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失去过两次“爱因斯坦”

周末被小玉同学拉去看了一部电影,看之前我对于电影是什么样的完全无感,要不是因为对DC的《海王》实在无感,估计也不会来看这个听名字就莫名其妙的电影。更何况影片一开始,主演除了张雪迎还算听过以外,真是一个都不认识,这卡司阵容也太弱了吧?

但是对比同一个女演员的剧照,真是天差地别······

上图:《狗十三》

下图:《泡沫之夏》

500

500

但是看完影片却感觉十分值回票价,这是一部国产青春片,明显之前同类作品们的尸山血海并没有影响曹保平导演的发挥。首先这是一部讲好了故事的电影;其次再是一部讲了人话的国产青春片;最后,这还是一部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走出影院还能回想起自己的青春的电影。

一部典型国产青春片和《狗十三》放在一起,至少从各自的海报实在看不出来他们属于同一种电影类型

《李雷和韩梅梅》豆瓣评分3.5

《狗十三》豆瓣评分8.5

500

500

注意:以下部分有剧透!请审慎使用!


影片以带着关中腔调的十三岁平常少女生活开始,李玩同学自小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一天爸爸给她送了一条狗来陪伴她,一开始李玩的内心是抗拒的:找了后妈就不管自己的爸爸,不是好爸爸。

当和女儿的关系出现裂痕时,父亲第一时间只能想到用给零花钱的方式来修复

500

但是小狗脆弱和渴望陪伴的样子勾起了李玩的同情与共鸣,就把小狗留下养起来了,还取名“爱因斯坦”(这还真是个喜欢理科的姑娘)。李玩亲自去菜市场买猪肝做猪肝拌饭,给“爱因斯坦”一碗,给自己一碗,爷爷奶奶都看乐了。

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的。有一天,爷爷去买菜顺便遛狗,没牵狗绳,因为专心给孙女挑螃蟹,没注意到爱因斯坦跟着另一只小母狗走了(果然是个“狗怂”啊,爷爷原语)。第一次冲突开始降临到这个家庭。和爱因斯坦有着深厚感情的李玩,发了疯似的出去找,连来劝自己回家的堂姐和爷爷都不理,甚至因为生气爷爷弄丢了爱因斯坦而在争执中推了爷爷一把。那一晚李玩哭得稀里哗啦,最后只好打印了厚厚一摞寻狗启事,一边贴一边找。这是李玩第一次失去爱因斯坦。

片中李玩失去爱因斯坦的慌乱和担忧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过,我们短暂而疼痛的青春里,曾经珍视的自己的某个原则,一个宠物,一个朋友,一件收藏,都曾因各种原因而离我们远去,有时候甚至是父母、祖父母在推波助澜。失去心头好的痛,往往不被长辈们理解,甚至连做做样子去帮忙找一下都不会。

片中李玩流泪质问一家人“你们根本就没有去找过对不对?”

500

而为了终结少年少女们的执念,长辈们往往会从终止孩子的行为入手,而很少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片中李玩的继母就充当了这样一个不讨喜的角色:她为李玩买了一条同样品种的狗(爱因斯坦二代目),让全家人都谎称找回了爱因斯坦。在李玩的表姐想反驳时用眼神暗示施压,用“全家人找回了狗,你也该识相懂事停下来别闹了”的道德大棒打压李玩。孩子自己的想法,真正想要什么,却从来没有人跟她沟通过。

这个家庭里,缺位的父亲,崴了脚的爷爷,护犊子的奶奶,耐性有限的继母,同心却不能同德的姐姐

500

爱因斯坦二代目让这个家庭的冲突二次爆发,李玩半夜出去找人喝酒解闷,奶奶本来多少年没有出门了,但也放心不下孙女出去找人,结果自己反而迷路了。正准备出门找人的爸爸刚好碰上带着啤酒瓶回来的李玩,父亲的爆发来得很快,母亲走失的担忧、女儿不省心的疲累、工作上的压力已经足够让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失去自控。爸爸打碎了李玩手里的啤酒瓶,割破了手也不管,直拉着李玩上车,一边开车找奶奶一边骂。那一晚李玩哭着挨了揍,被爸爸像拖一条狗一样从房间拖到客厅,哭着给爷爷奶奶道歉。

和别的打子女的父亲要好一点的是,李玩的父亲会反省自己的失态和错误,会跟女儿道歉

500

李玩诚然有错,像这一代多数独生子女一样,错在不该过度自私揪着自己的需求和爷爷的过失不放。但身为父亲,李玩爸爸在这个角色上也没有表现地比稚嫩的女儿更好。他不了解女儿(李玩对牛奶过敏,一喝就吐,但李玩爸爸在饭局上仍然给女儿倒了一杯牛奶,李玩表示不喝牛奶只好拿起了爸爸的酒杯去敬爸爸的朋友张伯伯),对女儿的真实需求也不清楚(以前自己缺位不能陪伴,就买一条狗来陪女儿;后来在女儿和狗有了感情,狗走丢也只是想着女儿别闹事),女儿成长过程中有了问题往往要积压到矛盾爆发才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国内80~90后青少年时期相当一部分人青春期真实的写照。由于政策原因,大部分父母都是只有一次上岗机会,比之第一次为人子女的孩子,父母们同样经验不足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曾经有句话说“一想到成为父母居然不需要考试,我就感到害怕”,代表的就是这种心态。

爱因斯坦二代目勉强得到了李玩的接纳,磕磕绊绊后,她也总算安定了下来,但往日阳光灿烂的少女也变得没那么爱笑了。但父母突然给了她一个惊喜:她同父异母的弟弟。一切在弟弟一周岁生日的时候达到了顶峰:所有人都在围着弟弟转,唱着生日歌,似乎都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只有姐姐李堂注意到了躲在背后的李玩,过来握住李玩的手,却被李玩抽了出来。

贯穿全片的性别歧视线还有很多表现,从弟弟刚刚出生,爷爷决定起名字开始就不公平。“你给女娃起的名字,就随你瞎胡闹了,但这是个男娃,就不能太随便了。”最终引经据典叫昭昭。李玩陪弟弟玩,不小心让弟弟摔倒了,爸爸和继母听到声音马上冲过来,虽然没有责怪李玩,但也都没有关心她,注意力都只在弟弟身上了。而弟弟犯了错用晾衣杆玩游戏不小心戳到奶奶流了血,大人们也只是哄他,李玩指出“应该让昭昭给奶奶道歉”,却被爸爸一句“他还是个碎娃”给敷衍了过去(注:“碎娃”为陕西方言,指代小孩子)。

弟弟带来的冲突在被爱因斯坦二代目咬伤达到了高潮。因为用晾衣杆戳狗玩,惹怒了爱因斯坦二代目。心疼孩子的继母逼迫爸爸把爱因斯坦二代目送狗肉火锅店,李玩拼命恳求爸爸,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爸爸驾车把狗带走了。

二代目虽然来得方式不合适,但也已经和李玩建立起了感情联系。就连物理竞赛拿了奖,爸爸提出“想干啥都行”时,也只是想知道二代目的下落。当看到爸爸把车开到流浪动物收容所,李玩一度还很高兴,但找遍了所有犬舍都没有,李玩才得知当时二代目送过来之后就一直不吃不喝。就这样,李玩第二次失去了爱因斯坦。

影片最后李玩也是在痛苦与疼痛中成长了,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收敛了自己的情绪。面对大人给自己夹的狗肉,不再流露任何负面情绪,而是会在父亲、继母、姐姐惊愕的目光中笑着说“谢谢”然后吃掉。这大概就是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有的收场,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够体面一些,有的人则多少有些难堪。

 


影片的中文名《狗十三》,狗寓意着陪伴李玩的两条“爱因斯坦”,十三则寓意着十三岁的李玩。私以为张雪迎在16岁的年纪饰演13岁的少女,除了身高略微不太像初中生之外,表演和妆容还是很到位的,作为95后的小花旦,还是有点小惊喜的纯素颜出镜,青春痘和不经修饰的皮肤,这才是正常的青春的样子,没有那么多磨皮和美颜。英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就是指代一代目和二代目的更替下主角的成长。李玩后面在街上碰见了爱因斯坦一代目,却深怕被认出来,也许是怕回到自己身边会更惨,也许是怕现在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样子被爱因斯坦发现。在她能够笑着说出“刚才我好怕它认出我扑过来”这句话时,十三岁的少女就已经长大了。

​曹保平导演还用了很多意味深长的暗喻在影片里。女主相信的平行宇宙、女主荡面条的独特吃面姿势、楼上的晚间鸟鸣来自一个喜欢模仿鸟叫的精神病人、喜欢一个女生就在身上纹上女生名字的少年。看似荒诞又有着浓烈黑色幽默气息,给本片打下了意蕴深厚的注脚。

长大是一条连续但会突然在某一点不可导的曲线。这听起来不符合认知。长大似乎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又确实可以找到突变的“那一天”。没人注意到我们是在什么时候突然长大,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那一天之前,你还在担忧晚上的作业和心仪的对象。那一天之后,你成熟稳重,温婉娴静,西装革履,雷厉风行。 没人在乎,中间的这一天,你和你的玩具都经历了些什么。曹保平导演让我们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回溯一下自己丢掉“爱因斯坦”的那一天。毕竟,那是只有自己才会记得的成长史诗。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