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最黑暗的时刻”
让一部分人先明白起来
声明:本文所写的事件和分析,都是根据公开、合法出版的图书而撰写,这些党史领域的专著都已经过官方审定,请平台审核人员不要误删。
参考文献放在了文末。
毛泽东主席波澜壮阔的人生中,发生过很多巧合的事。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8341”这个数字。
还有一个,就是9月9日这个日期。他的一生中有过3次重要的9月9,分别是:
1927.9.9
1935.9.9
1976.9.9
一,1927.9.9,领导秋收起义,“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得到实践的验证。
此前,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北伐建立武汉、南京国府之后,老蒋那些国民党右派发动“4.12清党”,背叛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屠杀了30万左翼人员(包括国民党内的左派28万人)。电视剧《觉醒年代》就演了这个情况。陈延年、陈乔年他们牺牲时,才20多岁。
毛泽东自己有一次也被抓了,即将被枪毙。他机智地脱身,藏身在水塘边的草丛里,直到天黑。追捕他的士兵甚至差点摸到他,还朝水里开了几枪。他光着脚跑路,脚底都磨破了。大难不死,非常惊险。
大革命失败后,年轻的中共领导者(当时他们才30来岁)认识到拥有自己武装力量的重要性,然后才有这一年的8.1南昌起义(建军节)、9.9秋收起义。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刮民党,中国的形势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二,1935.9.9,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公然闹分裂。
图:央视《敢叫日月换新天》第三集
很多年之后,美国记者斯诺 当面问主席:
“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主席说就是1935年那次最危险。当时红四方面军有8万人,兵强马壮;红一只有7千人。所以,出现了“强枝弱干”的情况。党面临着覆灭的风险。
三,1976.9.9,主席逝世,天地同悲。
下面就详细说说1935年的事。
01. 张国焘是谁
张国焘在各方面也都是个天才。在能力上和主席相似。他是党和军队的主要缔造者、早期领导者。
主席的原话,是这么形容张的:
“张国焘是个实力派。”
张生于1897年,比主席小4岁,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时,他就是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主要领导者,在一大群人中间演讲,指点江山,是知识界的风云人物。
1921年之前,还没有建党时,他就是党的早期组织的参与者。
毛主席年轻时呢?
却是湖南乡下来的土人,北漂、临时工,穿着补丁衣服在图书馆打杂,每月工资8块钱。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也就是《西行漫记》,记载了主席对这段往事的回忆,—— 很多年之后,他的语气还是酸的。他说:
“我的职位低,人们不屑和我来往。有几个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
我很想和他们讨论政治和文化,不过他们没有时间听一个南方口音的图书馆助理讲的话。”
电影《建国大业》虚构了一个情节,说青年毛泽东去北大课堂旁听胡适、傅斯年的课,和老师们讨论问题。但是,很明显,按照主席自己的说法,小布尔乔亚的胡适在得知毛泽东的身份之后,竟然拒绝回答他的提问。
1921年建党时,张国焘也是代表,也去了上海、也上了嘉兴的红船。——年轻时的他们,就有多次交往。
1931年,张国焘从莫斯科回国之后,担任鄂豫皖根据地的领导人,干了2件大事:
1,肃反;
2,创立红四方面军,带出8万人的军队。
“肃反”很有争议,清洗了很多人,手方式也很残酷。我这里不细说了。
但也有个作用,就是留下了的人,都是纪律性高、服从性强、敢打能拼,战斗力很强。否则,就会变成国民党那样,没有组织性、纪律性,很松散,大家互相之间不紧密。“友军有难,我不动如山”,比如孟良崮战役那次,很容易被解放军吃掉了;或者有了硬仗不敢打,临阵脱逃。
比如从四行仓库跑掉的那个“飞将军”孙元良。前两年,管虎导演拍摄《八佰》之前还去台湾找他儿子秦汉合影。一言难尽……
徐向前、陈赓、徐海东、许世友……这些将帅,都是红四出身的。电视剧《亮剑》的李云龙,就是红四出身。
在“反围剿”的残酷斗争中,鄂豫皖、红四方面军存活了下来、而且发展壮大。这不是一般的牛逼。——后来,红四系成为我军内的一大山头。
红四方面军,是当时几支红军队伍中发展最迅速的。
再说中央苏区方面:
毛泽东被边缘化,离开了决策层。
当时王明、李德等人的错误路线占了上风,在劣势的情况下同装备强大的敌人打硬仗、呆仗,导致红军伤亡巨大、陷入困境。——李德是德国人,共产国际派来的,结果成了麻烦制造者。
中央不得不撤出井冈山、瑞金、中央苏区。先向西,去湖南、四川;再转向北,去陕北。
这个“战略转移”,就是后来被称为“长征”的行动。—— 一开始并没有这个称呼,是事后定的。
李德甚至不想带上毛泽东,不过考虑再三觉得不合适,最终还是带上了。
于是,也就有了毛、张的重逢。
02. 危险的重逢
长征战略转移的前期,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尤其是1934年的“湘江战役”,为了突破蒋军的包围,这一仗,中央红军伤亡5万人。从原来的8万人,减少到只剩下3万多人。
党展现了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召开了“遵义会议”,否定了博古、王明、李德的路线,肯定了毛、周、王稼祥的军事小组来指挥行动。
毛主席重回决策层,这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遵义会议的召开,肯定比较复杂,大家肯定可以想象。或者去看相关的电视剧,也拍了一些。在穿针引线的过程中,林彪等人给了毛主席复出很大的支持。他说过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大意是:
每逢我军的事业陷入低谷时,就是毛主席的路线得不到贯彻时。
大致意思是这样。
1935年1月17日遵义会议结束。
2天之后,1月19日,就有了那次神来之笔:
四渡赤水。
这是毛主席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巧妙地摆脱了围追堵截,把敌人玩得团团转。后来,巧渡金沙、强渡大渡河,终于在蒋军力量薄弱的四川地区逃出生天,避免了清末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的悲剧。
有一组歌《长征组歌》,里面唱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并不是溢美之词。
同时,张国焘的红四,也到了四川。
双方在懋功这个地方会师了。
但是,张国焘和红四的人,被吓了一跳。
为啥呢?主要是中央红军的状况太落魄了。战士们不光穿的不是军装,还是破破烂烂的,说的难听一点,外貌看起来就是叫花子。
而且,为了让会师的场景显得隆重一些,还堆了一个土台子。红一战士们穿着破衣烂衫在上面唱啊跳啊......包括高层,也都是瘦得不像样。毛主席之前也生了大病,身体极度虚弱,连骑驴都不行,需要抬着走。
尤其是,中央当时只剩下了不到1万军队,重武器也丢了,每人只有10几发子弹。
但是,红四方面军,却有8万人,武器、装备、弹药也很充足。
见面当然是欢声笑语,但是聪明人已经看出了问题:
强枝弱干。——这历来都是最大的危险。
张国焘的心思,这时候变了。
图:央视节目截图
中央电视台CCTV曾经播出过徐向前的一个讲话,他当时是红四的指挥官:
“张国焘就起了野心了,想当头头。”
就像古今中外已经发生过的无数次变故一样,1935年,我党的大佬们,也面临着一次生死抉择:
北上?还是,南下?
张国焘坚持要求南下。他的理由是:
天府之国人多、粮多;蜀道难,利于防守;可以学习刘备、诸葛亮,在成都盆地可以当诸侯王,实力强了还可以北图中原。
但是,毛主席不同意。理由是:
人家四川人也没招你惹你,你打四川就是兴不义之兵,不得民心;战士们也要和本国人自相残杀,他们一定会想:
我们为啥要打四川人?
——如果选择北上,去抗日,那就是师出有名,民心所向。
而且,附近已经到了藏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地盘,当时没有群众基础,即使打下来,其实也不好守,并不像张说的那么容易。
不管是民心、还是军心,其实都是一个:
人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很多组织之所以失败,就是不得人心。
北上抗日,全国人都会支持你。——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领袖的确是领袖。毛主席的判断,是准确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毛主席的判断:
张学良、杨虎城发起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剿共、一致对外抗日,也是受到了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感召。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东北家园被日寇占领、成了“伪满洲国”,东北军有家不能回;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被日寇炸死,国恨家仇。
总之,毛、张出现了激烈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也是裂痕的一个表象。实质的问题是:
张国焘自恃兵强马壮,不听中央的了,想要自己做“主”。
有些著作描述一、四方面军分裂,讲得很简单,就说“张国焘南下,走向失败,走向黑暗;毛泽东北上,走向胜利,走向光明”。
这种概括完全没有体现当时一、四方面军分裂带来的严重性。
张想带领8万红军南下,毛率领7千北上。看到这种严重、悬殊的对比,毛主席也不会感觉光明。毛主席讲:一、四方面军的分裂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比1927年大革命失败还要严重。
毛泽东当时作出最严重的形势估计,7000红军要到与苏联接近的边疆以求生存,因为没办法了,就7000人,能搞出多大的局面?力不从心。他甚至作出了7000红军被打散,到白区做地下工作的准备。这已经是作了最坏的打算。
不仅仅是毛主席,当时在红军总部,被张国焘裹胁南下的朱德,后来也回忆说:“革命生涯经历了多少坎坷,多少困难,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心情沉重,自己人分裂了,在最需要红军力量团结一起的时候,红军力量分裂了。”
而且,一、四方面军都失去了自己原来的根据地。现在又自己闹分裂,这真是要命。这时候,张国焘提要求了:
张强调自己人多,有8万,中央红军只剩7千。8万人、对比不到1万人,
要在人事安排上,体现双方规模的比例。党政军的重要职位,要由红四的人担任。
他甚至直接列了一个名单。
为了批判中央,他还说南昌起义是错误的、遵义会议是在四方面军不知情的时候召开的,是非法的……
总之,各种蛮横。
当时,为了争取张国焘不闹分裂、共同北上,一些领导同志向他妥协。
周同志、朱老总、张闻天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张,或者由张担任红军的总政委。但是,
张国焘嫌弃这个职位太低了。
他的目的,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就是自己“登基”。
图:央视节目《敢叫日月换新他》
当时,张国焘的政委陈昌浩和毛、周在一起。
1935.9.9,张国焘给陈昌浩发电报,要求他:
“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大家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杀气。
决定中国命运的关头,来到了。
03. 斗争
历史的造化就在这里。——这封电报正好被叶帅先看到了。
叶帅把这个电报直接送到了毛主席手里。
毛主席他们一看电报的意思,知道不能留在这里了。连夜收拾行李就开拔了。
——这事给了主席很大阴影:下级不听中央的,还要造反,这还了得,这就是封建军队。所以,后来四方面军的人被狠狠整风。
因为这件事,主席很感激叶帅,给他写了评语: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意思是叶帅就像诸葛亮、宋朝宰相吕端,谨慎、不糊涂。
毛主席他们到了陕西,一开始没去延安。延安是张学良的地盘。年底,西安事变之后,小张把延安送给了中共。
所以说,中共一直说小张是恩人。
再说张国焘。
张国焘一看中央走了。知道已经完全破裂了,所以也就不要考虑面子了。
他就自立为“新的中央”,说毛主席等人是非法的……还把毛主席开除了党籍。。。你瞧瞧,他有多猖狂。
毛主席这边也做了一样的事。宣布张是非法的,也开除了张的党籍。
而且,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个更大的问题:
苏联,共产国际。
张国焘军事实力强,而且带走了朱老总,如果他联系上了莫斯科,通过运作,被共产国际承认,而且考虑到俄国人历来没原则,一直就是偏向实力派,那可咋办?
毛主席当时也犯愁。
接下来发生了几件事,我们一个一个说:
先说张国焘。他南下之后,轻视四川军阀,结果吃了鳖。四川当时的确很混乱,分裂成了几百个军阀,没啥战斗力。但听说张国焘侵犯自己家了,大家立刻团结了起来,打了很多残酷的仗。红四方面军那么凶狠,没打得动无路可退的川军。好多川军阵地拼到了最后1个人。这在国军里,是非常非常少见得。
打了几个月,弹药消耗、人员伤亡都很大,红四的八万人逐渐剩了四万人。
第二件事是:
莫斯科来人了。
谁呢?
化名“张浩”,也就是林彪的堂兄林育英。
当时莫斯科打算向各国的党传递他们的最新精神。但是,中国的红军长征了,电台坏了,联系不上了,咋办?
派一个在莫斯科的中国人回中国吧。而且是个大佬级的,跟两边都熟。于是,就选中了张浩。
张浩从莫斯科上火车,坐上那个1万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外蒙下车,又换乘骆驼、马车,一路穿越冰天雪地、沙漠戈壁。一边走,一边问,一路到了陕西。
他直接认可了陕北的合法性。
当时他弟弟、年轻的林彪,已经是主席手下的红军高级指挥官。
然后,他又给张国焘拍了电报。说,共产国际已经知道了你们“吵架”的事情了。你是冒牌货,劝你迷途知返,快回来吧。
这时候的措辞,还带着“同志”,其实是虽然你犯了错,但是希望你知错能改。毕竟,张的手下好几万人,也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损失了也可惜。
张的队伍接到电报之后,人心动摇了;同时,因为在四川吃了大亏,损兵折将,大家也知道没有其他选择了。所以,不久,红四的人就转而北上,找陕北去了。
党内的最凶险斗争,到此告一段落。
(多说一句张浩这个人。
他在陕北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毛主席亲自给他抬棺,这是罕见的。)
另外,还要说一个人,就是红四的军官团里面,也有人不支持张国焘的分裂行为。比如:
徐海东。红四方面军的25军军长。
当时徐海东带着红四的一部分队伍先到了陕北,没被张国焘裹挟。但是,他毕竟是红四的人,关键时刻是支持张国焘?还是支持中央?
这需要检验。
于是,主席给徐海东同志发了一个著名的电报,语气甚至很恭敬,说:
“请你部借2500元给中央,以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此致,敬礼!”
这个电报,既是试探徐海东的立场、也是因为主席他们的部队确实困难,需要军饷。
徐海东的家族因为干革命,牺牲了66口人,几乎灭族。如今面对重大抉择,一边是7000人的中央,一边是8万人的四方面军,他却没有迟疑,立刻拿出5000大洋,还把最好的武器,送给了主席。并且回复电报说:
“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领导!”
艰难困苦中的大佬们,看到这个感人的回复,有人当时就落泪了。
徐海东的立场就是重要的表态,代表一些军官对分裂的表态。
主席后来一直记着这事。建国后,1955年授衔,尽管徐在抗战中后期、解放战争中因病基本没怎么工作,还是把他排入“十大将”之列,位置在战神粟裕的后面。徐海东觉得自己功劳小,推辞不接受,周同志还去向他解释,说上头认可你的贡献,别推辞了。
04. 结局
张国焘后来怎么样了呢?
毛主席他们对张国焘还是很宽容的,在他取消第二“中央”之后,要求他反省、检讨错误,还任命他担任西北局书记,1937年还推举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委以重任。
但是,张国焘的思想压力并未消失,一直很忐忑不安,担心自己被“肃反”。
西路军的兵败河西,几乎全军覆没,也使他失去了众多老部下,几乎成了孤家寡人。
于是,他决定溜之大吉。
1938.4.4,清明节,中央派张国焘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陪同国民党的陕西省长蒋鼎文,拜谒黄帝陵。仪式结束后,他借口到西安办事,甩掉警卫员、秘书,自己钻进了蒋鼎文的汽车,说:
“我想…见见委员长。”
周同志追上他,苦苦劝他,他不听,执意要走。张国焘找到国府的特务,希望得到重用,不过,作为叛徒,这希望也是想得美。
张叛逃之后,为了邀功请赏,公开发表文章吹捧国民党、宣传反共。国府也利用他的高级身份大做文章,打舆论战。
这个事件引起了中国政坛和舆论的震动。他的变节,使得红四的老部下把他视为耻辱。
可以说,他抛弃了自己亲手缔造的党和军队,背叛了信仰和事业,转身就对曾经的同志射出毒箭。这样的人,连最起码的人格都不具备了。
1949年,国府垮台,张国焘去了台湾、香港。后来又受排挤、怀疑,就去了加拿大,也没啥收入,生活凄惨。因为他熟悉新中国的领导层,所以美国的大学找到他,要他提供各种情报、分析,施舍给他一些钱。
这一次,他连祖国都背叛了。
他和媳妇两口子,还各自撰写回忆录,卖光了自己最后的价值。
后来,他在加拿大的养老院冻死了。这叫客死异乡,下场也算是很惨了。
对比叶帅、徐海东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和觉悟,不得不感叹:
很多事情的结局天壤之别,只是因为开始时候的一念之差。
没有忠贞的意志、没有超人的坚守,不能成其大功。
总之,化解张国焘事件的意义很大。它标志着我军再也不是古代军阀那一套了。武装力量不是效忠于某个人。这就摆脱了同盟会、国民党那种依靠“拜把子、换帖兄弟”的封建糟粕。
另外,关于西路军、西北地区的事情,也是个很有价值的话题,如果大家想看,我们以后也可以写一篇。如果喜欢,不妨点个赞、在看,感谢阅读。
——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逝世45周年 !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传》中央文献研究室 著
2三联书店《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刘统 著
3人民大学出版社《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 著
4中央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党史研究室 著
5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星照耀中国》斯诺 著
—— 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闻宜多”。
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P5zRC-zSPXE0Z1XPXuPawA
感谢阅读!下期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