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刘慈欣长时间没有新作品还去做知识付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知乎用户@Feifeimao
很多人不明白文学创作的成果是不能用线性时间来堆的。而一个人的才气是有限的,尤其是创意类工作是对灵感的残酷消耗过程,很多资深科幻迷都觉得刘慈欣在三体这个系列里浪费点子之严重可谓令人发指,三体这种一部书烧掉的灵感可能比别人十部都多,他剩下的点子在短期内支提不起像三体一样的鸿篇巨制。
所以要求刘慈欣能持续输出,不断突破、超越自己,是不太可能的。一个伟大作家往往不会高产,因为他们不会使用商业写作的手法,不屑去用套路,所以产能很难增加,每次都写得很慢很痛苦。关于这一点他自己其实很诚实,我记得他说过他其实已经写了一部新作,而且写了两二年,但听说这个灵感自己不是最先的,就把初稿全作废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发现别人也想到了这些,我就失去了创作的激情。”
但我想说,即便刘慈欣在接下去的岁月里再也写不出一部更好的小说,他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行了——不断的赚钱,不断的变现,让自己成为IP财富神话。中国的创意产业需要示范效应,中国的科幻文学更需要有一个财富神话走在前面,让所有人知道构建虚拟世界的灵感和创意是值钱的。
三体不仅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的高度,刘慈欣更是经凭借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文学的影视改编权价格拉高了十几倍。五六年前一部短篇小说转让3万5万就不错了,短中篇一千字也就不超过三百块钱,一年要写多少才能生存?长篇那会儿的销量一本过五万就不错了,乘以10%版税,又能挣到多少钱?现在一部小说可以卖到上百万甚至更高,对于中国这种重商主义社会,这是对文学爱好者最大的承认。
我稍微听了一点他在喜马拉雅上对于技术自生意志的理解和分享,感觉得到他是准备了文字稿的,质量比99%开课的人好多了。知识变现搞到现在,其实就是人格变现。过去中国消费者不愿意为非实体商品买单,现在终于稍微好了些,在喜马拉雅靠音频说故事变现的人很多,凭什么不能让他也嫌一些?中国过去对刘慈欣这样的人太亏待了,这种人在美国都是富豪的料。
科幻这种东西和别的文字体裁还不太一样,科幻是闲情逸致的文学,苦难中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刘自己就承认"幸亏当年电力系统的收入还不错”,他才有动力写这些东西。他还说过,“资本家拿着钱要毁灭我们,广大科幻作家盼着他们拿钱来毁灭。”
三体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小说本身得奖,更在于能写出这种小说的人可以致富。今天的经济处在深刻变革中,实体和工业的增长期已经结束,接下来比的就是虚拟世界,谁能构建更多,更好玩的虚拟世界,谁就能占有下个世代人类的大脑。所谓转型不是凭空来的,我们应该鼓励更多人涌入这个行当。要想把刘慈欣立为旗帜和榜样,就得让他赚很多很多的钱才是正途。
(非原文配图)
原文链接:如何看待刘慈欣长时间没有新作品还去做知识付费? - Feifeimao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074544/answer/54523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