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的角落-南疆作战侦察大队的英雄连和个人(1)

1984年中越再次大打以后,战斗并不仅仅在大家熟悉的老山、者阴山地区进行,而是在中越边境以云南为主的数百公里的边境线上同时演绎,这些地方的参战者就是我们的侦察部队,笔者在《侦察大队ABC》一文中也进行过简单的介绍。关于他们的情况,总是带有神秘色彩,因为他们的故事带有更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更深的秘密,很多事情并没有公开,所以只能就了解到有限的情况和大家谈谈,欢迎有能力的朋友补充。

 

从1985年中央军委第一次授予侦察部队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到1989年最后一次,中央军委先后3次授予4名个人荣誉称号,4次授予8个集体荣誉称号,网上公开报道频繁的原武汉军区43军129师侦察连、后济南军区54集团军侦察营武装侦察连,涌现出丁晓兵等典型人物的那支侦察部队并不属于此系列,他们的荣誉称号是昆明军区授予的。下面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介绍。

第一次

1985.10.11 新华社报道,中央军委最近发布命令,授予参加云南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的侦察大队两个侦察连以“英雄侦察连”荣誉称号,授予某侦察连排长傅孔良烈士以“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授予某侦察连班长张柱兵以“捕俘英雄”荣誉称号。

 

从1984年到1985年首批轮战的一共是5支侦察大队,每个大队5个侦察连,共25个侦察连,其中20军组建第一侦察大队,43军组建第二侦察大队,54军组建第三侦察大队,13军组建第四侦察大队,50军组建第五侦察大队。获得荣誉称号的是第二侦察大队由第127师师属侦察连组建的二连和第五侦察大队由第148师师属侦察连组建的三连。

500

 

127师侦察连:参战人数145人,组建于1938年,全国解放后,连队挺进海南,西进剿匪,为人民又建战功。国防部授予该连八班“南海前哨”的荣誉称号,中南军区曾授予连队“巩固海南”锦旗一面,在一年的侦察作战中,参加大小战斗16次,取得毙敌59名、俘敌6名,自己无一伤亡(不含轻伤,后同)的战果。

对于侦察兵来说,战场捕俘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侦察兵在战场上立一等功,有一个最过硬的条件就是要亲手抓到俘虏。在对越侦察作战中,该连成功地进行了三次捕俘战斗,共俘敌6名。这个胜利首先得归功于连里的七个一等功臣。他们能抓住俘虏,并不是运气好,根本原因是他们技术过硬,个个是神枪手、技术能手和捕俘能手,用干部战士的话说,“他们是连队这把尖刀上的金刚石。”四班长王仁清,身高一米八,1984年参加军区登车捕俘比武,获个人第一名,他几乎是逢仗必打,每战必上,三次捕俘战斗,一次不拉,是连队公认的“第一捕俘手”。九班长吴广义,1984年参加军区擒拿格斗比武,获个人第二名。在一次捕俘战斗中,有1个敌人从屋里逃出来,跳下三米多高的断崖,拔腿就想逃,吴广义追出来,居高临下,一个前扑就把敌人扑倒在地。四班副班长付铁祥,在一次捕俘战斗中,他一人就按住了2个敌人。一排长张先爽,在训练中被战士称为眼快、手快、腿快的“三快排长”,有一次捕俘战斗,一个敌人突然挣脱,滚到床下抓起-支冲锋枪就要打,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先爽闪电股地冲上去,一把按下敌人的枪管,在这同时敌人的枪响了,三发子弹打进了他的左小腿,就这样,他还死死地抱住敌人。这一仗,我们以仅伤一人的代价,取得了捕敌3名、毙敌8名的战果,创造了袭击捕俘胜利的先例。

500

 

148师侦察连:参战人数95人,148师是原国民党60军的起义部队,该连1964年4月被沈阳军区授予“红心虎胆”侦察连,1985年148师撤消番号后改编为149师447团2营6连,1990年6月与师侦察连合并为149师侦察连,1993年11月改为师侦察营侦察1连,现属于77集团军。在轮战期间取得毙敌18名、俘敌2名,自己无一伤亡的战果。

500

傅孔良烈士(1961.10-1984.9.7):第13军39师侦察连(第四侦察大队四连)排长,战斗英雄。1979年,傅孔良参军入伍第一年,就通过刻苦训练,得到了军中“神枪手”和“技术尖子”的称号。1984年,在成都军区和13军侦察兵专项技能比赛中,他又力拔头筹,并荣获了军区“四会教练员”的称号,是我军侦察兵中的精英。就在这一年,他带领的侦察排第一次参加中越边境战争,就抓获了越军一名侦察兵,还歼灭了几十个越军。1984年9月3日,傅孔良率领侦察排执行袭击越南109公安屯的任务。侦察排在亚热带山地丛林中,一路披荆斩棘,隐秘前行,到9月7日终于到达了目标所在地。7:08分突击开始,傅孔良的六枚手榴弹都全部从窗户扔进了越军营房,随后他又用火箭筒把越军营房点燃,随即带领2名战士冲进营房消灭残敌、抓捕俘虏。在越军营房中,他被藏在床下的越军击中腹部,肠子流到了外面,但他反身就将躲藏的越军击毙,接着又臂部中弹,仍坚持战斗,共击毙3名敌人,撤回途中,身负重伤的傅孔良因流血过多于当日 11 时英勇牺牲。他葬于麻栗坡烈士陵园。

500

张柱兵43军129师侦察连(第二侦察大队四连)4班班长,捕俘英雄。他是第一捕俘手,担负活捉敌人这一危险性很高的任务。一天,连队在815高地前设伏抓“舌头”,张柱兵作为第一捕俘手潜伏在预定位置。次日晨7时1名越军下山取雷(头天埋好,第二天解除,用来夜间封锁道路),另一名越军随后持枪警戒。当取雷的越军进入伏击圈时,张柱兵一跃而起,将越军扑倒在地,时间只有短短的数秒,其它越军发现我军企图,用82迫击炮和高射机枪猛烈向捕俘组射击,张柱兵用力将俘虏拖到一个土坎下,隐蔽起来。不料,顽固的俘虏拉响了腰间的手雷,张柱兵身上五处负伤,现在还有5个钢珠在膝盖里,副班长当场牺牲,新兵丁晓兵(大家都很熟悉)一条胳膊被炸断,为了保住俘虏不被敌火力打死,他不顾疼痛,毅然背起俘虏后撤,直到把俘虏交给接应组。还有一次该连奉命在花戛村袭击捕俘,伤未痊愈的张柱兵又争当了第一捕俘手。为了隐蔽张柱兵带领捕俘组的在荆棘丛中匍匐前进了三个多小时,腿上的弹片疼得他冷汗直流,到达村庄外围后,他发现村内越民正在吵架,于是趁乱,向越军住房走去,一脚将门踢开,用手按住一名越军,又用膝盖压住一名越军,在战友的协助下,不到6分钟将室内4名越军捆绑起来,在撤离途中周围的越军疯狂射击,他们艰难行动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安全撤回,此时共生俘越军4名、缴获冲锋枪4支、子弹2000余发以及一批地图和文件。他成为我军捕俘人数最多的一名战士。

 

第二次

 

1987.7.28 中央军委主席签署命令,授予云南边防前线某部指导员张新奎烈士“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

 

从1985年到1986年第二批轮战的一共是5支侦察大队,每个大队3个侦察连,共15个侦察连,还有其他配置连队6个,其中26、46军组建第六侦察大队,空降兵15军组建第七侦察大队,新疆军区组建第八侦察大队,19军组建第九侦察大队,21军组建第十侦察大队。

500

 

张新奎烈士(1957.7-1986.3.18):第21军62师184团八连(第十侦察大队二连)指导员,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1985年7月,张新奎从八连连长被提升为团直政股长。10月,上级决定以八连为主成立武装侦察连,奔赴云南前线执行作战任务,张新奎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个在全团报名,请求赴南疆参战。团党委研究后认为,张新奎已调到机关,八连已有了新连长,因此没有批准。张新奎再次找到团长,请求团里重新考虑他的参战申请,团党委为张新奎的精神所感动,任命张新奎为八连政治指导员。1986年1月28日,发隆地区破袭战斗打响。张新奎看到火力组受敌威胁很大,就从接应阵地跑到高射机枪阵地,拨开射击手,冒着呼啸而飞的弹雨,握枪向敌人阵地猛烈射击,愤怒的子弹打得爬出战壕的敌兵抱头鼠窜,丢下了七具尸体。他连续打了四个弹链,直到敌人的火力点都消灭,他才捂着被机枪震疼的胸脯走下阵地。

1986年3月5日拂晓,张新奎身背重约20公斤的干粮、武器和报话机,带领第一接应组六名战士,潜伏在茅草灌木深达两米的前沿阵地,开始了历时14个昼夜的破障作业。3月16日,病魔缠身的张新奎和他的战友用生命、鲜血和汗水终于开辟出一条宽1米,长达7000米的通道。在茅草的遮蔽下,这条小道直通到了敌方的山脚下,为即将发起的攻击赢得了时间。17日,由于意外情况,战斗推迟一天。捕俘组携带的干粮已经吃完,食品又没有送上来,张新奎饿着肚子,把背囊里仅有的几块压缩干粮,一筒罐头和接应组其他同志凑起来的食品送到捕俘组同志手里,然而,他那虚弱的病体却未能得到一滴水、一块干粮的补充。3月18日1时30分,战斗打响!二连对敌军苦心经营六年之久的1828高地,进行破袭战,40分钟歼敌60余名,摧毁敌迫击炮五门、防御战地五个、迫击炮阵地两个和敌兵驻房16栋的战绩。正当他们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凶恶的敌军搬出配置在丛林深处的火箭炮发射了燃烧弹,刹那间,两米多高的灌木丛林燃起了熊熊大火。我军撤退的道路受到封锁,张新奎把几名干部凑在一起,进行了明确分工,确定由连长袁辉带领大部分人员掩护轻伤员先走,自己和排长张兴仁负责断后,梯次撤出。下午4时左右,风向突变,五六级大风裹着大火,以每秒十几米的速度狂卷而来,直接威胁着30多名战友的生命。大队首长命令张新奎先撤,张新奎坚定地说:“我是二连党支部书记,断后应由我负责。”他先后进出大火五次,抢救出五名伤员。此时,张新奎已在烈火中奔波了三个多小时,他的脸、胸、背、手和腿,全被烈火烧伤。钻心的疼痛和缺氧,使他又一次休克了。当他醒来时,发现前面十几米处,战士郭万福背着军医陈梅华艰难地前进,突然一头栽倒了,他俩全身是火。张新奎着急了。他奋力站起来,以惊人的毅力扑上前去,伏在郭万福身上,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住烈火。这时,大火借着风势,从两侧山上呼啸而来,张新奎和四名生死相依的战友被大火吞没了。此战我军共牺牲20人,是侦察部队轮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损失。

烈士所在的184团后来也成为一只特别有名的特战精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