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爲什么我不佩服Manstein

过去三周,我连续得了两个感冒,又在楼梯摔了一跤,筋骨酸痛,所以没有精神照顾部落格。思考了一些议题,都先暂时放到一边。现在又开始写作了,就想趁还没忘记之前,赶快把能提的都提一提。有些题目可能比较Esoteric(冷僻?)一点,请大家见谅。

我在大陆的军事论坛上,感觉到绝大多数人对二战期间的德军元帅Erich von Manstein有像对神一样的崇拜。然而详细读过我部落格文章的读者可能注意到,我对同样是德军元帅的Model赞誉有加(参见前文《访意大利有感(二)》),却从来没有对Manstein的表现置评。这是爲什么呢?

要瞭解Manstein的表现,我们必须先讨论一些二战欧洲战场的背景。Manstein是Prussia的传统军事贵族出身,到1939年德国对波兰开战(Fall Weiss,白色计划),他升到Army Group South(南方兵团集群)的参谋长,勉强算是跻身国家级军事决策阶层。这时的德国国防军(Wehrmacht)总参谋长是Franz Halder,同样也是Prussia军事世家的子弟。当时的老Prussia军事世家势力仍然非常强大,他们对一个下士出身的Hitler一般嗤之以鼻。Halder的前任Ludwig Beck更坚信Hitler是个疯狂愚蠢的民粹煽动者(Demagogue,我同意他的看法;Beck后来在1944年,因爲积极参与刺杀Hitler的Operation Valkyrie而被逮捕枪决),会把德国带向毁灭。Beck并不是反战,但是他坚持认爲1939年开战太早,德国的准备远远不足(我又同意他的看法),所以Hitler不得不和国防军交涉,要求换人。Halder的资历够、城府深,所以被选上。

但是Halder虽然没有像Beck那样公开批评Hitler,在私下仍然看不起他,对他的军事指挥阳奉阴违。到了1940年,德军准备进攻法国。原本国防军总参谋部的Fall Gelb(黄色计划)仍然是複製一战的右勾拳战略,通过比利时来攻击法国;这是19世纪战争思维的结果,没有考虑到新的装甲部队的机动打击能力(不过当时基本没有任何一个军队的任何一名高级核心将领预见了一年之内,装甲部队会成爲陆军的主导力量,包括Manstein在内)。刚好在1940年一月10日,一个带著作战计划书的德军低级参谋在雾中迷航,落到了比利时的手里,这是所谓的Mechelen事件。Manstein原本就有一个中央突破奇袭的计划,在这个事件后,说服了Hitler,Hitler又说服了Halder,这才改变了Fall Gelb的主攻方向,从而有了对法的绝对胜利,Manstein也一战成名,成爲知名的英雄将领。

Hitler在欧战早期所犯的主要战略错误,第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开战过早,第二个就是假设英国会在法国投降之后求和。一旦英国表示绝不投降,Luftwaffe(德国空军)并没有足够的战略打击能力(Luftwaffe是一个战术空军,完全没有重型轰炸机和远程护航战斗机),再加上Hitler的瞎指挥(在最紧要关头,停止攻击英国的空军基地,转而去轰炸伦敦),英伦空战(Battle of Britain,1940年夏至1941年春)以德国失败告终。这时德国的海外贸易基本停顿,战争机器所需的物质资源严重匮乏,尤其是石油。罗马尼亚的油田并不能满足广大占领区的需求;德国内部的估算是到1942秋天,库存会完全枯竭,其后经济、军工和作战都会因缺油而在效率上大打折扣。Hitler举目四望,当时中东和北非的油藏大半还没有发现,唯一德军能力所及的超大型油田在苏联高加索地区的Baku一带,再加上苏军在芬兰战争(Winter War,1939年冬至1940年春)中表现极差,到了可笑的地步,于是Hitler再次轻敌冒进,在英国虎视眈眈之下,又入侵了苏联,这就是1941年的Operation Barbarossa。

虽然在1941年,德苏的伤亡比率(Casualty Ratio)是大约1:6,而且德军前进的速度震惊了世界,Manstein身爲第11兵团(11th Army)司令,也在Crimea半岛表现出色,但是整体战局与战前Hitler的预期相比,依旧是个大大的失望。Hitler居然指望著不到半年,就要占领Moscow到Baku一綫。但是现实的冷水,仍然不足以让他清醒。经过了一个困难的冬天(后勤准备不足造成大量无谓的伤亡),德军在1942年开始继续向Baku进攻。因爲孤军深入,Army Group South被分成主攻的Army Group A和保护北方侧翼的Army Group B。然后Hitler居然突发奇想,下了断言说苏联已经溃不成军,于是命令Army Group B也孤军深入,攻向Stalingrad。

对军事不熟的读者,可能无法直接理解到Hitler的这个决定有多么离谱。所以我在这里用间接的证据来解释:整个德国国防军,基本上每一个将领,都简单地看出这是自杀。Halder一反以往在背后搞鬼的习惯,公开严厉地一再反对。Rommel是Hitler警卫营营长出身,Halder认爲他是Hitler的亲信,两人一向不睦(Halder在后勤上对Rommel的掣肘,对北非战局有很不好的影响;不过Halder并不纯粹是以私害公,而是原本就反对多面作战),但是在Stalingrad的战局上,也择善固执,完全支持国防军的立场(后来Rommel会间接参与前面提到Beck直接参加的Operation Valkyrie,就是因爲从Stalingrad之后,对元首从崇拜转爲鄙视)。

像这么严重、基本而明显的错误,让整个国防军都觉得必须撕破脸来争执的决定,Hitler是怎么推平众多反对者的呢?他靠的是一个人,就是在1942年七月1日刚刚晋升元帅、德军中公认的天才、德国的民族英雄、元首眼前的大红人,Erich von Manstein。既然Manstein能在Fall Gelb中独排众议,发明出老将军们没有预见的正确战略,那么他在1942年夏天,成爲唯一一个支持Hitler进攻Stalingrad计划的高级将领,就有著足以推翻众议的分量。在九月,Halder愤而辞职,从此国防军对军事决策的影响力一落千丈,Hitler有了完全的战略指挥权。

历史学家并不知道爲什么Manstein会支持Hitler的脑残决定,但是我个人猜测,是心存侥幸,爲了讨好元首,推进自己的政治前途。不论如何,他的儿子Gero von Manstein在当年十月战死在Stalingrad,成爲整个战役30多万德军伤亡人员之一,算是一个及时的报应。到了十一月,Friedrich Paulus指挥的第六兵团(6th Army)被包围在Stalingrad,Hitler决定临时新组一个Army Group Don(顿河兵团集群)来解围,Manstein升任司令。十二月初,Manstein居然还写信给Hitler,赞成命令Paulus不淮突围,确定了第六兵团全军覆没的命运。

Stalingrad战役结束之后,苏军试图扩大战果,Manstein用机动防御给予痛击(是爲第三次Kharkov战役),暂时稳定了局面,但是德国占领Baku油田的企图已经烟消云散,彻底的失败无法避免,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德国在二战的失败,因素很多,Hitler当然是首犯,但是Manstein也有著无可推却的重大责任。我一向对报喜不报忧、对上一味迎合奉承的政治运作深恶痛绝,正是因爲中外历史上因一己政治私利而误了国家大事的例子太多了(例如土木堡之变)。Manstein在Stalingrad的表现也是其中之一。

500

第三次Kharkov戰役之後,Hitler飛到前綫獎勵Manstein

战后Manstein因爲在对苏作战期间,对SS(党卫军)派来“清理”犹太人的部队全力配合,被判刑18年,后来经过两次减刑,在1953年被释放。他在1955年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叫做《Verlorene Siege》(《失去的胜利》);根据后世历史学家(例如Volker Berghahn)的意见,它的内容基本是为作者清洗战犯责任的谎言,包括在后世发现,Manstein亲自所下的枪决大批苏军战俘的非法命令(参见出版于1997年的《Keine Kameraden》,《没有同志》),都一字不提。我们在谴责许多日本战犯逃避了责任的同时,如果还崇拜一个极爲类似的德国战犯,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在有关Stalingrad的历史上,Manstein的回忆录也是谎话连篇,基本把责任都推到Paulus头上,说他犹豫不决,不肯突围,是战败的主因。实际上,Paulus是Halder的副手出身,所以他对进攻Stalingrad的决定,意见如何,很容易猜测。Hitler一再下了严令,由Manstein背书,不淮他突围,也是有真凭实据的。很明显地,Paulus纯粹是遵守军人绝对服从的天职,他只不过没有Manstein的名气,在大众媒体上声量比不过他。不幸的是,《失去的胜利》在商场上大卖特卖,对后世的普罗大众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身爲知识分子,对这种历史学家已经澄清的真相,有责任瞭解并传播。毕竟像Manstein这样富有才华但是人格低下的人,对社会永远都有很大的危害,正确的历史评价有助于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