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烧成灰,还是共产党员”——邓中夏的人生追求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359字 | 阅读需11分钟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邓中夏(1894年10月5日—1933年9月21日),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省宜章县人。早期中共党员。曾先后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二月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是我党早期的工人运动先驱。
与许多早期中共党员一样,邓中夏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那么,他是如何走上马克思主义之路,又为中国的工人运动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邓中夏像
01 少年壮志
1894年10月5日,邓中夏出生在湖南省宜章县邓家湾村。 他的祖父邓锡锦,曾在广州府执掌出纳文书。父亲邓典谟举人出身,做过盐政使,民国以后出任郴郡六城联立中学校长、衡山县知事、湖南省议会议员、北洋政府国务院铨叙局主事、南京政府行政院书记官等职。
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小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七岁时进入私塾读书。在这期间,祖父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给邓中夏讲了许多外面的事,和古今伟人的故事,这开拓了邓中夏的眼界,同时也让他领悟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这也为他后来他投身于革命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他,早已不再满足于私塾所讲的传统的四书五经,开明的父亲又把他送入了新式学堂樟桥小学念书,后来又转入宜章县立高等小学插班学习。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宜章自然被这股革命浪潮裹挟。皇帝退位,实行共和,这在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邓中夏激动不已,他开始关心时事,课余时间他千方百计的寻找各类新书和进步报刊来读。并立志发奋学习,为国家振兴而奋斗。
1913年,邓中夏以“最优等第一名”的成绩考进郴县联合中学。在这里,他发起组织成立了“宜章旅郴同学会”,并且创办会刊,传播新知识、新思想。两年后,他又报考了湖南高等师范的文史专科。在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下,他接触了《新青年》,每一期他都会认真的阅读,并且与同学热烈的讨论,由于共同的志向,他与湖南一师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02 学生运动的急先锋
1917年6月,邓中夏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同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国文学门(即中国文学系)的一名新生。
在这里,邓中夏博览群书,对国际和国内的时事有了充分而清醒的认识,他逐渐认清了帝国主义列强丑恶的嘴脸,看清军阀割据的中国的现状。在李大钊的帮助下,邓中夏对俄国十月革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研究,他认定当时的中国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效仿俄国走马列主义的道路。
很快,他就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付诸行动。作为学生,他通过领导学生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在学生运动中,他的组织能力、行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这也为他后来领导工人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4月12日,《晨钟报》发表了《生死关头中日交涉》一文,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和日本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草案)》一事。协定规定,日方可在东北大量驻军。这严重侵犯了我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中国面临被日本独占为附属国的危险。
为了反对协定的签署,5月21日,北京各大高校两千多名学生,在邓中夏、许德珩等人的带领下前往总统府请愿,强烈要求废除“协定”。邓中夏、许德珩、李达、王希天、阮湘等八位同学作为代表向冯国璋面呈请愿书。然而在冯国璋的哄骗下,同学们回校复课,这次请愿以失败告终。但如此大规模的游行请愿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首次,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1919年新年伊始,《国民》杂志创刊号在北京出版。这是一本由学界青年创办的发表青年言论的刊物,得到了蔡元培的大力支持。邓中夏是这本杂志的编辑干事,主要负责“国内外大事”栏目文章的撰写。邓中夏在《中日新交涉》、《国防军之成立》、《国防军与日本》、《欧洲和议吾国委员之派遣》、《内阁委员》等八篇文章中,系统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和北洋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社会时局的关注,极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4月30日,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五四运动
邓中夏作为先锋队旗手和领队,始终站在斗争的前沿,参与和领导着北京和全国的学生进行反帝爱国的运动。当游行队伍受到“教育部”代表和警察阻拦时,他挺身而据理力争,带领北大学生赶到天安门。随后他又提议去曹公馆声讨曹汝霖。火烧赵家楼后,三十二名学生被捕。当晚,他组织北大学生干事会商讨营救被困学生。学联成立以后,邓中夏还被推选为学联干事会宣传股主任,后来担任了学联的总务干事,负责策划全市总罢课。很快,各地学联成立,以罢课的形式声援北京。
在这样的情势下,5月下旬,邓中夏决定南下湖南进行串联。在他的建议下,毛泽东、何叔衡等人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全湘学校总罢课。
回到北京以后,他率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上街进行演讲宣传,但170多人遭反动军警逮捕,邓中夏亦在其中。在狱中,邓中夏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向看守的警察宣传革命的道理。6月10号,迫于舆论压力,总统徐世昌罢免了曹汝霖、张宗昌、陆宗舆的职务,释放被捕同学。
1919年12月2日,湖南督军兼署省长张敬尧派兵镇压湖南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引起民众强烈不满。毛泽东等有志之士发起了驱张运动,长沙的教员、学生举行总罢课,并派代表团赴北京、上海、衡阳等地扩大宣传。
毛泽东率领的“湖南各界驱张请愿代表团”到达北京后,邓中夏安排他们住在北长街99号福祐寺的后院里,以后每隔三五天,邓中夏都会与他们进行交流,从政治、社会、经济、道德、学术到文学革命、个人修养,几乎无所不谈。而且,邓中夏还把自己介绍列宁和十月革命的中文书刊,送给毛泽东,并介绍毛泽东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文科。1920年的元旦,邓中夏出席了北京学联在北大召开的湖南旅京学生大会,声援湖南驱张代表团。
1920年7月,邓中夏从中文系毕业,拒绝了父亲邓典谟劝他到农商部去谋职的建议,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继续在北京大学开展革命活动,并逐渐成长为职业革命家。
03 从学运走向工运
邓中夏与工人的联系,其实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
1918年,邓中夏参加了蔡元培发起成立的“校役夜班”,教在北大工作的工友读书识字。而后,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19年3月7日,还是中文系二年级学生的邓中夏与法科学生廖书仓等14人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以露天讲演为方法”,积极推动北大人服务于平民。
讲演团开始是在闹市演讲,后来深入到农村和厂矿,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提高了工农的觉悟。可以说,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长辛店工人的罢工,北大平民教育演讲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长辛店工人罢工
更重要的是,通过讲演团的活动,邓中夏对当时工人农民的生活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邓中夏看来,中国工人忍受着人世间少有的痛苦,因此具有极大的革命性。而且当时中国的产业工人总人数大约有一百八十五万余人,倘若借助工会、罢工、联合各阶级等方式,将这一部分人团结起来,必然会形成无可限量的力量,因此他认定,中国目前乃至将来的社会革命的领袖必然是无产阶级。
长辛店位于卢沟桥畔,是京西南的交通枢纽。帝国主义在此修筑铁路时,建立了铁路工厂,于是这里聚集了一大批铁路工人。1921年,邓中夏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在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很快就与工人们建立了感情,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邓大炮”。
长辛店
宣传教育很快就有了效果。5月1日,长辛店工人俱乐部宣告成立。这意味着长辛店的工人第一次被组织起来。1922年1月12日,香港海员工人为改善待遇、增加工资,发起大罢工。长辛店工人俱乐部迅速发起成立了“北方海员罢工后援会”,声援香港海员。工人的觉醒,让邓中夏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从此有了政治领袖,中国工人运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不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邓中夏担任北方分部主任,负责领导北方工人运动,后来担任主任,中共二大上又当选中央执行委员。邓中夏也开始正式走上了领导工人运动的道路。
1922年8月,长辛店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向铁路局提出开除总管、工头,承认俱乐部有人事推荐权和增加工资等要求,但并未得到答复。在邓中夏的领导下,24日上午,长辛店工人举行罢工,京汉铁路南北交通完全中断。26日,铁路局被迫与工人代表谈判,答应了除工人参与路局人事权以外的全部条件。
工人俱乐部借此机会,要求实施《劳动法大纲》,大纲要求工人依法享有集会、结社、罢工等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最低工资和享受劳动保险以及保护女工、童工等。但这项法案最终未获通过。
但这次劳动立法运动仍有重大历史意义。它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劳工主张,使《劳动法大纲》在工人头脑中扎根生长,工运潮流日益高涨。
9月3日唐山劳动立法大同盟成立;10月13日,唐山京奉路机车车辆制造厂三千多工人大罢工,28日启新洋灰厂和华新纺织共八千多工人也举行了大罢工,11月1日马家沟矿工人也宣布罢工。10月23日,邓中夏组织开滦煤矿工人举行反帝同盟总罢工,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了高潮期。
开滦大罢工
而真正使工人运动进入高潮期顶点的,是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1923年2月4日,在邓中夏等人的领导下,京汉铁路全线3万多工人举行同盟总罢工。全线客货车全部停开。这场罢工得到了各界民众的广泛支持,但在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下惨遭失败。林祥谦等52人遇害,300多人受伤,造成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京汉铁路罢工
1925年6月,为支援上海的五卅运动,他远赴香港,迅速发动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
在罢工中,邓中夏提出了“稳住大头,上下两头抓紧,四面八方兼顾”的斗争策略,团结了一大批爱国人士参与进来。这场罢工持续了1年零4个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有力的声援了五卅爱国运动。
难能可贵的是,邓中夏不仅是一名实干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理论家。他注重理论的实践与经验的总结,先后写出了《工会论(上编)》和《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19-1926)》等著作,回顾了中国资本主义与工人阶级的发展历史,系统研究了工人运动的产生、发展,深刻反思了运动中的缺点与教训,对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书影,邓中夏著
04 就义雨花台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爆发后,邓中夏和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人组织发动南昌起义的前期准备工作。随后在“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由于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1928年当选在莫斯科召开的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局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等职,1932年秋,担任全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
1933 年5月15日,邓中夏与互济会援救部部长林素琴商谈工作时,不幸被上海法租界巡捕逮捕。蒋介石闻讯后欣喜若狂,亲自派人以重金买通法租界,将他引渡到上海公安局,并立即押往南京宪兵司令部。
入狱后,国民党反动派几次对他进行劝降。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邓中夏毫不动摇,拒不投降。监狱地下党支部通过难友询问他的打算。他说:“请你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
他在临终遗言中说:
“一个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中国人很重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活,那样苟且偷生的活,也可以叫作虽生犹死,真比鸿毛还轻。一个人能为了最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1933年9月21日黎明,邓中夏被押往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刑场。临刑之际,邓中夏面不改色。执法官问他:“这是你最后的悔过机会了,你还有话要说吗?”他斩钉截铁地答道:“我一生未做过需要后悔的事,我也没有什么话要对你们说。”接着大声高呼:
“打倒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万岁!”
“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一声枪响,划破黎明前的寂静的夜空,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9岁。
《觉醒年代》邓中夏
参考文献
1. 龚正《流火:邓中夏烈士传》,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2. 冯资荣,何培香《邓中夏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3. 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4. 李燕鑫.邓中夏眼中的工人形象——基于《邓中夏文集》研究分析[J].散文百家(理论),2021,(02):47-48+67.
5. 乔东.邓中夏: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出典范[J].班组天地,2021,(05):92-93.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