海,光是挂号就要排队三个小时,立刻给我整抑郁了。

  医生说,定期的心理疏导疗程,你还排不上,在你前面还有十几个随时要自杀的呢。

500

  我们常说,生病了要找专业人士,但是面对心理和情绪问题,想要得到专业的疏导和治疗,困难重重,不仅资源稀缺,而且价格高昂。

  所以,学会自救和自我疏导也很重要。

  

500

  不管是平时的负面情绪管理,还是抑郁深重时的自我疏导,我自己觉得很有用的是以下几点:

  1.认识到它的存在,知道你的身上正在发生什么。

  这一点看上去理所当然,却是我觉得最重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被负面情绪驾驭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等到火发了,架吵了,歇斯底里过了,才感到懊恼,觉得自己真是一个糟糕的人。

  还有时,你如果不幸陷入抑郁,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变暗了,你感到恐慌,无力,像个溺水的人,在这黑洞里无助地沉沦。

  如果你应对情绪有经验,准确知道自己身上在发生什么,你就可以安抚自己:

  没关系,我只是最近太累了,太缺少睡眠,所以才会这么悲观消极。

  或者,没关系,因为最近换季了,秋天来了,所以我才会季节性地低落抑郁。

  又或者,因为我一直在担心焦虑着一件事,所以才会情绪这么坏。

  没关系,都会过去的。

  知道了来龙去脉,便会安心一些,可以更积极坦然地和负面情绪对抗。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知道自己得了感冒的人,他是不恐慌的,因为他心里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可能只是被幼儿园的病毒传染了,在家躺上几天,好好休息,就会没事的。

  而假如你是原始人,不知道感冒这些常识,你突然病得严重,虚弱无力,高烧鼻塞,甚至卧床不起。你是不是很害怕很紧张,觉得自己马上快要死了?

  有时候,情绪问题就像是心理上的感冒,如果你对它很了解,就不会那么无助恐慌。

  如果你意识到你的身上在发生什么,你的坏情绪从何而来,那问题已经消解了一大半了。

  这一点对于疏导身边人的情绪也很有帮助,如果你清楚地看到他正在情绪的漩涡里挣扎,他的话也并不是出于恶意,那你就能更冷静地看待他的坏情绪,并想办法帮助他。

  

500

  

500

  2.把坏情绪和你自己剥离开来。

  既然是做情绪管理,那就要有个被管理的对象。

  很多人会觉得那个情绪失控的自己真糟糕,令人厌弃,并因此产生更多负面情绪。

  没有人喜欢消极悲观暴怒烦躁的自己或伴侣,一个人苦着脸生着气的样子,总是丑的。

  如果把坏情绪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是自己的“坏品质”,那在和负面情绪对抗时就很容易“自己打自己”。

  我觉得,当你感到难以掌控时,不如把负面情绪跟自己剥离开,那个不请自来,不听管束的“怪兽”,才是你的敌人,它只是一时占了上风,驾驭了你。

  当这个假想敌独立存在的时候,你就能退一步去观察它,也会对自己或身边人有更多的宽容。正如我在上次的文章里写的那样:

  我们不必彼此恶语相向,因为我们共同的敌人是那不请自来的负面情绪。

  

500

  

500

  3.找到最适合你的疏导方法

  如果把负面情绪比做水位高涨的堤坝的话,那堵着绝不是最佳的办法。

  大部分时候,它需要以某种方式被疏导出去。

  每个人疏导化解负面情绪的办法都不一样,有的人是运动流汗,有的人是瑜伽冥想,还有的人吃巧克力甜食,看喜剧片。

500

  我自己觉得对我比较有效的办法有两个:


  一个是书写。

  把自己当下的难受,抑郁,焦躁,各种横冲直撞的想法都记录下来。在这些情绪付诸笔端的时候,好像也稍稍地从身体里疏导出去了。

  当心里盛不下的时候,就把它写到本子上。

  以前我有个word文档,里面承载了很多坏情绪。

  有好几年时间,每当下大雪时,就会很抑郁,我就会打开这个文档写下来:

  今天又下雪了,好像坏情绪又来了。。。

500

  第二个办法是向信任的人求助和倾诉。

  有的时候,身边的伴侣可能不是最佳的倾诉对象,因为他关心则乱。

  也可以向你非常信任可靠的朋友求助,不是那种只能吃饭逛街的酒肉朋友,也不是那种想要看你好戏的虚假朋友。

  我一直觉得,和好朋友聊天是一件很解压的事,很多烦心事,坏情绪,倾诉出来,心里就会疏解很多。

  很多专业的心理理疗,做得也无外乎两件事,一个是倾听,然后再告诉你,你为什么会这样,你的身上正在发生什么。

  所以,如果你自己能捋清楚这两点,就能自我疗愈。

  有时候被坏情绪挟持了,即使一时无法排解,也不要太过于恐慌,感冒还要7天才能好呢,偶尔心里闹个雷阵雨,那也是正常的事。

  有时匍匐在低谷里耐心等待,时间过去了,总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

500

  

500

  后记:

  讲真,今天这篇文章我非常不想写,因为人都不愿意展示自己脆弱灰暗的一面。而在公号里分享这些内容,就好像是在裸奔,而裸露内心比裸露身体更可怕。

  我想起,《脱口秀大会》里,Rock聊了自己抑郁的话题,他虽然故作轻松,但是下面的人却笑不出来。大家都觉得抑郁这个话题太沉重了。

500

  一个人说自己抑郁了,别人要么不当一回事,要么带着异样的眼光看他:“真看不出来,原来他心里有病啊”。

  你看,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很多人要么病而不自知,要么羞于启齿。

  其实现代社会情绪问题非常普遍,大家都有病,只是有的轻些,有的重些,倒也不用大惊小怪。

  情绪这头怪兽,这么多年相爱相杀,愿你早日驯服它,不被它伤害,也不用它伤害身边人。

点击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