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小岗村1966年的粮食年产量反而比之前1955年时的少88%[图]

   
大家知道,著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村民偷偷的在1978年12月开始实行“大包干”,掀开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从公社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渡的序幕。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生产队的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13.3万斤,相当于它自己此前1955年到1970年那15年的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年收入则达到了400元,是上一年——1978年(22元)的18倍!而小岗村在1955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成立“高级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小岗没经历过互助组和初级社这两个阶段,是直接进入高级社阶段的),粮食的年产量开始不断地减少、下降,到它成立人民公社十周年,即1966年时,粮食的年产量变得只有1955年的12%了,就是说减少了88%!到1976年时,也仍然比1955年少80%。我是从“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中得知这个情况的,那本书中是这样说的:

     确实,小岗农民只想有碗饭吃,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在严宏昌家,他的妻子段永霞向笔者介绍说:“实在是饿怕了,逼出来的。”(楼主附注:当时严宏昌是小岗生产队的副队长,而笔者,即这本书的作者李锦是新华社的高级记者;“逼出来的”是指此前偷偷开始私自实行“大包干”) 她说,“小岗人过的是啥日子啊。磙子一上场,先交国家的粮。场光了,粮也光了。接着,就出去要饭。我是1968年嫁过来的,生了孩子就要饭,把孩子背在身上,夜里爬火车朝南走。也没钱买票,老被车上人赶下来,挨过多少骂,背地里流了多少泪。刚分下来那一年,也没饭吃,干活干不动,就让9岁的大女儿出去要饭,送到地里。”

500

段永霞向笔者介绍说:“实在是饿怕了,逼出来的。(指私自实行‘包产到户’)”

      显然,是因为饥饿逼迫农民起来变革的。我们离开小岗村,把视线放开点,可以理解“包产到户”首先在凤阳乃至安徽兴起的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1977年11月凤阳县有617人外流在上海,上海市委书记彭冲报告上送中央,华国锋指示说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12月,上海南汇县一农民写信给党中央,反映不少安徽人在那里要饭,中央领导又批转给安徽省委,要求带回他们。上海市1至10月收容安徽外流人员1078人,其中滁县地区有700多人,而凤阳县就有600多人。

      1978年末“大包干”在凤阳兴起也有其特殊的“地利”因素。我在小岗村了解到这里的农民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一段特殊经历。在成立农业高级社前,这里的农民一直是单干,竟没有经过互助组与初级社(楼主提醒大家注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不等于“人民公社”,成立高级社是农业集体化的第3个步骤,成立公社则是集体化的第4个步骤)。当时,这个村户均占有耕地33亩,耕牛0.8头,劳动力占人口的51%,基本是我国农民理想的“三十亩地一头牛”的经营规模,农民的日子过得很好,当时,没有产生过“集体生产”的念头。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社高潮的迅猛出现,办社工作队硬要小岗农民“一步进天堂”,由单干直接进入高级社。强行拉走未入社农户的耕牛,割掉他们地里成熟的庄稼。这年冬天小岗生产队一下子死掉17条耕牛,人均年收入由80元左右一下子降到55.5元。小岗人搞单干时,连续4年每年向国家交粮食2万-2.5万公斤,而在1956年后,连续23年吃国家的“返销粮”。小岗人算过这笔账,人民公社成立十周年时,小岗人粮食总产仅是1955年的12%,人民公社成立二十周年时,粮食产量仅是1955年的20%(楼主批注:由此可见小岗村1966年的粮食年产量比1955年少88%,1976年的年产量比1955年少80%)。小岗人不会忘记单干时的“黄金岁月”,他们走上“大包干”之路,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而作出的选择。

500

第一张图——那张彩图是我从作者的博客上找到的,书中的这同一张图则是黑白的。

     1978年时的凤阳县委副书记支道友以亲身经历,向我介绍凤阳县在1961年后搞“包产到户”的情况。他当生产队会计时,包28亩田,仅7亩烟叶就卖得1700元钱。1977年,他在黄泥铺时向农民讨教,怎样才能把生产搞上去时,有个姓李的老农对他说:不要你机械化、水利化,只要你分田到家。我家5口,只要你分5亩地、5把锄,连牛也不要,让我有权种自己的地。他当时就把农民的话在县委常委会上作了报告。(下面的是原书这一页的实物图)

500

500

500

图为该书的作者李锦。而70年代时他是新华社的记者;他从70年代末开始担任新华社记者以后的二十来年时间里(尤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常年下乡对多地的乡村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另外,下面这篇新闻报道中则说1979年,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第一年的粮食产量是1955年-1970年那15年产量的总和!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带头搞分田到户,是这辈子最自豪的事

转自总部位于成都市的四川报纸《华西都市报》2018年5月28日那一期的第“A2-3”版,那一期《华西都市报》的电子版的具体地址则是: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80528/vA1.shtml

500

“大包干”发起者、领头人严宏昌。 杨雪 摄

   【人物名片】   严宏昌

 男,汉族,1949年9月9日出生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个贫苦农家,初中文化,曾担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队长,小岗村民委员会主任。“大包干”发起者、领头人。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民召开秘密会议,他带领小岗村生产队的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把队里的土地分到了户,首创“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有一个“大包干”纪念馆。一个挂满了肖像的通道,左右两边共18人,右边第一个,就是严宏昌。  40年前的一个冬夜里,时任小岗村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牵头,与小岗村另外17个“当家的”一起,在一份承诺书上按下“红手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18个人用“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分田到户——“大包干”由此开始。

  1979年的秋天,改变吃“大锅饭”、出勤不出力的现状仅一年,吃不上饭的小岗村迎来了最满足的时刻: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上一年22元的18倍。……(后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