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币对宋朝来说,负担重。

作者|   食堂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500

  宋真宗赵恒半身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01

  岁币,很多朝代都有,以宋朝最为出名。

  宋真宗景德元年十二月(1004年1月),宋、辽在澶州达成和议。

  和议规定:

  第一,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瀛、莫二州),不侵犯边界,不收留对方叛臣贼子。

  第二,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第三,宋辽约为兄弟之国,按年龄排大小,宋真宗是哥哥,辽圣宗是弟弟。

  (宋真宗比辽圣宗大四岁)

  天上掉下个小弟弟,弟弟家还有个婶娘萧太后,宋真宗这个做侄子和做哥哥的,当然得包个大红包(赐币)——除了签约现场,给辽弟弟包了白银3万两和绢3万匹绢,以后每年还给辽国:

  白银10万两

  绢20万匹

  岁币由此而来。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这对死对头,表面上也成为了好哥们,互递国书。

  兄弟俩的国书内容都差不多,谁要违背此盟,谁是小狗,天诛地灭。

  宋朝说:“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谨白。”

  辽国则回复道:“大契丹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宋皇帝阙下:…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苟渝此盟,神明是殛。专具咨述,不宣,谨白。”

  只不过,盟约是用来撕毁的,誓言嘛,就是用来打脸的。

  宋朝一直想着收复幽云十六州;

  辽国则时不时说要出兵南下,吓唬吓唬宋大哥,敲敲竹杠。

  双方摩擦最严重的是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重熙十一年)。

  辽兴宗趁西夏李元昊大败北宋,趁火打劫,进行外交恐吓,要求加钱。

  最后宋仁宗忍气吞声,屈辱求和,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增加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的岁币。

  即,每年给辽国:

  白银20万两

  绢30万匹

  并将澶渊之盟的赐币改为纳币。

  称臣纳贡才用纳。

  这就是庆历增币(辽国年号是重熙,又称重熙增币)。

  自此之后,尽管双方小有摩擦,但碍于实力相近,基本都履行约定,维持了百年和平。

  直到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女真人突然崛起,将辽国揍得满头包。

  宋徽宗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撕毁了澶渊之盟,联金灭辽。

  在这117年时间里,宋朝给辽国总计输送岁币:

  白银1963万两银子

  绢3133万匹

500

  澶渊之盟

  02

  除了给辽国,北宋还给西夏岁币。

  澶渊之盟签订第二年(1006年),宋真宗册封党项人首领赵德明为西平王,每年“赐”:

  银一万两

  绢一万匹

  钱两万贯

  茶两万斤

  1044年,北宋以“岁赐”名义赐给西夏输岁币,共:

  白银7.2万两

  绢帛15.3万匹

  茶3万斤

  此后,宋夏岁币断断续续,宋朝总计向西夏输送岁币共计:

  白银345.6万两

  绢帛734.4万匹

  茶144万斤

500

  宋高宗赵恒半身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03

  除此之外,南宋也向金国输送岁币。

  绍兴十一年(1141),宋高宗与金国达成绍兴和议,南宋向金国称臣。

  每年给金国岁贡:

  白银25万

  绢25万匹

  第二年开始交付。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北伐,绍兴和议作废,岁币中断。

  不过,隆兴北伐南宋惨败,第二年宋金重新签订隆兴和约,岁贡改为岁币。

  南宋每年给金国岁币:

  白银20万两

  绢20万匹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北伐,岁币中止。

  两年后,宋朝再度惨败。

  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重新签订“嘉定和约”。

  南宋每年给金国岁币:

  白银30万两

  绢30万匹

  赔偿金国军费300万贯铜钱

  至嘉定五年(1212年),金国被成吉思汗打得节节败退,自顾不暇,南宋趁机取消了给金国的岁币。


  至此,南宋总计向金国输送了:

  白银1485万两

  绢1485万匹绢

  外加300万贯铜钱的军事赔款

  金国灭亡后,南宋曾一度想给蒙古人岁币,花钱买平安。

  但岁币本就是双方势均力敌下的权衡结果。

  蒙古人对南宋呈泰山压顶之势,拒绝了南宋的要求。

  有宋一代,给辽、夏、金岁币(含岁贡),总计:

  白银3793.6万两

  绢5352.4万匹

  铜钱300万贯

500

  03

  那么岁币对宋朝来说,负担重吗?

  宋朝宰相王旦认为不重,澶渊之盟签订后,他曾说:

  “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宋真宗也以为不重,签约之时,宋真宗误以为是每年要给辽国三百万“岁币”。

  他当时很肉疼,但也认了。

  当他后来确认是三十万时,当场就喜不自胜,重赏负责谈判的大臣曹利用。

  这哥俩就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岁币重不重,得和宋朝财政收入相比较。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宋朝财政总收入是1亿5085万。

  按这个数据,10万白银是九牛一毛,不到千分之一。

  然而,宋朝赋税实行实物税收和货币税收并行制,1亿5085万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包括进去了:

  除了铜钱(两)、金银(两);

  还包括绢帛(匹)、谷米(石)、草料(围)等物资的总和。

  天禧五年宋朝财政收入真正完整的数据是:

  天下总获钱二千六百五十三万余贯

  金万四千四百余两

  银八十八万三千九百余两

  丝四百一十七万二十余两

  绵一千八百九十九万一千余两

  绢一百五十五万二千余匹

  紬九百四十一万五千余匹

  绫三十四万四千余匹

  絁一十三万七千余匹

  纱縠二万五千余匹

  锦绮二万八千余匹

  布三百五万七千余匹

  茶七十六万余斤

  盐一十六万三千八百余石

  香药、真珠、犀、象七十万余斤条片颗

  竹木、箔三百六十余万条片

  五谷二千九百八十三万余石

  草三千万余围,木炭、薪蒿三千余万斤束

  ——《宋史•食货志》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直观地看宋朝财政收入,就需要剔除其他,只看以钱贯(金银数量较少,此处忽略不计)计算的财政收入。

  宋朝以钱(贯、缗)计算的历代最高财政收入是:

  宋真宗时期2653万

  宋仁宗时期4500余万

  宋神宗时期6000余万

  宋哲宗时期4800余万

  宋徽宗时期5000余万

  宋高宗时期8000余万

  宋孝宗时期8000余万

  宋宁宗时期1亿650余万

  宋理宗时期1亿2000余万

  【注:宋神宗时期财政收入分为户部左曹(即三司、户部右曹,以上数据是户部右曹数据,王安石变法后宋神宗户部右曹约有3000万贯缗钱,新法非常法,固不列入)】

  注意到了没?

  南宋以钱计算的财政收入是北宋的两倍!

  难不成南宋比北宋还富裕?

  非也!

  以上数量的钱(贯、缗)既包括钱币(贯)、也包括纸币(即交子,单位是缗)。

  宋朝钱币按币值分为:

  小平(一枚一文)

  折二(一枚二文)

  折三、折五

  折十(当十)

500

  折十型“祥符元宝”

500

  “祥符通宝”小平钱


  【祥符通宝,宋真宗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铸行】

  按材质分为铜钱、还有铜铁杂铸的铁钱,铜铁钱。

  古代的钱币一贯是1000文铜钱,这个叫足陌。

  可到唐朝末年800文铜钱就能算1贯,这个叫短陌。

  到了宋朝,一贯有多少文铜钱,全国各地各有不同,高的800文,低的480文。

  后来宋朝规定,一贯是770文钱。

  而且宋朝的铜钱含铜量越来越低,宋初时期的铜钱含铜量由唐朝的八成降低到了六成左右,后来更是降到了五成多。

  含铜量降低了不说,宋朝铜钱的面额还增大了,当十钱的含铜量不超过小平钱的3倍,但是币值却是小平钱的10倍。

  更离谱的是,宋朝币制不统一,同一种规格的铜币在不同地方的币值也会不同。

  “荆湖、江南、两浙、淮南重宝钱作当三,在京、京畿、京东西、河东、河北、陕西、熙河作当五。”

  宋朝的铜币一直在贬值。

  以白银举例,理论上来说:

  宋太宗时期,一两白银约等于一贯铜钱;

  宋真宗时期,约等于两贯铜钱;

  宋仁宗以后,约等于三贯铜钱;

  宋高宗以后,约等于四贯铜钱。

  纸币更不值钱,最离谱的时候四千一百四十七万余缗纸币实际价值只有七十万贯钱币。

500

  北宋交子雕刻印版

  所以,辽、夏、金要的岁币,不要铜钱,不要铁钱,更不要纸币,只要白银!

  白银价值更稳定,白银是战略储备资源。

  说30万两白银,就必须是30万两白银。

  一个子都不能少,一个子也不能换!

  那么,宋朝一年产多少白银呢?

  宋朝白银产地主要集中在桂阳,凤州,建州。

  宋真宗时期是88万3900多两;

  宋仁宗时期只有22万余两。

  到宋哲宗时期,户部侍郎苏辙和户部尚书李常主持修订了《元祐会计录》,对宋朝元祐元年(1086年)财政赋税收入进行了一次汇总,其中金课4300多两,银课5万7000多两。

  综上,岁币几乎把宋朝所有的白银给榨干了。

500

  胡笳十八拍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04

  有人会问,澶渊之盟规定宋辽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朝商业发达,可以通过贸易赚回来啊。

  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宋朝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辽夏金是农牧业社会,并不是商业社会,双方市场并不大。

  互市贸易是双向输入。

  仅以宋辽为例,宋朝向辽国输出丝绸、茶叶、书籍、手工制品、奢侈品等物品。

  丝绸和茶叶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控制少数民族政权重要物资。

  但,这两样,宋朝在岁币中给了辽国,辽对你宋丝绸和茶叶的需求还能有多大?

  宋朝失去了制约辽国的一个重要法宝。

  宋仁宗时期大臣宋祁曾说:

  “闻异时县官岁与银, 皆还入汉边相贸易。官得什六, 岁益三四则略足。”

  意思是,宋朝过榷场贸易, 只可收回6/10。

  而且,宋朝能从宋辽官方贸易榷场上获益,辽国也能。

  辽国也向宋朝输出马、羊肉、珍珠、皮毛、珍珠等物品。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其实更愿意和中原王朝开榷场,这不是他们甘愿被宰,而是他们更能获利。

  如果算上走私,更不得了。

  辽国通过走私贸易(向宋朝走私大量的盐),狠狠宰了宋朝一笔,获益匪浅。

  因此,宋朝铜钱大量汇入辽国,加剧宋朝钱荒现象,极大地破坏了宋朝经济秩序。

  宋朝想要通过榷场赚回岁币上的损失,根本就不轻松。

  更何况宋辽表面上称兄道弟,实为对手,双方进行贸易时,经常限制规模,禁止违禁品流入。

  05

  还有人说,宋朝给了岁币,却避免了战争,省下了军费。

  然而,宋辽双方都知道澶渊之盟并没有什么约束力。

  决定两国战争与和平的并不是一纸盟约,而是实力。

  什么时候双方觉得有能力搞定对方,澶渊之盟就是一张废纸。

  因此,尽管宋朝给了岁币,却照样投入大量的军费,部署大量军队。

  宋太祖时,宋朝禁军只有20万人,宋仁宗时已经达到120万人。

500

  大驾卤薄图 中的大宋仪仗队

  宋朝在支付岁币的同时,军费一样没有少!

  基本保持和平的宋辽尚且如此,宋夏之间的战争更是没有停过。

  宋朝一边给西夏岁币,一边又和西夏死掐。

  《宋史》评价道: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06

  一方面岁币确实给宋朝带来短暂的和平;

  另一方面,岁币给宋朝带来极大的负担。

  因此,宋朝内部对岁币有不同看法:

  宋神宗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宋朝与辽国有不共戴天之仇,为人子孙,怎么能花钱买个叔叔呢?

  此乃不共戴天之仇(指宋太宗伐辽时中箭伤,伤势复发驾崩),反损金缯数十万以事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已?

  南宋史学家周密也旗帜鲜明地反对道:

  江南累岁供需岁币,竭其财赋,安得不重敛於民。非理扰乱,人心离怨,叛亡必矣。

  苏洵写了篇名文《六国论》,借古讽今,批评宋朝岁币政策: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但苏辙则认为,岁币政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老爹和弟弟吵成一团,苏轼难办了,开始和稀泥。

  既否定又肯定的,还有王安石。

  他一方面认为主持澶渊之盟的寇准立了大功,“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一方面又认为“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07

  岁币就像一面镜子。

  把宋朝人的软弱无能、复杂多变的性格,暴露无遗。

  宋朝花了钱,没讨好不说,辽、金为了恶心宋,强行规定宋朝每年必须到指定地点一次性交付清规定的岁币。

  还故意派一个微末小官去接收岁币。

  关于这个小官的嘴脸,史书用了2个字——甚慢。

  傲慢的慢。

  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

  参考文献:

  《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武林旧事》,《历代名臣奏议》;

  苏洵《六国论》,苏轼《富郑公神道碑》,苏辙《元祐会计录序》;

  漆侠《宋代经济史》,许淑慧《宋辽榷场贸易研究》,陶玉坤《宋辽关系研究》,刘欣、吕亚军《宋辽贸易战论析》等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周」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