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爱国氛围,恐怕是别人难以想象的

【本文来自《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十年来出境校友中超半数已回国,比例还在扩大中》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身为清华学生,清华大学的爱国氛围,恐怕是很多朋友所无法想象的。不可否认,哪里都有害群之马,但是总体上,清华就是充满爱国文化的(别用“留美预备学校”来黑,那个年代的清华出了多少学成归国的两弹一星元勋,解放前清华地下党的活动能量巨大,建国后更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举一个例子: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的时候,最后只剩八天七夜要额外增排一个方阵,清华学生踊跃报名(其他正常方阵都是由北京各院校、包括清华的军训学生排出来的),人数大大超出,最后筛选人的方法是——优先让普通同学上,党员当替补。当天游行呈现的效果,清华八天七夜排出的方阵要比不少其他学校排了一个夏天的方阵更好!

关于出国,我也出国访学过。客观地说,我们确实还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学习、研究的眼界、思路方面,国外大学百年的积淀,短时间内我们还有很多需要追赶的地方。这就需要更多优秀学子走出去,学成之后再回来。以我直观的感受,确有一定数量的同学长期定居海外,但这些年回来的校友、同学也绝对不少,而且很多都进入到重要的行业、领域中。

至于某些制裁和“贡献”榜单的问题,这是国内不同高校的分工不同导致的。近些年清华着重在基础研究方面,因而没有那些军工院校那样直接遭到制裁,但是清华工科敏感专业学生赴美留学,签证被check乃至被拒也是家常便饭。

而某个广为流传的榜单里(主要是航空航天领域),大部分总师都不是清华的,导致部分网友觉得清华对国家的“贡献”没这么大。但是清华航空航天专业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拆分出去,这才有了北航,清华只保留了部分力学专业,一直到2004年才重新成立航天航空学院,要有大量毕业生走上总师岗位,显然这么短的时间积淀是不够的。至于清华之前的王牌工科专业之一——无线电,除了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雷达专家刘永坦院士(1956年哈工大本科,1958年清华研究生)外,那么多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校友,岂能抹杀他们的贡献?

清华与军工类院校相比,确实少一些“明星”型号的总师,但是清华更多贡献于基础研究和居于产业链上游的研究工作,是为国家的工业体系打基础的。这些工作大多居于幕后,不为人所熟知。看每年国家三大科技奖,清华排在国内高校第一,这就是清华爱国与贡献的证明。

从讨论中附加内容1:清华近40年培养的部分代表性校友

电力、电磁专家马伟明院士,1982年海工大本科,1987年海工大硕士,1996年清华博士

生物安全专家陈薇院士,1988年清华本科,1991年清华硕士,她在抗疫中的贡献有目共睹

长征2F火箭现任总设计师容易,2006年清华大学博士

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总设计师周志成,1987年清华硕士

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总设计师张作义,1984年清华本科,1989年清华博士,现任清华核研院院长

原南水北调总工程师、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时任水利部副总工程师)刘宁,1983年清华本科

从讨论中附加内容2:2000年以来国内各高校三大科技奖获奖数量统计

500

(感谢观友“zyu”提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