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才,中国人最不待见的脱口秀?

  昨天,你看过《脱口秀大会》的总决赛(上)了吗?

  漫才组合“肉食动物”成功喜提热搜。

  然而,网络上的大部分观众对这对组合的评价却是尴尬、无趣、看不懂。

  漫才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表演形式?为何如此受到《脱口秀大会》的关注?又到底与传统相声有着多大的区别?

  今天,小印来聊聊漫才。

500

  脱口秀大会力挺漫才?

  展望历届《脱口秀大会》,虽然肉食动物并不是第一对出现在节目中的漫才组合,但全国7强已经是历届漫才组合得到的最好成绩。

  不过,哪怕成绩如此,肉食动物也要面对一个尴尬的问题:大部分观众都看不懂“漫才”。

500

  只要节目进行播出,弹幕就一定会有“看不懂”“无聊”等尴尬的评语出现。

  漫才,“水土不服”。

  一边是网友们觉得尴尬,另一边《脱口秀大会》却在不停的进行安利、推广这种喜剧形式。

500

  喜爱《脱口秀大会》的观众可以发现,无论是早年的第一季还是现在的第四季,漫才从来没有离开过《脱口秀大会》的舞台。

  漫才,似乎已经成为《脱口秀大会》的一大特色。

500

500

  像橙色预警、肉食动物等,两人结伴的漫才组合已经不在少数,甚至还出现了以昌叔为例的单人漫才表演。

  甚至因《脱口秀大会》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漫才节目也出现在大众眼前,比如综艺节目《认真的嘎嘎们》,肉食动物也曾参与过录制。

500

  然而不管是谁表演漫才,观众似乎都不“买账”。

  “尴尬”、“无聊”、“看不懂”已经成为国内漫才表演的标配。

  尽管漫才在观众眼中依然是十分尴尬的表演形式,但《脱口秀大会》作为国内较为前沿、新颖且极具影响力的喜剧表演节目,理应对其他语言类搞笑表演形式进行包容、推广。

500

  不过话说回来,漫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演形式?和中国传统相声又有着多大的区别?跟着小印咱们继续往下看。

500

  同为“相声”区别能有多大?

  在日本,只要提起“搞笑艺人”,那一定就是漫才所代表的喜剧形式演员。

  漫才起源于日本传统表演形式“万岁”的喜剧,由两人组合进行演出。

  其中一人负责吐槽、输出,另一人则负责耍笨、装傻,承受并配合上一个人的搞笑输出。

500

  在表演上,漫才确实有点类似于我国的对口相声。


  相声中的逗哏与捧哏,也是一人负责搞笑,另一人负责接应,使一个包袱、段子形成一个完整的主体,有头有尾。

  但不同的是,相声讲究“三分逗,七分捧”。

  漫才可能只是盯住负责搞笑的一人即可,因为另一个人只是为了烘托气氛、增加笑点。

500

  虽然在位置上,漫才与相声及其相似,但叫法却“大相径庭”:漫才的两位演员一般以上手、下手进行称呼:下手居左边,上手居右边。

  因日本文化以右为尊,所以右边的上手负责搞笑,与传统相声刚好相反。

  并且,漫才的包袱、笑点大部分都来自表演者,比如两人彼此之间发生的误会、双关语或者谐音字等。而节目是否受观众欢迎,也是取决于演员自身的风格特色。

500

  因此,漫才大部分作品都是演员自编自演,只要观众喜欢且个人风格明朗,基本就算是成功。

  除此之外,漫才在节奏、速度的把控上,一般是以高速为主。

  表演者在短时间内甩出多个包袱,最快甚至需要两人每进行一次对话就要产出一个笑点。

  而我国传统相声,开端则是以聊天为主,随着节奏加快,慢慢产出笑点让观众适应、接受。

500

  同时,传统相声的内容多为生活或者历史中的趣闻,而漫才的创作灵感来源多为表演者的“脑洞”。

  所以,漫才对演员基本功的需求较低,它语言表演者通过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来吸引观众,实现以个人风格为主。

  甚至在漫才作品上,也是要先确定表演者的风格,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演绎。

500

  但我国传统相声,其本身有着极其严格的师承关系。很多经典作品也是代代相传,所谓的“说、学、逗、唱”更是一个老师一个样。

  比如一些传统的段子,哪怕现在可以在网上查出,但如何进行表演、节奏如何把控,哪些包袱可以逗笑观众,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师傅一句一句地进行教学。

  如果说,漫才的成功在于演员自身携带的特色风格,那相声的成功则刚好相反,依靠的是演员长时间进行学习、修炼,得到的基本功底。

500

  从本质上来说,漫才、相声、脱口秀都是语言类的搞笑艺术,但内容形式却差别甚远,因文化、国别、喜好的不同,受众群体自然也差别较大。

500

  不过,小印还是要说一句,虽然相声与漫才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但我们还是要尊重艺术、尊重表演者。

  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漫才也会非常受到中国观众的大力欢迎。


500

  因何,漫才如此尴尬?

  其实,漫才作为日本国宝级别的喜剧表演方式,在全球有着海量的粉丝群体以及忠实受众。

  但为何到了中国,漫才就变成了难以理解的喜剧形式,甚至成为了尴尬的代名词?

  最为主要的原因则是“水土不服”。

500

  要知道,漫才并不能算作“脱口秀”,而《脱口秀大会》的大力推广也是把漫才放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漫才是一种类似于双人相声的喜剧表演形式,与脱口秀相比最主要的区别为:脱口秀是依靠语言内容进行笑点输出。

  漫才则是依靠现场表演进行笑点输出,不仅节奏快,语速相比脱口秀也明显加快。

500

  因此很多观众都在表演结束后反映了同一个问题:如果开了倍速,就很难听清理解演员想要表达的内容。

  这对大部分有着特殊喜好的人群并不友好。另外,漫才的快节奏演出方式,无法给观众留下太多的思考空间。

  因此,漫才很难形成一个有热度的笑点,观众可能当时听完觉得有意思,但之后就再也想不起来自己听到了什么。

  没有一个成熟的记忆点,及时行乐确实不太适合中国观众。

500

  另外,在表演上,观众很难与漫才演员共情

  漫才演员需要提前设定一个假定性的场景或世界,才能进行表演,但观众则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漫才演员设定的世界。

  因此,虽然演员的表演已经结束,但观众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笑点来源可能就真的只剩尴尬了。

500

  并且,漫才演员的组合配置,虽然类似于我国传统相声,但其实在本质上并不太适合中国观众的胃口。

  要知道,相声当中的“捧哏”是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的舞台角色,需要将整个作品进行解读、回答观众的问题,再配合逗哏演员进行表演。


500

  而漫才组合当中的捧哏也就是下手,其作为一种吐槽体质,可以在短时间内给观众带来笑点或乐趣。

  但长时间的观看后,厌烦程度会逐渐超越乐趣,成为主要的观看感觉,这个时候漫才中负责担任小丑角色的下手,自然更容易让观众感到烦闷。

500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是很多观众认为“漫才”当中的笑点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其实这也跟中日两国“说笑”文化的差异有关。

  中国自古传统便是艺术来自生活,无论是哪种曲艺艺术,也都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最后再回到生活。

  而来自日本的漫才,题材大多属于超现实作品,在本质上就迎合了日本生活的快节奏,以此直接来到中国,自然无法受到观众的喜爱。

500

  同时,漫才在中国的流行只是最近几年,因受到了《脱口秀大会》的推广才逐渐登临舞台,观众并不是十分了解漫才。

500

  无论你是否喜欢漫才,不妨可以秉持着多元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