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流行乐坛系列——旧时代
本人对音乐的了解很是浅薄,文章也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而已。顺便提前声明:对于无脑黑或者只看内涵、只看歌词的人不要在这里抬杠。
本来打算写一篇文章致敬周杰伦的,结果成了现代华语流行乐坛简史了。嗯,就这样吧,稍微整理整理也好。这也是我对于华语流行音乐未来的一种思考吧,虽然我不会音乐。
一 起始
上个世纪初,流行音乐在中国生根发芽,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香港、台湾的华语流行乐向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到了1980年代,开始重新汇合,各自带着各自的经验开始了交融和冲击。
不过鉴于年代久远,就不细说了。我们只看看现代华语流行音乐。
对于华语流行乐坛来说,现代流行乐时代大陆、香港、台湾进入的时间有所差异。
大陆流行乐坛方面正式进入现代流行音乐的时间其实是很确定的,就是1983年李谷一老师的《乡恋》(后面为了省事,书名号都省略了)进入春晚。
我当然知道邓丽君影响也很大,或者说没有邓丽君为代表的台湾流行乐进入大陆,乡恋可能都未必有。然而邓丽君从1970年代末开始就被大陆封禁,听她的歌等于听黄色歌曲,对乐坛有冲击是必然,但是在“左”的惯性下,当时大陆的音乐依旧延续着以前的形式。
乡恋,是大陆独立制作的第一首现代华语流行歌曲。在乡恋在刚一播出的时候,旋即被列为禁歌、靡靡之音,对于央视春晚的导演来说,播放乡恋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作为当时的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亲自拍板解禁乡恋。这是来自高层的决定,在政治上给流行音乐解绑了。也使得当时的所谓靡靡之音的乡恋,成为了第一首被解禁的现代流行音乐,成为了第一首可以光明正大的流传的现代流行音乐,也证明了大陆可以制作出优良的现代流行音乐。自此之后,政治层面对流行音乐的束缚越来越小,流行音乐的浪潮势不可挡,大陆正式进入了现代流行音乐时代。
香港方面在1970年代中期之前主要以英文歌为主,1974年许冠杰《鬼马双星》标志着香港华语乐坛的正式形成。
台湾方面则是以民歌运动作为进入现代华语流行音乐时代的开端。
二 发展
到了1980年代中期,大陆方面改革开放也过了一段时间了,“左”的影响也逐渐消退了。随着经济的腾飞,大陆百姓对于日常流行音乐的要求愈发强烈、对于音乐形式的要求愈发多元,国家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音乐人已经满足不了如此巨大的的需求了,随着张明敏、费翔等一批港台歌手的到来,港台流行乐的涌入,特别是作为台湾流行乐代表的邓丽君的非官方解禁,为大陆华语流行乐带来了可贵的新鲜血液,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的大陆华语流行音乐由于起步较晚,除了一些依托于春晚、著名电视剧电影的大陆产流行音乐外(比如刘欢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几乎全为港台所占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互联网兴起之后才迎来转折。
而同时期的香港乐坛则开始了繁荣,谭咏麟、许冠杰、林子祥等人在香港乐坛上纵横无碍,有的到了今天已然是歌坛常青树。
与此同时的台湾乐坛也开始发力,和香港乐坛注重资本打造略有不同,台湾方面资本相对薄弱,但是原创实力却在其上,罗大佑、李宗盛带领着台湾乐坛的发展。
三 辉煌
1990年代,香港乐坛进入了鼎盛,四大天王时代到来了。也标志着偶像音乐在华语乐坛的第一次巅峰。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像台湾的小虎队等一批优秀的偶像歌手纷纷出镜,共同创造出偶像音乐的辉煌盛世。
台湾方面不甘居人后,也推出了所谓台湾四天王,然而终究差了一筹。但是这一时期的台湾流行乐坛却和香港有着极大的不同,那就是创作型歌手的强大。罗大佑、李宗盛这一教父级别的人物依然活跃,张宇、任贤齐等人实力强大,而这也为后来的、谁也没有想到的时代奠定了基础。
至于大陆,据说也有个四天王。不过这一名号没必要管,这时期大陆流行乐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刘欢。刘欢在这一时期虽然产量算不得高,但却有相当多的经典,像千万次的问、从头再问、好汉歌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也是孙楠、毛宁等人的巅峰时代,他们和其他的大陆音乐人一道共同支撑了大陆华语乐坛。这一时期,校园民谣兴起。
然而在这辉煌盛世之下,隐忧已经出现。
最开始出问题的就是香港乐坛。网上有句话,叫中岛美雪撑起了华语乐坛的半壁江山,打趣的就是这个时期。应该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虽然事实并非如此,四大天王等人真正火爆的歌曲以及长久经典的歌曲几乎没有来自翻唱日本歌曲的,然而网上却列出了一长串的这一时期(包括80年代)港台翻唱的名单(主要是以民歌运动前的台湾和80/90年代的香港为主),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经营策略的问题,由于当时大量的跨国公司经营包装,从日本拿歌到港台(特别是香港)去唱是最简单的方式,并且作为偶像歌手的代表,四大天王必须要有足够的出镜率,要么电影电视剧,要么唱歌。这样在日本已经成熟的作品拿过来是最简单的,也是最保险的。但是其实也没有太多了,是因为他们出道的时间长,累积导致的,平均到一张专辑里面,最多也就一两首,可能还不到。可见主要是为了凑专辑的曲目数,减少制作成本的考虑。然而这种大规模引进,除了会挤占原创势力的空间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给香港乐坛蒙上一层厚厚的时代感。毫无疑问的,当时的香港乐坛,这种音乐是极大的市场的,否则公司根本不可能费这个事。然而等到了日语乐坛更新换代的时候,那种时代感却成了香港乐坛的茧,等香港看透了,已经晚了。
第二个出问题就是台湾。虽然在翻唱问题上台湾要好很多,所谓的台湾四天王也几乎都是能写能唱,90年代的台湾原创的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翻唱相对还是很少,而且翻唱歌曲也不算什么罪过,但是音乐已经停滞了。
无论是思考哲理还是批判现实,是情深意长还是苦情别离,看着丰富,然而音乐其实停滞了,可以说是老了。
这种老了不是说失去生命力了,并不是,而是形式、创意愈发狭窄,苦情芭乐占据主流无可撼动,或许当时没有感觉,但是等到了那个人出现之后,一切都明朗了。
四 星火
然而那个人还要等等才能登场。在他之前登场的人,一个月前刚刚被李诞吐槽为错误答案。
没错,就是王力宏和陶喆。
说来也有些惋惜,这两个人是港台最早玩R&B的人物之一,然而很多人却忘记了。
早在1995年,陈淑桦的《说,你爱我》这首R&B歌曲,陶喆就是制作人。
1997年发行个人第一张专辑《David Tao》之后,迅速走红,并在次年获得最佳专辑制作人和最佳新人两个奖项。奠定了自己在华语音乐的地位。这张专辑被认为是很纯正的美式R&B音乐。
而王力宏在最开始的时候,主要还是以偶像歌手的身份出现,《情敌贝多芬》这张专辑就是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但是直到1998年的《公转自转》开始,才真正走红。这一时期,王力宏带着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为华语乐坛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而此时的香港乐坛呢?在思考到底谁能接张学友的班。陈奕迅吗?还是别人?然而很不幸的是,香港乐坛即将盛极而衰了。
1990年代末是香港乐坛四大天王统治力下降的时期,台湾乐坛则是新人涌现,新的音乐也在孕育。陶喆、王力宏等人已经将华语乐坛的星火点燃,可惜的是,却没有在他们手中烈火燎原。
2000年已经到了,谁也没有想到的一个人出现了,他将成为2000到2010这十年的主角,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