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沫凡,苦尽甘来
作者| 阿一
来源| 最人物
朴素的道理正在被验证,时间终究会回答一切。
潮起终将潮落,潮落又待潮起,将来是什么样,无人可以预判,但在人生的前30年里,张沫凡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算数。
张沫凡说话的节奏很快,脱口而出的每一个字仿佛都踩着鼓点。
采访一开始,她便礼貌地跳过寒暄,直奔主题,“来,我们开始采访”。如此,在一个行程到下一个行程的车上,在她局促的休息时间中,「最人物」开启了这次谈话。
她脸上不易察觉的倦意也是在那一刻一扫而空,像一个开关被打开,突然滔滔不绝,进入一种明确的工作状态。
一旁的工作人员说:“沫凡已经连轴转半个月了。”
时代在变换,流量在更迭,11年前张沫凡成为网红,11年后依旧为此忙碌着,在网红成为“昙花一现”代名词的当下,无论谁看,这都是很好的成绩,然而其中的选择与阵痛,冷暖自知。
张沫凡生于1991年底,再过几个月,即将年满30岁。
“人家都说网红是青春饭,这碗饭我从青春吃到了中年。”长期浸泡在互联网世界,用自己打趣,是张沫凡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然而,年龄和岁月似乎没有改变她大开大合的处世风格,3个月前她又一次冲动了:
到新疆去!
故事的起初,是一次无意的种草行为。今年5月,张沫凡为国外某品牌西梅汁拍摄的视频成为全网爆款,一时间销量斐然。然而不久之后,她却听到了品牌方坐地起价的风声。
彼时,她主动联系该品牌方试图沟通,但对方傲慢的态度引燃了她性格里的“轴”。
“以我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性格,我决定自己做,中国地大物博,我不信做不成西梅汁”,她回忆。
6月19日,在山东援疆大仓东移项目的牵线下,她第一次到达新疆,“当时没多想,我就是想看看新疆的西梅和国外的西梅哪个强。”
张沫凡在新疆喀什岳普湖县西梅种植园
目的地位于新疆喀什岳普湖县,农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当地人种植西梅的历史并不算长,除了每年秋天卖一季鲜果,他们也在寻找其他出路。
由于常年日晒,果农们的肤色变得黝黑,关于西梅的命运,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曾经想过找主播带货,但是市场太复杂了。”
彼时,她看到树上的西梅还是绿色的,但果农眼中都充满了希望。站在那片土地上,她希望自己可以为这个地方、这里的人们做点什么。
回到北京,她开始遍寻可以合作的果汁厂,但西梅汁制作工艺的复杂让她始料未及。
由于西梅含有大量果胶,出汁率低是导致其市面上鲜少可见的原因之一。张沫凡的一位粉丝有一间家族式经营的果汁厂,她也曾向她伸出援手,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时间很快就到了8月,果实即将成熟下树。西梅是一种需要数着日子,等着吃的水果,短暂的储存期让她的压力与日俱增。
在新疆参观期间,她听到果农看着掉在地上的西梅感叹“这都是钱啊”,让人心有不忍。
山穷水尽之际,粉丝们开始自发在评论区艾特老牌果汁国企汇源,而此时汇源也研究西梅很多年,正苦于没有合适的时机。
双方一拍即合,张沫凡唯一的要求是:用新疆的西梅。
至此,用时100余天,国产西梅汁计划落地推进。后来,在9月25日、26日两天的“张沫凡国货节”抖音直播带货中,首发的30万瓶西梅汁一售而空,成交额高达449万,而她选择分文不取。
她说:“我觉得商人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赚钱,什么时候不该赚钱。总有些事的价值是无法用钱衡量的。”
张沫凡西梅汁事件纪录片
国产西梅汁脱销的第一天,张沫凡收获了大量好评,与此同时,一些无端揣测也相伴而来。
这就像她11年网红路的缩影,作为第一代带货网红,她享受过时代风口的红利,也在真实的恶意和虚拟的枪林弹雨中感到迷茫。社交平台所渲染的阶层跃升神话掩盖了情感的颗粒度,真实生活的痛苦和无助在这之下被隐藏。
张沫凡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小时候,我父母很少表扬我。”她是在棍棒下成长的一类人,不受认可让她常常深怀不安。
2008年,张沫凡被父亲送到国外读高中。彼时,父母都希望她能按照他们规划的路线,踏踏实实过一生。因此出国之前,她们约法三章,念完高中、大学,之后念研究生,回国就业。
然而,彼时的张沫凡,心思并没有放在读书上,她靠做小生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当她告诉父亲这个好消息时,却遭到了斥责。那一次,她原本是准备迎接赞许的,意外反转,像拳击选手,在那个瞬间被打懵了。
年少时的挫败,在年少时便有了答案。
父母管束没能阻挡她的脚步,她将战场转移到了淘宝店铺,开始了创业的原始积累,也引发了与父母之间更加激烈的碰撞。
在一场冲突中,父亲将她的库存全部砸烂了。那天之后,张沫凡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抵抗,“我当时想着,我什么时候做好,就什么时候回去,不想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这世界上,有一种战争是稳赢的,就是子女与父母的战争。不到半年,父亲便与她和好。而她也在后来的事业中第一次收获了来自父母的认可。
“这是我之前获得不了的,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事业,我可能会失去这份表扬,”张沫凡说。
2010年,张沫凡外加几个客服,做起了“美沫·艾莫尔”品牌,专注美妆行业。早期的她什么都需要学,不懂淘宝店铺装修,抓取流量、供应链和公司制度管理等等,她就买电商类的书,买课程去学。
与此同时,她从未间断在微博等平台与粉丝的交流。张沫凡说,粉丝是她的初心。在与父母冲突不断的那几年,粉丝成为她倾诉的出口,她生命中缺失的鼓励大多都是从粉丝口中获得,所以她始终将他们认作自己的底线。
2016年,随着微博流量红利的崛起,张沫凡早前积累的大量粉丝,让她登上新的台阶,一年之后,她的业绩突破1亿。
张沫凡的发展轨迹一直紧紧咬合着时代的齿轮。2019年3月7日,她进入直播赛道,并且很快做到了头部主播,最高单场带货超过6000万。
到了2021年谋求转型的明星和试图入局的网红如过江之鲫,已经在直播间站稳脚跟的她,却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向抖音,并且将直播工具化,选好产品、深耕内容才是她聚焦的问题。
在张沫凡看来,抖音是一个流量分发逻辑更加公平的平台,算法面前,人人平等,这让她心有余力与粉丝做更多沟通。
“在我拿不定选哪个品时,我就会在我的社群中做一些问卷调查,让粉丝们列出他们想要购买的清单,这样我就知道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去做好这个市场。”
这次的西梅汁事件,同样不乏粉丝的谋划,她愿意去做那个破壁者,让每一款产品背后,都有消费者的影子。
张沫凡与粉丝们
入局11年,在不同阶段,不同发展的关口上,张沫凡都超前布局,探索新的模式,往往刚破浪突围,就已经开始乘风而上,冲进下一个浪头。
一轮潮起终有潮落,而真正让张沫凡逃离行业周期惯性的,是2017年开始的逆势而行。
很多人是从偏见开始了解张沫凡的。
起初,是关于“网红”二字的偏见。这个词描述着社会中以她为代表的新群体,同时也助长了刻板印象在舆论中的蔓延,把人扁平化的标签,必然引发非议。
张沫凡深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打破偏见的只能是实力,“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抓到,但是专业能力是可以自己去提升的”。
而今11年过去,在批量制造网红的年代里,当流量带来的注意力散去之后,依靠不断更新自我沉淀下来的东西让她一路高歌猛进。
但她坦言自己并非没有低沉时刻。
2017年,她在站在演讲台上,提出了希望大家支持国货。
这当然是场冒险。
那几年,电商行业的热钱纷涌而至,人人赤膊上阵,想分一杯互联网红利的羹。国货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多以模仿国外大牌为主。
于是乎,随着张沫凡的发声,围观者在对于她作为网红的偏见之上,又叠加了对于国货的偏见,有人甚至认为她不过是想贴“爱国”标签。
但就像小时候不满学校和父母的管教方式,张沫凡说,她不希望有任何人的干涉和束缚,去妨碍她的选择,在支持国货这块阵地,她坚守至今。
作为行业内的人,她有自己的品牌,参观过几十家国货工厂,她亲眼目睹如今的中国,也开始陆续出现一批企业家、匠人,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打磨技艺、精研产品。
后来的4年,她将自己大部分精力都投注在筛选国货、推荐国货上,她相信只要善用流量,一个人也可以成为千军万马。
2019年9月26日,张沫凡推出第一届国货节,按照她的选品标准,通过的国货产品寥寥无几,但脱颖而出的十几个品牌仍旧在她的努力下被推到人前。
之所以严格选品,张沫凡说:“如果国货经得起市场检验,就不会成为消费者长期拒绝的理由。”
就这样,她将国货节坚持到了第5届,虽然坚守的过程如石子落水,无声无息,但事实证明,只要有足够多的石子聚合在一起,一定能在湖面上打起一层又一层连绵不绝的涟漪。
今年,在更加严苛的标准之下,大多数产品都通过了张沫凡的筛选。与此同时,人们在购买行为上,逐渐从原来的“流量思维”,变成了现在的“价值观思维”,这或许是时代给予她的回应。
在9月26日结束的第五届“张沫凡国货节”上,总成交额高达2319万,按下直播键的那一刻,释放与喜悦同在,她不需要痛斥偏见,她嘲讽偏见。
未来,她希望做国货品牌投资人,用一种文化连接品牌价值观的方式,帮助中国本土国货品牌走向世界,也带动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信心。
张沫凡与国货
张沫凡生于北京,在她5岁那年,几个文学青年“鼓捣”出来一本书《中国可以说不》,提出要抵制洋货,爱用国货。那年夏天北京持续高温,但比北京天气更热的是这本书300万册的销量。
那一年,张沫凡的姥爷还在教书,常常对小孙女说,咱国货好,不用洋牌。
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很多年后,面前的小女孩正在尝试让更多人接受中国创造和中国制作。
朴素的道理正在被验证,时间终究会回答一切。
潮起终将潮落,潮落又待潮起,将来是什么样,无人可以预判,但在人生的前30年里,张沫凡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算数,她遵守着适者生存的不变法则,也活出了自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