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神论史》连载23——曹操“性不信天命之事”

编者按:为宣传科学无神论,从9月10日起,我们将连载李申的专著《中国无神论史》。李申,1946年4月出生,河南孟津县人。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儒教研究室主任。2002年转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中国无神论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国反邪教协会副会长。

500

第五章 秦汉时代神人关系的新见与对旧神祇观念的否定

九,曹操“性不信天命之事”

儒教的天命理论,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做天子,也就是做皇帝,一定要由上天批准。所谓“君权神授”,就是说,做皇帝的权利,是上天赋予的。

儒教经典《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被当代许多哲学史家认为是商周之际社会思想的重大转变。其核心意思是说,只有那些德行好的人,才可以做天子。从另一面说,假如天子德行不好,上天就可能废掉他。在周人看来,商朝之所以失败,被周人取代,就是因为他们失德,被上天抛弃:“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尚书·召诰》)是周人对他们做天子合理性的最重要的解说。

500

从此以后,“有德者必受命”,成为当时社会思想的基本信条,也是儒家的基本信条。

到了汉代,儒者们也都相信,有德行的人物,就应该做天子。西汉末年,著名的儒者刘向曾向朝廷上书,劝皇帝修德:“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世之长短,以德为效……孔子所谓富贵无常,盖谓此也。”(《汉书·楚元王传》)

然而西汉末年的汉朝皇帝们,少有德行可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莽不仅依赖自己的外戚身份,也依赖自己的儒学学问和道德修养,半是阴谋、半是推举,做了新朝的天子。

然而这位刚刚还被认为是有德的人物,并未能使天下太平。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刘秀占据了上风。这时候,一个叫隗嚣的,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拒不承认刘秀的地位。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在当地避难,曾著《王命论》,认为“以为汉徳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后汉书·班彪传》)劝隗嚣归顺刘秀。隗嚣不听,终被消灭。

与隗嚣类似,还有一个公孙述,占据四川,也认为是天命所归,自称皇帝。后来也被刘秀消灭。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军阀割据。西汉末年的一幕幕悲喜剧又重新上演。原为汉朝臣子、也是著名儒者的人物纷纷觊觎帝位,自称天命。被誉有“四世三公”的袁家是当时最非显赫的家族。新一代传人袁术,本人孝廉出身。自认为就是谶言中要“代汉”的“当涂高”,又援引河内人张炯所献的符命,僣号称帝,失败后惨死;刘表,被称为“八顾”之一,是著名的儒者。做荆州刺史,自称天命在身,遂违背礼制,郊祀天地,为称帝做准备。袁术的哥哥袁绍,青年时期和曹操是好友,曾向曹操出示一枚玉印,表示天命所归,“操笑而恶焉”(《郝氏后汉书》卷二五)。至于那些自以为姓名符合谶言,或者偶尔得到玉印,以为天命在身的,又不知几人。

500

曹操做了宰相以后,于建安十五年作《明志令》,其中讲述了自己从一名孝廉,由于时势所迫,一步步做到宰相的历程。也援引了袁术等人自以为名应谶言,又从孙坚那里得到传国玉玺,好像天命有归,于是称帝,终至败亡的教训,说自己“性不信天命之事”。实际上,也就是不信那些谶书、符瑞所诏示的所谓天命。在这个问题上,既是从众多历史事实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也表现了曹操明智、现实的无神论思想。

曹操晚年,孙权向曹操称臣,并称说天命,鼓动曹操做皇帝。曹操把孙权的来信给臣子们看,并且说道,这孩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这时候,朝廷上的臣子们以陈群、桓階为首,援引谶言、纬书以及当时流行的所谓“黄天当兴”,认为汉朝气数已尽;曹操的亲信夏侯惇也向曹操进言,说曹操已经得到民众拥护,应该“应天顺民”,自称皇帝。曹操说,假如天命真的在我,我愿做周文王。也就是说,自己坚决不做皇帝。

曹操“性不信天命之事”,又表示即使天命在身,也只要求做个周文王,自己在世时坚决不自称皇帝。既是政治上的明智之举,也是对当时流行的以谶言、符命为所谓天命的批驳和蔑视。

著名的思想家仲长统,曾做曹操参军。《后汉书》本传说他“毎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于是著书《昌言》,其《理乱篇》道:

曰豪杰之当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者也。无天下之分,故战争者竞起焉。于斯之时,并伪假天威,矫据方国,拥甲兵与我角才智,程勇力;与我竞雌雄,不知去就。疑误天下,盖不可数也。角知者皆穷,角力者皆负。形不堪复伉,势不足复校,乃始羁首系颈就我之衔绁耳。

在仲长统看来,生当乱世,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真正“受命之圣主”,不过只有刘邦、刘秀而已。其他人,都是“伪假天威”。也就是说,那些称天命的,其实并没有“天下之分”。但是由于认为自己“身当天命”,就“伪假天威,矯据方国”,发动战争,与别人竞争雌雄。这样的人,不是终遭杀身之祸,就是被虏被囚,成为罪人。

仲长统说,真正受命的圣主,都是认真关心民事的人。所以他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那些谶言、符命之类,都是靠不住的。

500

和曹操一样,仲长统作为汉代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并不否定真有天命存在。他们相信真的天命,否定的,仅仅是那些被认为体现于谶言、祥瑞中的天命,也就是否认假的天命。虽然如此,否认假冒的天命,也是可贵的无神论观念。

可惜的是,在古代社会普遍相信鬼神的思想氛围中,即使这假冒的天命,因为有巨大的利益诱惑,也还是不断的被人推上历史的舞台。特别是每当社会动乱之时,也是这种假冒天命泛滥流行的时期。

对于我们来说,天命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东西,也无所谓真假。然而在古代社会,无法不相信鬼神。相信鬼神,鬼神意志的表达,总要取一定形式。汉代的谶言和祥瑞符命,是当时所能找到的最适宜的表现形式。所以尽管不断有人反对,但这类东西的影响,只有到封建社会终了,才有可能彻底消除。

十、秦汉时代无神论思想的主要进展

秦朝完成了国家领土的统一,汉代进一步完成了思想的统一。对于汉民族的形成,对于统一封建帝国的缔造,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汉代形成的儒教,对于古代中国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反对正统教义之外的淫祀和迷信的活动,也为后世树立了好的榜样。汉代反对正统教义的思想斗争,也具有重要的无神论意义。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500

一、在国家层面上正式提出了反对巫术的任务;

二、整顿了不合规定的祭祀,否定了一大批神祇,对于规范宗教生活,节约社会资源,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家某些官员自觉进行的反淫祀行动,为后世的国家官员做出了榜样;

四、汉代国家兴起了特别荒唐的被称为“谶纬迷信”的神学形式,反对谶纬迷信的行为,也成为后世人们坚持正确思想的榜样;

五、汉代最重要的神学形式是“天人感应”,王充对天人感应的批判,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六、王充反对人死为鬼,为后世反对鬼神迷信,树立了榜样;

七、汉代学者在天文学领域反对神学迷信的斗争,也为后世学者作出了榜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