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理查德克莱德曼,我姐可能也不会学琴,他勾起了中国老百姓对音乐的渴望

【本文来自《在没有互联网的30年前,克莱德曼怎么成了中国顶流钢琴家》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500

我曾经在著名钢琴家周雨思对克莱德曼这条抖音视频写过评论,点赞过千。

我的回答是:学院派不应用今天的中国钢琴普及程度和教学水平,来居高临下俯视当年的理查德克莱德曼。他对中国钢琴演奏和音乐普及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80年代初,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坦来上海开音乐会,整个上海市没有一台像样的钢琴给他伴奏使用,他当时一度想求助政府部门去北京紧急运一台过来。后来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找到一台能用的施坦威老钢琴。这段文字有史可查,来自我观看过的美国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当时百废待兴,当时的口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海报随处可见,中国人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所有能学习到的知识,恨不得一夜时间把所有亏欠的时光都补回来。老百姓不仅对学院派的严肃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对通俗音乐,轻音乐,迪斯科舞曲各种类型的音乐也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我记得当时国内盛行法国、意大利电影,让-保罗·贝尔蒙多、阿兰德龙的影片中配乐有大量的轻音乐,随后国人耳熟能详的有包括法国的保罗莫里哀乐团、德国的詹姆斯拉斯特乐团和意大利的曼托瓦尼乐团的音乐作品。

我个人推荐法国巨星让-保罗·贝尔蒙多电影《阴谋的代价》主题曲Chi Mai(外乡人),意大利作曲家莫里康奈作品。当时国内很多影视剧作品用这曲子,1991年谢园、马羚、陈肖依电影《高朋满座》,陈肖依在片尾的诗朗诵就用Chi Mai做bgm,非常高大上。

80-90年代初,央视拍摄的广告配乐多半出自法国保罗莫里哀轻音乐团作品,推荐作品:①Flashdance what a feeling  ②Summer has flown  70后肯定勾起回忆杀。

在之后,理查德克莱德曼就来了,央视和各地方台都行他的音乐作品做bgm,不夸张地说,至今很多同胞的手机彩铃仍然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我记得当时我父亲买了他的卡带,用我家单卡录音机播全家听,伴随着旋律,我姐模仿钢琴家在沙发扶手上弹琴,逗得全家哈哈笑,后来我父母真就送我姐去学电子琴,我记得那年是1986年。

最后,我对这个法国人是有感情的,如果没有理查德克莱德曼,我姐可能也不会学琴,我家也不会有卡西欧电子琴。而我家只是当时的亿万中国老百姓的一个缩影,是理查德克莱德曼让中国老百姓勾起来对音乐的渴望,并希望我们这代人能够有学业以外的一技之长。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