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搞物理化学的博士都跑去中学当老师,那就挺搞笑了

【本文来自《博士应聘中学教师,工人日报:“鲶鱼效应”值得期待》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如果是教育相关专业的博士去中学当老师,我觉得是鲶鱼效应,是优质资源下沉的好现象。如果是本来是搞物理化学的博士都跑去中学当老师,那就挺搞笑的了。再这么弄下去,要不要搞核物理的也去发达地区的中学当老师教中学生核物理?学生考核选拔绕不开教学大纲,你就算把中科院院士弄去当中学老师,还不是得围绕着那张考试卷来教学?还是说弄个博士去教物理化学,就能撇开试卷天马行空的教高深内容,然后中考高考考个不及格?想改变教育面貌,先着手改变应试选材。要改变应试选材,先得改变就业择业环境。反着来只能是把这些博士丢进教育困局的围城里,被环境同化。这不是鲶鱼效应,这是新一轮的教师就业内卷。这么发展下去,以后不读个博士敢去应聘中学教师么?

赤裸裸的资源错配就别丧事喜报。之前不是有个中科院合肥核能安全研究所90多人集体离职的新闻么?如果只是个别现象,那还好说。如果形成了规模,不正视这个问题,等有一天形成积重难返的大趋势,这些本来该去搞科研的基层活水,未来科研的中坚力量,都去降维打击应聘中学老师了,未来某个时间出现科研人才断层,看到时候还有没有人轻描淡写的说这是鲶鱼效应。

要么就是社会总体上没那么多研究岗位和科研经费,缺的是教育专业,那大学出那么多没就业机会的博士干嘛?多培养些教育专业的不好么?另一方面,天天抱怨国家人才流失,基础科学研究薄弱,某些民粹天天骂那些出国的学者,那为啥这些博士寒窗苦读二十几年,宁可去中学当老师不愿意去搞研究?宁可出国不留在国内?不解决科研工作者的实际问题,就别怪他们另谋生路,别抱怨国家科研落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