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下乡”和“三湾改编”改变了中国,缅怀毛主席逝世45周年
20世纪初的旧中国,曾经有两个人最懂老百姓,一个是鲁迅,另一个是毛主席。鲁迅用文字不断地批判老百姓的缺点,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他们自我觉醒,但是并没有成功。
而毛主席看到了老百姓身上的优点和可能性,从最基层做起,一步步引导他们完成了民族觉醒,最终建立了属于他们的政权。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件事意义非同寻常,正是因为这两件事的发生,让中国迎来了崭新的历史。
一、自下而上建立政权
从2200多年前秦统一开始,中国历代王朝便一直实行君主集权制,这个制度随着王朝更迭不断被完善,构成了以中央为主体,自上而下管理各个州府郡县的庞大体系。
大家都看过九品芝麻官,主角包龙星刚开始是一个九品县令,他是通过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也是品级最小的官员,这代表他已经是整个君主集权制的管理末梢。但是大家要知道,在中国县以下还有乡、村这种等单位,这些县以下的乡村单位要怎么管理呢?
乡一级的管理主要是靠乡绅。乡绅要么是没有考科中科举士子,要么是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还有一些从中央退休回的中小官吏。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乡绅们不是一般人,而且能力极其出众。
再往下的村,则是依靠村长、宗族族长这些人,因为需要有足够社会影响力来服众,只有用德高望重的老人才能镇得住。
因此在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集权制统治中,从县以下一直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在支配着基层社会,并且天然排斥上层。
为什么会说排斥上层?很好理解嘛,一旦有政权下到乡村社会,无非是动员民众,征粮征兵征税,这些事情本质上都可以看成是上层对底层资源的汲取,那底层当然会天然排斥,而上层的阶级利益集团的态度是:只要自己利益不受损,下面人的死活跟自己无关。
底层排斥上层,上层惰待底层,久而久之,上层与底层便逐渐分离,形成了所谓的“皇权不下县”现象,意思是皇帝代表的中央政策难以在最基层得到执行。
在中国,永远是底层人民大多数,乡绅、大地主为了自身利益,只会疯狂压榨底层人民,即使有一些人会去零零星星的反抗,但是和有背景、有人买的的乡绅地主比起来,简直是蝼蚁撖树,根本起不了作用,因此他们的利益只能不断被损害,无从保障。
毛主席出生在农村,他是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农民的人数最多,受到的压迫最大,因此成为革命力量的潜力也就是最大的!
所以当共产党的初代领导们都在城市搞工人运动时,毛主席自己去了最偏远、最贫苦的农村地区,在那里调研、考察、分析、演讲,建立各种组织帮助农民们,一点点地把底层农民团结起来,动员大家去打土豪、斗地主,进行土地革命,让农民们可以自己去捍卫自己的利益。农民得到了好处,自然会发自内心地拥护组织,拥护党。
正因为如此,共产党的政权得以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农村扎根,后来随着革命的一步步成功,红色政权开始逐渐向上延伸,从乡村、到县城、再到大城市,最终实现了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也成功建立起来了从底层到顶层的庞大管理体系,直接突破了千年以来中国君主集权制在管理上的桎梏。
这套政权体系有多牛逼,举个例子大家感受下:
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解放军60万人对决国民党军80万人,上百万人作战的大规模战争,部队的后勤保障是重中之重。在国民党的统治区里面,政权没有到达基层,因此当部队需要补充物资、兵员的时候,国民党的官员只能临时抓瞎,到一个新地方就强行征粮、征兵,明明是正规军队,搞得却和土匪一样。
但是共产党不一样,因为政权直接建立在乡村,村子里面是什么情况,该村子的相关负责人一清二楚,能很快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物资的调配:哪个村出多少斤米,哪个村出多少头猪,哪个村出多少个人支援前线,所有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有力地保障了部队的后勤。
随着战争的深入,解放军因为有后勤保障、加上不断有新兵员投入,越打越强;反观国民党的军队,因没有后勤连饭都吃不上,再加上兵员不断被消耗,越打越弱。两相比较,国民党能赢反倒是见鬼了。
这就是自下而上建立政权的好处,上层可以清楚地知道基层的真实情况,再根据真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因此管理起来就更加高效合理。
毛主席和我党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漫长充满困难的道路,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地去执行,也正因为如此,一旦把这条路走至尽头,结果必然是登泰山览天下!
二、三湾改编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保护好自下而上建立的政权,那必然是由自下而上的政权所建立的人民军队。
很多朋友都看过亮剑,对李云龙的那种带兵方式很欣赏,但那仅仅是影视效果,真实的我党军队是不会有那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很简单,部队中的党机构是不会让李云龙那种类似土匪的带兵方式存在的,这都要从三湾改编说起。
首先大家要知道,在解放军出现之前,历史上所有的军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雇佣兵。无论是历代王朝的军队,还是后来的国民党军队,他们与政府的关系都是“你出钱,我出力”,那个时候我们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底层士兵参军只是为了吃军粮、拿军饷,因此就会出现类似大秦用军功来进行封赏,国军用大把大把的银元组织敢死队。
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勇夫往往只能是少数,因为任何政府都支付不起让整个军队都亡命的“重赏”。底层的士兵可以出力,但是一切都是以有充足的军饷为前提,一旦政府出现拖欠军饷这种情况,那么就会出现大批的逃兵、造反等现象。
换言之,历史上的中国军队一直都是有奶便是娘,如果朝廷发饷,那么军队就是皇帝家的,如果中央发不起饷,各地军阀可以发的起饷,那么军队就是军阀家的,如果朝廷和军阀都发不起饷,那不好意,军队要么原地解散回家,要么上山为匪。
因此历史上的军队,对主帅的依赖度极高。有很多一开始纪律性好、战斗力强的军队,一旦离开主帅,换别的管理人员难以控制,导致军队要么分裂成多个军阀集团,要么人心涣散变成散兵游勇,甚至为祸一方。历史上的岳家军就是这种,后来张学良的东北军也是这样。
说到底,这都是因为军队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军队几千年,直到1927年。
毛主席在这一年组织了的湖南秋收起义,因为敌我力量差距太大,导致起义最终失败了,部队撤退到了三湾村,5000人的队伍仅剩1000人。
在行军路上,毛主义一直在对部队进行调研,他发现第一团党代表何挺颖带的连队竟没有一个逃兵,于是便找何挺颖谈话,才知道原来何挺颖的连队党员多。于是毛主席把各个连队进行了对比,发现凡是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部队的士气就高,作战英勇,长官也能得到有效的党员监督。
毛主席分析,军队的基础是士兵,掌握军队就要抓基层抓士兵。第一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共产党没有掌握自己的军队。于是他提出改编主张:“把党支部建在连上。”
于是便有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第一,部队由师缩编为团,去留尊重士兵选择。
第二,将党组织建立在连上,设立党代表制度,排有党小组,班有党员,营、团以上有党委。
第三,设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群众参加军队的民主管理,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雇佣关系。
最重要的是后两条。在“三湾改编”此之前,共产党在军队的党组织都是设在团一级,连队只有只做宣传教育工作政治指导员,难以直接接触到底层士兵。毛主席根据实际情况把支部建在连上,等于重新设计了党代表制度。
经过5天的改编,部队虽然只剩700余人,但是各连队开始在工农骨干、班长、战士中发展党员,使党和士兵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军队兵精将锐,作风严谨,战斗力不断增强。
当年的连党代表、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罗荣桓说:“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后来随着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在连队党支部以上,营、团、旅、师、军、兵团、野战军等党委,权力最终汇集到军委,而军委要听中央的指示。通过各级党委的层层领导,中共在军队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领导结构,中央的命令能直达连队。
正是因为“三湾改编”,将党的制度赋予给人民军队,强化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使党的领导延伸到了最基层、最前沿,直达每一个士兵,最终实现“党指挥枪”。
尾声
通过自下而上建立的红色政权和“三湾改编”赋予的军队制度,我党成功的建立了金字塔形的党组织领导结构。使得高层做出的决议或者命令,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军队,都可以通过各级党委实现有效的执行,使得党在各个维度上,把组织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谢谢观看(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